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合作讯 2012年,合作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力实施“五大战略”、建设“五大甘南”,深入推进“12552”发展战略,以州庆献礼工程建设、城市建设管理、特色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民生工程建设等工作为重点,强化措施,狠抓落实,全市经济社会保持了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 全年实现生产总值23.96亿元,增长19.1%;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4.71亿元,增长62.56%;实现全部工业增加值5亿元,增长34%;大口径财政收入2.66亿元,增长44.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87亿元,增长18.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815元,增长17%;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758元,增长18%。 抢抓国家扶持藏区发展、州庆重点项目建设机遇,加大项目争取实施力度,促进了固定资产投资持续较快增长。全年实施各类项目159个,新开工项目105个。完成重点建设项目前期工作32个,争取重点项目31个,争取落实国家预算内项目资金3.65亿元,是建市以来投资额度最大、争取项目资金最多的一年。州庆五大献礼工程强力推进,“引洮(博)济合”供水工程开工建设,西城区集中供热工程建成投运,城市基础设施改造、森林公园综合开发、天然气入合等项目加快建设。交通建设大会战深入开展,临合高速、合冶二级公路建设进展顺利,合作汽车北站投入运营,建设通乡油路3条55公里、通村公路10条63公里。招商引资新签约项目6个,引资6.69亿元,开工建设4个。 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年”活动为契机,完成投资1.87亿元,新建、改造城区道路17条,实施弱电、供热、供气管网敷设工程,城市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全面启动城市民族特色化改造工程,投资820万元实施绿化、硬化、净化、美化、亮化“五化”和城区北入口综合整治工程。深入开展“一创、一抓、两拆、五整治”和市容市貌环境卫生集中整治活动,强化城区环境卫生、经营秩序、广告门牌匾、建筑工地管理,城市综合管理水平不断提升。 “农牧互补”战略深入推进,新建“一特四化”试点村7个,引进优质奶牛1831头,建成养畜暖棚373座,种植优质牧草7200亩,发展农牧业专业合作社8个。培育青稞高产示范田1万亩,种植藏中药材1200亩。农牧业增加值达到1.64亿元,同比增长7%。争取专项扶贫资金2562万元,实施整乡推进1个、整村推进9个、贫困村互助资金项目16个、农牧民科技培训4700多人。全市扶贫对象人均纯收入增长19.2%,实现脱贫0.4万人。平凉市及中海油、兰石集团落实对口支援帮扶资金1900万元,实施各类帮扶项目4个。各级双联帮扶单位落实项目资金700万元,办实事37件。投资1400万元建成“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和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受益农牧民1.3万人。认真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发放各项补贴资金5000多万元,人均受益1443元。劳务经济不断发展,劳务输转5200人次,创收5400万元。 继续推进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区生态保护与建设等重大生态项目,荒山造林0.8万亩、封山育林2万亩、公益林管护12.66万亩、草原鼠虫害综合治理30万亩,新增牧草灌溉面积0.2万亩,游牧民定居150户。实施城区生态环境修复与保护工程建设,投资4175万元在面山植树种草9470亩,建设绿色长廊13.9公里。积极扶持农牧民发展林下养殖基地1处,建成苗圃2处378亩。全面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奖政策。加大治污减排力度,依法取缔无证采砂厂7家,选矿、冶炼厂6家,实施农牧村环境连片整治项目,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52%。 特色产业发展壮大,矿产资源开发实现提质增效,早子沟金矿深部探矿取得新成果、日处理2000吨的自动化选矿厂建成投产,全年生产黄金1656公斤,增长79.8%。华羚、燎原等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干酪素、奶粉产量稳步提高。全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05亿元,增长37%。市经济产业园区建设全面启动,完成投资0.8亿元,实施6家“出城入园”企业和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旅游产业快速发展,投资2700万元实施当周草原、米拉日巴佛阁景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市游客服务中心完成主体工程,全年接待游客65.8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7亿元,分别增长25.1%、34.6%。积极支持甘南州羚城藏文化产业园建设,加快藏药、民族用品等产业发展,全年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2670万元。商贸流通服务业日趋活跃,东二路市场改造项目开工建设,新建“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农家店18个。 高度关注和改善民生,统筹资金近2亿元,办理省、州民生实事26件。城乡低保再次提标扩面,五保供养标准由2000元提高到2400元,全年发放城乡低保、五保供养、医疗救助、临时救助和救济救灾资金4732万元。建成保障性住房3265套、在建1976套,490户城镇住房困难家庭享受到了廉租住房租赁补贴,改造农牧村危旧房2900户。考录大中专毕业生203名,安置城镇退役军人19名,新增就业461人。新农合、城乡居民养老、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分别达到98.9%、95.3%、95.2%,城镇职工工伤、失业、生育保险基本实现全覆盖。为全市75岁以上高龄老人发放生活补贴85万元。建成农牧村安全饮水工程11处,解决了0.94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新建乡级邮政所5个、农牧村沼气100口。建立完善价格调节基金制度,设立农副食品平价直销点5个。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启动实施教育教学质量管理提高三年行动计划,“两基”成果进一步巩固提升。投入3198万元,建成市中学、卡加曼乡中心学校学生宿舍楼和市三小教学楼,新建、改建中小学校舍6所、幼儿园(学前班)5个、农牧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食堂4所,3688名农牧村学生享受到了免费营养餐。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现全覆盖,新建乡卫生院2个、村级卫生室1个。实施计生“五大工程”,开展全国人口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体系示范市创建活动,落实各项计生奖励优惠政策,人口出生率控制在6.81‰。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不断丰富,市文化馆、图书馆和文化站免费开放,安装广播电视“户户通”工程设备5265套。科技推广步伐加快,争取到国家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项目,引进和推广新技术、新品种13项。 (李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