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慧
除夕的舟曲,薄冰融化,暖意流淌,高高挂起的大红灯笼,渲染着人们心头的年味。在早晨融融的日光里,舟曲群众手持花束走上街头,自发排起了长队,安静而又激动地等待一位老人的来访——在2010年那场特大泥石流灾害中,赶来指导救灾的温家宝总理曾经说过,三年后要再来舟曲看望大家。而今蛇年春节将至,除夕当天,总理履行诺言,辗转来到这片曾经遭受苦难的土地,来看望他饱受心灵创伤的人民。 上午9时20分,一辆缓缓行驶的米黄色考斯特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五十米,二十米,十米……车停住了。在南门十字街的白龙江大桥边,人头开始攒动,掌声和问好声此起彼伏。那个熟悉的身影略一弯腰,从车上下来了——这是泥石流发生后温总理第三次来舟曲。温和宽厚的笑容,坚定慈祥的目光,这位亲切如家人的长者,舟曲人民是多么熟悉! 他从街巷穿过,不停地和涌上前来的人们握手。从首都北京到山城舟曲,一共有一千八百公里的距离,而此时此刻,国家总理和舟曲百姓之间,是零的距离,在废墟中重建的家园之上,在事务繁忙的总理和遭受苦难的人民之间,这距离有了不同的意义,国家的概念,忽然变得清晰而具体。 查看完白龙江大桥和江堤治理情况之后,总理前往纪念园吊唁亡者。路途中,他沿着新建的小区细细环顾:“那是三眼峪,那是罗家峪……”三年了,这片曾满目疮痍的土地,总理何曾忘记过?在这片土地上经受了巨大心灵创伤的人民,总理何曾忘记过? 白色的花束被献在纪念碑前,在初春的凉风里,总理鞠躬的身影那么悲。凝重的静默中,有人哭出声来。 “同志们,我们在这里祭奠死难者,让他们在地下得以安慰。舟曲恢复重建搞得很好,一个新的舟曲拔地而起……当年我曾站在废墟上对大家说,要把舟曲建成全国人民放心、舟曲人民满意的地方,舟曲不会倒!今天,舟曲不但不倒,而且站得更高。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奋发图强,会把舟曲建设得更加美好……” 在经久不息的掌声里,更多人的眼睛湿润了。灾难已然不堪回首,而未来,却在总理的坚毅和自信中更给人以希望。人们近距离地看着自己的总理,从风华正茂到年近古稀,这位从巷子里走出来、从大西北走出去的平民总理,为共和国服务了整整四十五年,“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为着国民大计,总理没有一时一刻的懈怠,在改革和发展的艰辛道路上,他为自己的国家和人民操了太多的心。时间流逝,十年任期将满,人们心酸地看到岁月无情的痕迹——不知不觉他的脸,已经有风有霜。终有一天,温总理和每一个平凡的人一样会慢慢老去。然而他不忘群众疾苦的民生情怀、为国为民的信念使命,却定然是一生都魂牵梦绕、无法忘却的至深情结。 雁过留声,人过留名,人民又怎么会忘记这位对国家和人民永怀深沉感情并为之付出全部心血的长者? 温总理出身在农村一个教育世家,祖父开办乡学,战乱中初衷不改;父亲母亲都是教师,谦逊勤勉;幼年的他历经生活动荡,大学毕业后25年从事环境恶劣条件艰苦的地质工作,深知人生艰辛和国家复兴之难,所以治国信念更坚。几十载风雨遍经,这位大国总理却和他的姓一样,始终是一个温和谦逊的人,传统家教和少时磨砺使总理相信:“一个受过苦难的人,懂得尊重自己的尊严,也懂得尊重别人”,所以在提出“让人民更有尊严地活着”这个理念时,民众心中怎能不起波澜? 总理任职的这些年,国家正处在改革攻坚的重要阶段,社会深层次矛盾不断凸显,大国崛起之时内忧外患时时伴随,“中国梦”的实现任重而道远。多少次的风浪和挑战让我们看到,担当大国总理的他,始终秉承“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信念,为深爱的祖国和人民倾注了全部的心血和热情。尽管处在发展中的祖国依然存在许多问题和矛盾,但老百姓认可这一届政府交上来的答卷:国家经济总量增长;PM2.5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生态环境问题被真正重视;农业税取消;收容遣送条例废除;农民可以自由进城务工;实行九年义务制教育和各种针对农村学生的教育补贴和奖助学金制度,教育总量投入提高到GDP的4%;公民合法的私有财产受到法律保护,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了刑事诉讼法;覆盖13亿人口的养老、失业、医疗、保险等各项社会保障体系得到健全和完善……“没有谋过私利。我敢于面对人民、面对历史。知我罪我,其惟春秋”——这是总理对人民的坦荡和对自己的问心无愧,每一个被人们赋予权力的当政者,都应该有这样的坦荡和自省。 “入则恳恳以尽忠,出则谦谦以自悔”。抗击非典、南方雪灾、矿难现场、汶川地震、动铁事故……温总理总是在民众需要的地方出现,包括他一次次深入基层,不时地网络问政,传递着政府对民众的责任和民众对政府的信赖,时刻履行着为人民鞠躬尽瘁的神圣誓言。即便如此,在任满前最后一次“两会”的答记者问上,总理依然说:“总觉得还有许多工作没有做完,许多事情没有办好”,他用自责和歉疚鞭策自己:“我的工作还有许多不足……虽然没有因为不负责任而造成任何一件事情上的失误,但是作为国家最高行政机关的负责人,对于我在任职期间中国经济和社会所发生的问题,我都负有责任。为此,我感到歉疚。在最后一年,我将像一匹负轭的老马,不到最后一刻绝不松套。”总理说到了,也做到了,这样令人为之动容的责任感和民生情怀,难道不正是源于他对国家和人民真挚的感情吗?就像总理常引用的诗句一样:“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怎能忘记在汶川救灾之时总理的态度?他心急如焚地对空降部队领导说:“我就一句话,是人民养活的你们,你们自己看着办!”普天之下的官员,如果像总理一样心中牢记这句话,岂不是百姓之福、国家之幸? 外媒在评价温总理的时候经常用到“坦率”、“冷静”、“儒雅”这样的关键词。的确,回顾总理的一次次出访和外事活动,多是亲和而坦诚的,他以自己的大胸怀和人格魅力积极推动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新形象,无论是接受访谈还是发表演讲,于亲和中坚持立场和原则。我们还记得总理在美国哈佛大学以及英国剑桥大学发表演讲时的情景,国人看视频时最激动的不只是总理在演讲中始终收放自如张弛有度的自信和底气,更是因为他在面对突然发生的粗暴卑劣行为时所表现出来的镇定和自信,充分体现了一个大国总理宽厚但坚决的立场和临危不乱的从容风范。 过去九年的中外记者问答会上,外媒提问超过半数,7次延长问答时间,尤其被广为赞叹的是在2008年的记者会上,总理特意问:“法国记者在不在?我们给法国记者一个提问的机会……”这样的诚恳,是坦率,更是自信,是一种愿意抛开分歧的包容和致力于对话交流的积极姿态。中国迅速崛起,在引起全世界关注的同时也引起了很多误解和歪曲,而总理始终以坚持和平发展的理念和姿态与世界对话,尽最大努力消除偏见,减少分歧。 康德说,世界上只有两样东西叫他敬畏:头顶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浩渺宇宙中的真理和博大精神里的德行,从来是永恒的。大国的崛起,首当其冲应该是心灵上的崛起,所以总理饱含深情地写出《仰望星空》:“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一个民族只是关心脚下的事情,那是没有未来的。”温总理说,一个国家要赢得尊严,除了要有发达的经济和繁荣的社会事业之外,还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要有较高的文明素质和道德力量。这种期望,是总理立足国情的总结,也是他作为一个学养深厚的总理对国家的期望,俯仰之间,真情尽显。这样的天地情怀,不止展现中共高层领导人对社会哲思问题的关注,也体现一个睿智学者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心。听其言观其行,有多少中国人会和总理一样“心中燃起希望的烈焰、响起春雷”?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总理十年任期将满,一生负重前行的他,心系百姓,给了人民很多的安慰,很多的希望和很多的信心。这位可亲可敬年近七十的老者,所有的标签都可以暂时忘记,心头萌动的越来越明晰的印记,那是一个国家的暖意,是一个民族的温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