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3版:三版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甘南日报>> 2013年03月13日 >>03版:三版


风筝



甘南日报新闻 时间: 2013年03月13日 来源: 甘南日报
作者:


  ■赵江仙

  风筝最早用于军事侦察及带“火药”作战进攻的武器,随着社会安定、文化经济的繁荣和民间手工业的发展,逐渐地从军事战争转向娱乐。到北宋时期,放风筝已成民间常见的娱乐活动。后来风筝艺人,为了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把年画所表现的题材内容转移到风筝,文人墨客也把风筝融进诗词和戏曲,民俗文化中,也借助风筝,演绎很多故事,如家乡的“社火”,就有放风筝的戏曲。
  “社火”中的风筝是一只大而美丽的蝴蝶,将蝴蝶固定在柔软度极好的长竹棍顶端,放风筝的女孩一手握竹棍,一手捏着风筝的绳子,舞的时候扽一扽绳子,风筝一颤一颤的,像展翅欲飞的蝴蝶。演《放风筝》的是几个身着古典衣服的美丽少女。放风筝的女孩手握风筝,走在几个右手翻舞着扇子,左手拿灯笼,踏着十字步的女子前面,边舞边唱《放风筝》的戏曲,她们圆润的嗓音,悦耳的曲调,优美的舞姿,将社火推向高潮。 
  从戏曲中的人物及女孩自称为奴家来看,“社火”不但有悠久的历史,并且有深厚的文化内涵。戏曲中,思春的少女,过了正月,二月里,压着手指从初八捱到十八再到二十八,不会扎风筝,又急于放风筝的姑娘,再也耐不着性子,只好请隔壁的王妈妈,帮她扎一对《西厢记》中的人物。已是过来人的王妈妈,最懂女儿心。到了青草皆绿的三月初三,姐妹二人,带着王妈妈扎好的风筝,到郊外踏青放风筝。大姐放的张君瑞,二姐放的崔莺莺。姑娘的心思随着风筝飞向天空,谁料却被那突然而来的大风,连梦带风筝都刮走。茫然失措的少女望着断线飞走的风筝,恍惚中满腔的情愫,跟了那风筝一起飞去。就在这时,迎面而来的两个清秀书生,犹如离去的风筝因不舍而飞回,满怀喜悦的少女,看着如意的人儿,却假装起脚梁疼。想必这书生是怜香惜玉的吧?要不,少女怎会祈愿,“老天爷保佑我成了婚,各庙烧香去点灯,报答众神恩。要得见我风筝面,等到来年三月三,再来团圆。”来年的这一天,团圆的是飞走的风筝,还是那相遇的书生?
  电影《风筝》的开篇,是一对翱翔于天空的风筝,它们自由自在、无忧无虑,像一对恋人,犹如电影里的主人公杰和娜塔沙。来自不同国度的他们,在美国赌城拉斯维加斯相遇。为拿到美国绿卡,他们假结婚。为摆脱贫穷,他们又与堵场老板的儿女订婚。结婚前夜,因为爱,他们逃走,赌场老板的女儿为报复,用两路人马展开对他们的追杀。在一次次劫杀、一次次逃脱中,将爱情释放到绝美。就在他们有情人终成眷属时,再遇追杀,逃难中杰为了掩护爱人,身受重伤。为救爱人,娜塔沙身着婚纱开车引开杀手,被追到悬崖边,带着对杰深深的依恋冲下悬崖。复仇后的杰,悲痛中来到娜塔沙死前的悬崖边,回想他们相识相爱走过的历程,在无限思念中张开双臂,像一只断线的风筝落入大海。
  有人将婚姻中的双方比做放飞筝。多年以前的一次饭局上,大家对两地分居的一对夫妻开涮,说什么,常久分居,就不怕一方飞了。妻子看着坐在身边的男人,含笑而答,风筝飞得再高,线在我手里,我可以让他高飞,也可以叫他飞回。完了对身边的儿子说,是吧,儿子?儿子天真地点头。男子一边给妻子和儿子夹菜,一边说:“对,媳妇说得有理”,当时只觉得她说话诙谐。经历了婚姻中的风风雨雨,才悟出婚姻中的两人,为了相依终生,在聚守的琐碎生活里,不停调试着风筝的线儿,给彼此空间的同时,又以真情和责任,亲情和信任,在爱的天空放着自己的风筝。
  一家三口,在广场放风筝。孩子从母亲的手里,取过风筝,拽着风筝线跑,风筝拖在地上,任孩子跑,就是飞不高。孩子急了,喊着爸爸,爸爸,高个子的男子三步并做两步走到孩子的身边,将风筝的线轴接了过来,顺着风,背着身,调着线,风筝迎风而起。孩子围着父亲,父亲低声说着,孩子一个劲点头,妻子看着父子二人,温情而笑。风筝冲向蓝天,孩子仰着头,一眼羡慕地看着飞得越来越高的风筝,嚷着自己要放。父亲将风筝的线轴交给儿子,儿子欢笑着在春风里奔跑。
  满天飞舞的风筝,让我们看到了春的勃发生机。又是一年的开始,手中的线,仰望的天空,徐徐的风里,升空的风筝,我祝愿它是稳妥的。风和日丽,我的心也在这一刻追风起飞。
 
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研发室制作
copyright@2008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