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訾晓辉
该剧主角项羽出身贵族世家,天赋异常。目有双瞳,豪气干云,力能举鼎,二十出头,就已成为举世无伦的大英雄。秦始皇猝死,奸臣弄权,残暴不仁,流寇四起。一时间机诡百出,动人心弦的谋略战争竞相展现,霸王、虞姬、刘邦、吕后,上演缠绵悱恻的传奇爱情。最终刘邦得胜,建立大汉帝国,史称“汉高祖”。 以史为鉴,可以明得失。刘邦说,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治理国事,缴纳赋税我不如萧何;领兵打仗,管理军队我不如韩信;我能用这三人,所以取天下;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所以失天下。项羽不识人,不能用人,的确是项羽失败的重要原因。项羽是一个少年即学兵法又不能竟学、初始威震天下而最终兵败自杀的悲剧人物,项羽乌江自刎这一悲壮举动,引起了历代诗人的无限情思。人们普遍认为,项羽在斗争中虽然失败了,但他死得壮烈,不失英雄本色,因而是值得歌颂的“人杰”和“鬼雄”。对此,毛泽东作过独到的品评:“项王非政治家。汉王则为一位高明的政治家。”毛泽东一针见血地指出,项羽的失败,在于他只有匹夫之勇,缺乏政治头脑,不能任贤使智,终不能平定天下;虽然可以作为霸王“衣绣”一时,却不能作为一个政治家彪炳史册。项羽在政治上的失误主要表现在以下诸方面:一是好战嗜杀,过分依持武力。秦将章邯数度想率秦二十余万众投降,项羽均未允,后考虑自己粮少不能持久作战才勉强接受章邯投降,不久在新安坑秦降卒二十万人。他们都是关中子弟,关中人民念及自己的子弟的惨死,怎能不对项羽满腔仇恨!入关后,他又屠咸阳城,杀秦降王子婴,掘秦始皇墓,烧秦宫室,收其货宝妇女而东。?二是缺乏政治远见,头脑简单,禀性偏激,决策轻率。楚汉在成皋一线对峙时,项羽曾对刘邦说:“天下匈匈数年,都是因为你我二人,我愿和你单独挑战,决一雌雄,别让天下百姓跟着受苦!”刘邦答道:“我宁斗智,不能斗力。”项羽此言正说明他头脑简单,缺乏政治智慧,目光短浅,决策不能深谋远虑。三是不能用人,徒有匹夫之勇、妇人之仁。项羽气力非凡,勇冠三军,时人莫有其敌,因此他也常常自恃勇武拼杀,不能用人,逞匹夫之勇。反秦斗争的诸领袖人物,在秦亡以后,和项羽的关系也相继分离。刘邦、田荣、陈余等同他分离自不必论。像韩信、陈平,本是项羽的部属,一个是在刘邦郁郁不得志而入蜀时离楚归汉;一个是在项羽力量鼎盛东王彭城后不久被迫逃亡降汉。就是随项羽出生入死的黥布,也背楚投汉。甚至项羽的叔父项伯,早在鸿门宴时就一心向汉了。不善于识人,不善于用人,还不善于容人,怎不使人心外叛,众叛亲离,焉有不败!四是刚愎自用,听不进不同意见。韩生建议项羽建都咸阳,项羽却说:“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韩生说:“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讥讽项羽脑子里没大事,只不过是一个戴上王冠的猴子。项王听后大怒,将韩生烹死。刘邦用陈平之计离间项羽范增,项羽只为一顿饭的好坏,从此不再听从范增的计谋,致使范增愤而弃之。1962年1月30日的中央工作扩大会议上,毛泽东说:“从前有个项羽,叫做西楚霸王,他就不爱听别人的不同意见。他那里有个范增,给他出过主意,可是项羽不听范增的话。”“刘邦同项羽打了好几年仗,结果刘邦胜了,项羽败了,不是偶然的。我们现在有些第一书记,连封建时代的刘邦都不如,倒有点像项羽。”他告诫领导干部,要走群众路线,“这些同志如果总是不改,难免有一天要‘别姬’就是了”。后来,在一次谈话中,毛泽东又说:“项羽骄傲自大,自恃英勇,不爱听别人的不同意见。刘邦就比较能够采纳各种不同意见,比较能够团结人。” 由此笔者联想到金冲及先生撰写的《决战:毛泽东、蒋介石是如何看待三大战役的》(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一书,捧书奉读,伏案沉思。毛泽东本来不是军人;而蒋介石早年毕业于保定军校、东京振武军校,后来组建黄浦军校。金冲及认为,毛在“战争中学习战争”,成长为一个出色的的军事统帅;而蒋虽然是地道的科班出身,但用李宗仁的话说,他“未作过中、下级军官,无战场上实际经验,只是坐在高级指挥部里,全凭一时心血来潮,揣测行事,指挥系统就乱了”。“凡是中央系统的将领都知道蒋先生这项毛病。他们知道奉行蒋先生的命令,往往要吃败仗,但是如不听他的命令,出了乱子,更不行了。所以大家索性不出主意,让委员长直接指挥,吃了败仗由最高统率自己负责,大家落得没有责任。将领如果是这样的庸才,当然不能打胜仗,而蒋先生偏偏喜欢这样的。”而毛泽东与他相反,在酝酿决策时,与前方将领反复磋商,听取他们的意见,然后作出决断。在决定已定而情况紧急时,又要求前方将领一切由他们“临机处置,不要请示”。战争的胜败,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客观因素是否具备,取决于人心向背,取决于各级将领、战士及民众的共同努力,而有了这些条件之后,军事统帅的作战指导是否正确,无疑可以起“决定”作用。了解历史,牢记历史。战争年代,打仗、打天下是如此;和平时期,政权的巩固,一个企业团队的成败何尝不是如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