上一版/ 03版:三版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甘南日报>> 2013年01月23日 >>03版:三版


周永福与《碧血碑》



甘南日报新闻 时间: 2013年01月23日 来源: 甘南日报
作者:


  ■訾晓辉

  长篇历史小说《碧血碑》(上下册),周永福著,甘肃文化出版社出版发行。作为老同事、老部下,谨向作者致以最诚挚的祝贺。
  该书以民国时期前二十年甘肃政权由满清王朝、北洋政府、西北军、国民党政府迭次激烈争夺为主线,反映了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讲述了孙中山、李大钊、袁世凯、冯玉祥、吴佩孚、蒋介石等重要历史人物对发生在甘肃的这些事件的不同态度和决策。作者以对历史高度负责的态度深入研究史料,深入采访当事人的亲属、后人,历时近3年,潜心磨砺而成。
  周永福是我的良师益友加兄长。1992年3月,我调入甘肃人大报社(后改为人民之声报),正值报社初创阶段,他是主持报社工作的副总编,从此我有幸和他在一个办公室,耳提面命,工作相处了4年多。
  他作风严谨,谦逊和蔼。在他手下工作心情舒畅,我曾一度担任二个版面的组版编辑,文字、摄影记者,还兼任报社会计,一个人干了4四、五个人的活,不觉得累,不感到亏,浑身有使不完的劲。他说有些事和我过一过,他心里就有底了。他说财务这一摊子交给我,他比较放心,知道我不沾公家的小便宜。晚上我和其他同志在甘报社加班签清样(报纸由甘报社印刷厂承印),他叮嘱我毎位夜餐不要超过5元标准,一碗加工炒面即可。他让我去兰州大庆木器厂为单位购置沙发,说简单一点的布沙发最好。一次,在组织生活会上,我对一积极申请入党的同志褒扬有加,会毕他给我讲月盈则亏的道理,话不能说得太满,要留有余地。我去基层任副县长临行之前,他赠我一支钢笔,上面镌刻着“谨言慎行”四个隶书字,我一直把它带在身边,难得是诤友。
  他学识渊博,为人低调。1977年恢复高考,他在兰炼厂当工人,以语文单科全省第一的成绩考入西北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留校任教,先后任省人大法工委办公室主任、研究室办公室主任兼人民之声报社副总编,享受副厅级待遇光荣退休。其间,写过大量的鸿篇佳作。但在他的《碧血碑》作者简介栏里,仅寥寥50多个字:周永福,1948年生于甘肃省兰州市,1982年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中文系,先后从事工人、教师、编辑、干部等职业。
  他功底扎实,文笔犀利。他为报纸写的气势磅礴、才华横溢的发刊词,至今令人赞叹不已、回味无穷:
  “当沉重的历史结束了千年梦魇,那最初的渴望便是民主。当民主的大纛经过血与火的洗礼,舒展地飘扬在蔚蓝的华夏上空时,新生的共和国便必然地选择了最能广泛地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当人们历经十年文化大革命的浩劫,抚慰着斑斑伤痕痛定思痛时,便再次清醒地意识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是功在千秋的“中国头等大事”。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最重要的是发展和健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从此,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应运而生。从此,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便振奋起民主和法制的双翼,凭借着改革开放的春风,犹如经过涅槃的金凤凰,飞升到一个崭新的高度,并展望更为辉煌的前景。于是——人民群众纷纷要求,需要办一张人大报,以便充分利用新闻媒介的时效性和广泛性,宣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及时反映人民群众的呼声和要求。”
  有文学评论人说,把历史说清楚很容易,把历史说得很有趣也比较容易。最难的,是把历史说得一清二楚而妙趣横生。《碧血碑》就是这样一部清清楚楚而又妙趣横生的历史小说。该书犹如一杯历史陈酿的烈酒,不仅有历史真实,还有小说筋骨,更有着思想的高度。
  书中写道:当时的市警察局大概就在现在的兰州张掖路步行街的南面、道升巷的西面,占地很大,院子套着院子,宛如迷宫一般。马鸿宾被软禁在一座隐蔽的小院,院门、房顶都有武装警察日夜站岗把守……
  高振邦(兰州警察局长)回想着他和马鸿宾在白天的争论。他原先属于吉鸿昌的部下,也听过宣侠父(西北军共产党人)的理论讲演,对孙中山的学说和国民革命的理论有一些肤浅的认识。他想起来,宣侠父讲过,孙中山治国理念的重要一条就是要“为政以法”,让全社会运用法律去约束人性中不好的东西,就像筑起河堤去防洪水一样;单靠个人的道德力量,是不足以抵抗人性之恶的,也是无法与社会上的各种恶势力抗争的。就像洪水来时,只靠个人提把铲去单打独斗,不仅挡不住洪水,自个儿还可能被洪水冲走。他马鸿宾不就是活生生的样子?窗外的月光像银白色的烟雾,透过窗户纸弥漫在房间里。他朦朦胧胧地意识到,他和马鸿宾之所以谁也说不服谁,是因为在应该“为政以德”还是“为政以法”的问题上存在着根本的分歧。
  高振邦下一次见到马鸿宾的时候,除了给他带去了《五种遗规》,还给他送上了一本孙中山的《五权宪法》……
  高振邦多少年后才明白,他这时给马鸿宾送去孙中山的《五权宪法》,也是不切实际的,法律是要人去实施的,没有一个好的社会制度,那些法律只能形同虚设。孙中山为何屡战屡败,就是因为这个道理;他又为何屡败屡战,不就是为了建一个好的社会制度吗?
  后记写道:“近年来,《西北通史》、《甘肃通史》民国卷也陆续出版。研讨这些史料,我越来越强烈地觉得,这段逝去不远的历史,有着重要的垂鉴后世的认识价值;用小说的方式把它展示给世人看,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翻阅史料,我发现不少当时较有影响的历史人物活动的细节和彼此间微妙关系的记载。这些星星点点的片断,如同吉光片羽分散在大量的文献中。正是从这些细节中,我真切地触摸到了各个历史人物的表情和内心活动,一个个个性各异的鲜活形象在我脑海里逐渐成型。”
  辛亥革命后,甘肃同全国一样,社会陷入于急剧动荡之中。这是一个英雄与枭雄辈出的年代,也是一个盛产故事的年代。本书以迭次争夺甘肃政权为主线,描述了一系列鲜为人知的重大历史事件,刻画了那个年代数十名政界、军界人物。这是一部纪实色彩很浓的小说,作者深入史料,细致体察辨析,所描绘尽量逼近历史原貌,帮助今天的读者了解那段已经逝去的历史,引发思索;又力求首尾连贯,波澜起伏,环环相扣,读来饶有兴味。而穿插其中的民国时期的甘肃民俗风情、轶闻掌故,也令人倍感亲切。

 
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研发室制作
copyright@2008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