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2012年,我州收获了沉甸甸的果实。尤为可喜的是,在中央和省上的全力支持下,一批重大基础建设项目或已经建成,或开工建设,或准备上马,为我州经济社会跨越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这些以36个州庆重点项目为代表的一大批建设项目推动全州快速发展。甘南机场建设进度过半,州旅游培训中心等5个标志性工程主体完工,夏河县城区防洪等6个项目建成,天然气覆盖项目全州城区管网敷设基本完成,“引洮济合”、“引洮入潭”供水工程、保障性住房和农牧村危旧房改造等22项惠民工程加快建设。 重大项目稳步推进 一批又一批重大项目纷纷落地,一笔又一笔重大资金注入全州建设,一个又一个重大决策燃起新的希望。2012年全年完成交通投资38亿元,增长120%,创历史新高。临合高速及合冶、宕迭、夏河县城至机场等二级公路进展顺利,岷合二级、冶峡隧道及接线工程全线贯通。完成通乡油路6条117公里、通畅工程96条566公里、通自然村公路359公里。合作汽车北站、舟曲峰迭新区客运站和50个行政村客运停靠站投入运营。从便道、砂石路到柏油路、高速公路,从公路到铁路、机场,“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现在就要变成现实了”,合作市常住的一位老先生感慨地说。 抢抓国家、省上藏区优惠政策,一个个重点项目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城乡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各县市城区供水、集中供热、污水处理等42项市政设施完成投资14亿元。实施农牧村环境连片整治项目49个。舟曲新老城区和玛曲县城民族特色化改造基本完成,合作市、卓尼县改造成效显著。城乡商贸流通体系建设步伐加快,4个物流配送中心和3个乡镇商贸中心建成,8县市16个市场建设项目有序推进。新建移动、电信、联通基站146个,新建乡镇邮政所52个。 高原特色产业强劲发展 莽莽高原,涌动着无限生机和创造潜能。把高原农业如何真正“特”起来的问题带到田间地头和专家面前,得到的答案并无二致,集中到一点就是要打开独特优势转化为产业经济优势的屏障,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强。乡村干部群众说得更加生动直白:走市场,卖特色,点票子。近年来,我州不断壮大特色生态畜牧业,投入6亿多元,加快推进牦牛、藏羊产业五大示范区和退牧还草、牛羊大县等现代畜牧产业;新建“一特四化”试点村130个、联户牧场440个、养殖小区27个,培育专业养殖户3254户;种植优质牧草7万亩;新增农牧民畜牧业专业合作社273个;牦牛、藏羊等保险理赔1亿元;集中连片种植青稞11万亩,推广杂交油菜8万亩,种植藏中药近15万亩;新建设施蔬菜科技示范区9个、“三位一体”循环农牧业示范点12个、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905座;经济林果基地达到12万亩,林业总产值2.6亿元;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2万亩,实施小型农田水利项目32项,新增有效灌溉面积3.7万亩。珍惜资源优势,转化产业模式,充分利用特色,善于创造特色,高原特色农业必定金光灿烂。 扶贫开发农牧民得到最大实惠 农牧业产业化发展给全州农牧民带来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编制完成国家新一轮区域开发与扶贫攻坚总体规划和实施规划及五年消除贫困实施方案。实施了一批整乡推进、整村推进、连片开发试点、贫困村互助资金等扶贫项目。发放各类惠农补贴2.3亿元。双联行动、省内外对口帮扶等社会扶贫扎实推进。劳务输转12万人,创收12亿元。全州扶贫对象人均纯收入增长19%,脱贫7万人。舟曲扶贫攻坚投入6亿多元,完成专项扶贫、劳务培训输转、产业开发等九大年度建设任务;退耕还林、异地搬迁等五项建设任务过半;劳务技能培训4万余人,创收3.8亿元,全县脱贫2.5万人;新建农牧村饮水安全工程238处,解决了11.8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在全省率先整县实现农牧村饮水安全目标。迭部多儿乡在力傲村火灾重建任务基本完成;实施农牧村电气化建设及以电代薪项目11个,新建农牧村户用沼气1600户。争取加大水利投资建设力度,再解决全州12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卓尼、夏河两县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牧区饲草料重点县建设工程和5个农牧村电气化县建设工程顺利实施,完成3个节水灌溉示范项目和迭部县小型农田水利专项县建设任务。实施4个小水电代燃料项目。完成5项水土保持和2座病险水库维修加固工程。 突出高原特色生态畜牧业在第一产业中的首位产业地位。投资8亿元,在牧区和半农半牧区全力实施好牦牛藏羊和奶牛产业发展等11个建设规划,加快五大示范区建设,扶持各类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抢抓牦牛藏羊奶牛专业化养殖、农牧民技能培训等六大服务体系建设。继续推进草原承包到户(联户),引导草场向合作社依法合理流转,加强动物防检疫和畜产品质量监管,扩大优质牧草生产基地建设规模,各类牲畜总增率、出栏率、商品率有新的提高,全州畜牧业增加值超过16亿元,增长8%,对全州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的贡献率提高到25%以上。 农区和半农半牧区加快推进优质青稞、高产油菜、藏中药材、高原夏菜、经济林果和苗木培育等区域性特色种植产业带建设。探索推进循环农牧业发展模式,提升特色种植业的技术水平和综合经济效益。良种青稞面积巩固在15万亩,藏中药材种植面积提高到20万亩,扩大高产杂交油菜种植面积。建设9个设施蔬菜科技示范园区和卓尼高原夏菜种植示范基地,配套建设恒温保鲜设施。加快新品种、新技术集成推广,开展杂交油菜种植和药材、蔬菜种苗试验示范。积极引导农牧村土地资源依法流转,提高农牧民财产性收入比重。 旅游文化双管齐下助发展 旅游产业快速发展,投资9亿元新建续建旅游项目50个,当周草原景区建设等19个项目竣工,合作市森林公园旅游接待中心等31个项目加快推进。全方位开展旅游资源宣传促销、市场开拓和招商开发,成功举办九色甘南香巴拉旅游艺术节等系列宣传推介活动。“玛曲黄河第一弯”等3个旅游品牌列入“中国大黄河旅游十大精品线路”。扶持发展旅游专业村10个,新增“农(牧)家乐”120户。接待游客308万人次,综合收入13亿元,分别增长28%和45%,实现历史性突破。 羚城藏族文化产业园命名为全国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和全省重点文化产业示范园。夏河拉卜楞文化产业园等4个园区完成投资1.2亿元。夏河摩尼宝唐卡文化艺术展示中心等6个文化产业项目加快建设,千幅唐卡绘制工程过半。拉卜楞寺文物保护等工程启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珍贵古籍搜集整理等有效开展。全年文化产业投资2.3亿元,实现增加值0.8亿元,从业2000余人。 翻开我州近年来的“成绩单”,首先是“地上”动作大:城区道路改造工程、巷道硬化、城区绿化,已让四海游客看到了甘南的新变化。“地下”建设更给人惊喜:合作市城区连片集中供热、无害化垃圾处理场、污水处理厂等重点基础设施连年有捷报。 漫步在三月的香巴拉广场,夜幕缓缓降临,具有民族特色的彩灯次第点亮,闲下来居民或悠闲地散步,或聚在一起跳锅庄,不时有三五孩童追逐嬉戏,远处街道上,车辆往来穿梭。 三月的甘南,处处涌动着温暖的春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