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潭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文化底蕴深厚,素有崇尚艺术、热爱文学的优良风尚。2012年,临潭县始终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不断加大工作力度,拓展工作职能,创作文艺精品,打造文艺品牌,文联整体工作迈上新台阶。 积极发展先进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提出了“一县一品”文艺品牌创建目标,出版了以推动临潭地方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培育临潭文艺创作队伍为已任的县级刊物《洮州文学》,目前已出版8期,共刊发小说、散文、诗歌、民俗、民间文学等作品320多篇(首),约100万字。其中小说《天狗娘》被《回族文学》转载;小说《男人、女人、狗》被小说选刊全国报刊小说概览选录。《洮州文学》经创刊发行,好评如潮,通过优秀的文字,让外面的世界对临潭这个有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地域文化色彩的地方有了了解,也有了一些向往。 文艺创作空前繁荣,临潭文艺工作者在《人民文学》、《诗刊》、《民族文学》、《收获》、《飞天》等国内数百家报刊发表大量文学作品,部分作品入选《新华文摘》、《读者》、《小说月报》及中国作协和权威性机构选编的多种总结性选本、年度散文、诗歌选等文学选本,引起了省内乃至国内文坛的关注。临潭作家诗人出版各类文学作品集20多部,获得各种文艺奖项40多个。音乐舞蹈协会创作编排的《麻娘娘》、《吉祥的热巴》、《飞旋的踢踏》、《春韵》等剧目,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 开展红色题材小说创作活动,组织文学协会会员赴临潭县新城镇苏维埃旧址、西风山等革命纪念地进行采风、考察,红色题材长篇小说《洮州往事》,完成资料收集和采访任务,已执笔创作。由马廷义等搜集整理出版的《红色记忆》一书,准备出版。在《洮州文学》刊登了《旧城突围一昼夜》、《洮州旧城防御战》、《曾绍山献计突围》、《徐向前派杜义德指挥攻打洮州》等8篇红色题材文章。开展红色书法创作活动,组织县书协及临潭籍书法家以革命先驱在临潭写下的著名诗章和名言警句以及新创作的红色诗歌为内容,创作书法作品,并评选出书法和绘画一、二、三等奖,为全县文艺创作的繁荣营造了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 县文联切实发挥联络、协调、服务职能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加强对5个协会的领导和协调,积极为文艺工作者开展各方面的服务。组织文学协会和摄影家协会会员参与县上的重点工作和旅游开发工作,创作了风光片解说词《秋到冶力关》、《诗情画意鹿儿沟》、《多姿冶力关》,创作印制了画册《山水冶力关,兰州后花园》、《冶力关》,编辑出版了《临潭的名胜古迹》、《洮州花儿集锦》、《洮州民俗》等书籍;搜集整理了图文并茂的《临潭旅游指南》、《临潭冶力关导游词》。 加大对县内先进的农耕文化,特色地域文化,独特的民俗文化,绝版的江淮遗风和纯朴的民俗风情文化内涵的挖掘力度,加紧对一些文化素材收集、整理,加强对外文化交流,扩大临潭知名度。在国家4A级景区冶力关组织召开了文艺创作笔会,来自州内外的50多名作家诗人出席。笔会上创作了100多篇(首)思想性、艺术性俱佳,体裁多样、地域特色鲜明、时代气息浓郁、思想蕴涵深刻的好作品。 县文联协助县委、县政府举办各种大型活动,满足人民群众在家门口享受高品质“文化大餐”的需求。组织起草、修改、完善和充实了《中共中央西北局洮州会议纪念馆陈展大纲》,协助起草了《关于贯彻落实州委文化撑州战略的实施意见》,为《格桑花》杂志撰写了长篇纪实《新时期临潭文艺创作综评》,制作并完成了专题片《洮州花儿赞双联》,制作完成了洮州拔河节形象宣传片《发展中的临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