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力提速区域首位产业发展 打好五年基本消除贫困攻坚战 ——访州委书记魏建荣 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包文文 2012年以来,中央将甘南州整体纳入新10年扶贫开发主战场,省委又明确提出了“五年脱贫,八年小康”的奋斗目标,为发展滞后的甘南藏区实现跨越发展和长治久安带来了重大历史机遇。与此同时,省委、省政府在全省实施“3341”项目工程的重大战略部署中,将甘南州高原特色生态畜牧业确定为区域首位产业,并在全省“365”现代农业发展行动计划中明确提出“在甘南等草原牧区全力打造国家级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示范区”,甘南州首位产业发展和扶贫攻坚迎来了明媚的春天。面对新机遇、新任务、新挑战,就如何谋划好甘南区域首位产业发展,打好五年基本消除贫困攻坚战,甘肃经济日报记者专题采访了中共甘南州委书记魏建荣。 记者:魏书记您好,近年来,甘南州借力首位产业发展和扶贫攻坚,“三农”工作取得明显进步,对此,请谈谈您的感受和评价。 魏建荣:“三农”工作始终是我们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关乎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关乎我州长远发展和小康进程。近年来,甘南州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州关于“三农”工作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在不断加大扶贫开发力度中助推农牧业增产,在全力打造富民产业中促进农牧民增收,在深入开展“双联”行动中推动农牧村发展,“三农”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为全州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赢得了战略主动,具体体现在“四个显著”,即高原特色生态畜牧业成效显著,我们坚持从战略性主导产业的层面全力实施“农牧互补、一特四化”战略,大力推进牦牛、藏羊产业五大示范区和退牧还草、牛羊产业大县建设,畜牧业增加值14.7亿元,增长7.3%,增速居全省第一;农牧民收入显著提升,州委、州政府多措并举拓宽农牧民增收渠道,去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3610元,增幅16.2%,增速居全省第二;农牧村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我们坚持加强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条件进一步改善,公共服务能力不断提升,草原、林地、湿地生态保护不断加强,禁牧休牧草畜平衡政策逐步落实,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得到有效遏制;扶贫开发成就显著,我们始终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扶贫开发整体上从解决温饱转入加快脱贫致富、提高发展能力、缩小发展差距的新阶段。 处于雪域高原和边远少数民族地区的甘南取得这样的成绩,来之不易。这些成就得益于中央、省委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得益于近年来我们实施“农牧互补、一特四化”战略奠定的良好基础,得益于各级党委、政府真抓实干和广大干部群众的团结拼搏。当前,甘南的“三农”工作已经迈入了由传统农牧业向现代农牧业转型跨越的新阶段。今后,我们将着力推动现代农牧业由解决温饱为主向加快增收转变,由多元产业并举向畜牧业为主转变,由“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 记者:那么在新的历史阶段,甘南州将如何推进“三农”工作,特别是区域首位产业发展和扶贫攻坚,给广大农牧民群众一个什么样的期待? 魏建荣: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甘南州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以打好五年基本消除贫困攻坚战和提速区域首位产业发展为主攻方向,以促进农牧民群众持续增收和贫困人口持续减少作为首要任务,全面实施“168”现代农牧业发展行动计划,深入推进新10年扶贫开发,不断创新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工作机制,更加注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更加注重增强农牧民自我发展能力,更加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全力打造国家级高原特色生态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示范区,奋力实现五年基本消除贫困,促进农牧业加快发展,农牧村长期繁荣,农牧民持续增收。力争到2016年,全州畜牧业增加值达到25.2亿元,占大农业的比重80%以上,首位产业对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的贡献率达到70%。今年,畜牧业增加值力争增长8%,突破16亿元,对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的贡献率提高到40%以上,确保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7%。到2017年底,基本消除新扶贫标准下28.39万贫困人口,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水平高于全州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增幅2个百分点,返贫人口控制在10%以内。 记者:根据自己的区域优势、产业特点和发展潜力,甘南州创造性地提出了“168”现代农牧业发展行动计划,其核心思路和战略部署是什么? 魏建荣: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365”现代农业发展行动计划,我们在认真总结分析“农牧互补、一特四化”等原有产业发展思路的基础上,根据我州不同区域资源优势、产业特点和发展潜力,立足现实,审时度势,展望未来,科学提出了符合我州实际的“168”现代农牧业发展行动计划,即紧紧围绕一个中心,着力壮大提升六大特色优势产业带,加快实施八大重点项目。“1”就是要着眼于提高畜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优化畜牧业产业布局,紧紧围绕打造国家级高原特色生态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示范区这个中心,突出高原特色生态畜牧业区域首位产业地位,努力把甘南建成全省乃至全国重要的高原有机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基地;“6”就是要着眼于专业化布局、产业化经营、标准化生产,着力壮大提升牦牛繁育产业、犏牛繁育产业、藏羊繁育产业、犏雌牛(奶牛)养殖产业、牦牛藏羊育肥产业、高原特色种养产业等六大特色优势产业带;“8”就是要着眼于夯实基础,加快实施草业饲料基地建设、农牧物质装备建设、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农牧民合作组织建设、农牧民职业技能培训、农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农畜市场体系建设等八大重点项目。“168”现代农牧业发展行动计划,是加快我州现代农牧业发展的有力抓手,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首位产业发展的着力重点。“168”中的“1”是发展方向和目标,“6”是主要平台,“8”是手段和措施,三者之间紧密关联,互为因果。 记者:在较短的时间内甘南要彻底摘掉“贫困”这顶帽子,实现“五年脱贫,八年小康”目标,我们将选择一条怎样的跨越之路? 魏建荣: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群众增收难、攻坚任务重是我州扶贫开发工作面临的现实困难。我们要在巩固扩大“八七”扶贫开发成果的基础上,将进一步转变扶贫方式,优化资源配置,集聚攻坚合力,努力打造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扶贫攻坚大格局,坚持做到“四结合、四突破”,即坚持扶贫攻坚与首位产业相结合,力争在增加农牧民收入上实现新突破,将专项扶贫资金的80%以上全部用于产业扶贫,布局一批特色鲜明、优势突出、支撑有力的富民产业,不断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坚持项目扶持与能力提升相结合,力争在提升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上实现新突破,增强群众综合素质,提高自我发展能力,是扶贫开发的活水之源,全面加大养殖业、种植业、加工业和服务业等专业技能培训力度,加强劳务培训输出,成立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大力推广发展小额信贷和贫困村扶贫资金互助社,全面提升社会就业、外出务工、发展创新等“八大能力”,实现由被动输血到主动脱贫的快速转变;坚持政府主导与群众主体相结合,力争在提升扶贫开发整体合力上实现新突破,深入开展“双联”行动,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参与扶贫开发,把群众作为扶贫开发的建设主体、受益主体和监督主体,依靠群众力量,采用民办公助、以奖代补等多种方式,以群众为主体实施扶贫开发项目;坚持专项扶贫与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相结合,力争在推进扶贫工作机制创新上实现新突破,进一步创新扶贫项目实施和资金使用管理机制,严格按照扶贫规划和首位产业规划,以专项扶贫开发项目为平台,统筹整合各类涉农资金,做到以规划定项目、以项目统资金,解决扶贫开发投入不够、力量不足、成效低下的问题。我们决定,通过攻坚克难、动真碰硬,在2014年实现舟曲和玛曲两县脱贫目标,让舟曲和玛曲共同成为全州率先脱贫的“双龙头”。 记者:全面实施“168”现代农牧业发展行动计划和打好五年基本消除贫困攻坚战,是否需要采取一些特殊的措施或办法来予以保障? 魏建荣:州委、州政府为了确保这一计划和扶贫攻坚的顺利实施,决定在对原“一特四化”战略实行“一票否决”的基础上,今年起对扶贫攻坚工作实行“一票否决”,切实强化对区域首位产业发展和扶贫攻坚的组织领导、政策保障、资金支撑和督查考核。特别是资金保障方面,我们要积极谋划论证争取一批好项目、大项目,全力加大支农投入,整合涉农资金,集中干成一批大事、好事、实事。州、县市两级要克服一切困难,设立首位产业发展和扶贫攻坚“两个专项基金”。首位产业发展专项基金州级在2000万元基础上,每年增长幅度要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5个百分点,玛曲、碌曲、夏河、临潭、合作、舟曲六县市在每年不低于800万元,卓尼、迭部两县每年不低于600万元的基础上,每年增长幅度要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6个百分点,专项基金全部用于六大特色优势产业带建设。同时,由州、县市财政每年从全部公务费预算中提出10—15%作为扶贫攻坚专项基金,重点支持扶贫攻坚工作。省内10个市对口帮扶藏区资金也主要用于扶贫攻坚。州、县市两级政府将持续加大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对农牧业农牧村的投入,要求每年增长10%以上。还要充分利用好双联惠农贷款,实现融资担保服务全覆盖、实现小额信贷业务全覆盖,有效开展林地、草地、耕地、宅基地等使用权证等资产抵押贷款,争取惠农贷款今后有较大幅度增长。 魏建荣最后说,甘南是一块充满希望的热土,打好五年基本消除贫困攻坚战,全力提速首位产业发展,事关“产业富州”、事关“富民兴州”、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只要有党的坚强领导,有甘南74万各族人民的不懈努力和顽强奋斗,甘南必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