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芝莲
近年来,卓尼经济社会发展的亮点、看点很多,但更引人注目、令人欣喜的是广袤的乡村田野上那些悄然而出的新景,改变了昔日村庄的旧貌,将乡村妆点得美不胜收。穿行在卓尼山峦村落间,处处生机盎然。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持续推进,新风貌、新气象、新变化悄悄渗透到洮河两岸的每一个村落。 走进羊化村,只见一条条水泥路两旁绿树成荫,一排排红砖到顶的农家小院整洁漂亮,有线电视、电话网络已经普及,自来水、沼气拉进了农家小院,村里还修建了文化广场、敬老院、卫生所、农家书屋……闲不住的村民忙里忙外喜笑颜开,处处呈现出一幅生产发展、环境优美、乡风纯朴的农村新画卷。“以前,房前屋后长满杂草,房子破旧,垃圾堆满街道。而现在规划整齐的砖房,硬化了的村道,干净整洁,自来水通到了家里,真是和以前有着天壤之别。”村民感慨地说。 新农村建设工程启动之初,卓尼县就按照“突出重点、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扎实推进、务求实效”的工作思路,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坚持因地制宜、适度超前的原则,结合县情村情科学制定了《新农村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确定了以中药材生产加工、蔬菜种植、劳务输出等产业为主的富民强村项目。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卓尼县着力走活了“四步棋”。第一步棋是“整体规划”,根据各村的特点、优势、基础和实力,对全县93个行政村进行分类分级定位,通过整体规划,使每一个村都明确各自发展的起点、目标和方向,找准各自的发展优势和特色,立足自身优势,搞好分类创建。第二步棋是“分类指导”,做到区别情况,因地制宜,先易后难,分步实施,全面推进。落实县级领导、部门负责人包村指导工作制度,现场办公解决实际困难,敲定具体方案,确保每个村的发展目标落到实处。第三步棋是“抓好试点”,选择有条件的行政村率先突破,在全县15个乡镇确定了羊化、多坝、强岔三个行政村分别为省、州、县三级新农村建设试点村,从政策、资金、人力、项目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第四步棋是“合力共建”,卓尼县是国扶贫困县,建设新农村的财力有限,如何突破这一瓶颈呢?卓尼县建立了“政府投一点、群众出一点、帮扶单位助一点、政策优惠一点”的投入机制。同时,把生态文明新农牧村建设与生态旅游开发、文明长廊建设、特色产业开发、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示范点创建、扶贫开发等相结合,在广大农牧村集中实施了通水、通电、通路、通广播电视,每个新村庄都配套了文化广场、医疗卫生室、村级党员活动室、农家书屋、农家超市等。 特色产业促增收,在全州率先发展高原绿色蔬菜产业,建成日光温室1200座,年产值2400万元以上,蔬菜产业基本形成规模。沿着洮河两岸一路向西,一排排整齐的日光温室在晨曦中泛着银白色的光芒,到处是农牧民忙碌的身影,温室里的西红柿、辣椒挂满枝头。谁能想到,10年前,在同样的土地上,广大农牧民群众靠传统农作物为生,连基本的温饱都难以解决。 因地制宜,在申藏、阿子滩、扎古录、柳林等乡镇发展日光温室蔬菜产业,许多农牧户在自家的棚里种上了人生果、西瓜、红提葡萄等;在洮砚、藏巴哇、纳浪等9个乡镇46个村每年种植各类中药材1.5万亩,其中面积最大的藏巴哇乡仅当归种植面积达5400多亩,占总耕地面积的80%以上,群众收入占农业总收入的90%左右;在刀告、尼巴、恰盖、完冒等乡镇发展暖棚养畜产业,新建犏牛繁育村6个、奶牛(犏雌牛)养殖村10个、藏羊繁育村6个、牛羊育肥村10个。 县委书记杨晓南说:“建设新农牧村,发展是核心,产业是根本。我们要依托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拓宽群众增收的路子。” 在木耳镇木耳村农家书屋,10多个村民正津津有味地翻看着各自需要的书籍。杨大爷说:“以前,每到农闲季节,年轻人打麻将、喝酒,妇女们聚在村头巷尾,张家长李家短,村里引起的小矛盾不断。现在哪有闲工夫干那些事啊,自从有了农家书屋,村里的面貌和风气彻底变了样。” 农家书屋在卓尼农牧村实现了全覆盖,97个行政村村村有农家书屋。同时,开展致富能手、五好文明家庭、文明户等评选活动,培育新型农牧民,倡导良好社会新风尚。 阵阵欢歌传山乡,妍妍桃李竞芬芳。从村容村貌整治到特色产业建设,从倡导文明新风到推行民主管理,新农村建设宛若和煦的春风,吹遍了卓尼的一草一木,吹进了老百姓的心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