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2版:二版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甘南日报>> 2013年03月26日 >>02版:二版


珍惜人身珍爱生命是佛教基本教义



甘南日报新闻 时间: 2013年03月26日 来源: 甘南日报
作者:


  (上接一版)“四怖畏”:是指人的生命历程中的四种可怕现象,即病、老、死、衰。这就是说,对于众生,“死”是一种怖畏。“五怖畏”:即不活怖畏、恶名怖畏、大众威德怖畏、死亡怖畏、恶道怖畏。这里指的是修行菩萨具有的五种怖畏,其中包括死亡怖畏。那么对于普通众生来说,死亡更是无法避免的重大怖畏。这就是说,无论普通众生还是修行菩萨,“死亡”均是一种无法回避的怖畏。既然如此,归佛修道者还能诱导、教唆、胁迫其他善良众生遭受死亡“怖畏”?
  “六度”:学佛者必须修持的六种功课。即指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度”即如同从此岸下水过海直至到达彼岸,意思是修持六种功课必须达到究竟境界。佛教修行者的布施度和持戒度与社会众生密切相连。通俗理解,布施度要求修行者为了社会和众生的需要,作出无私的付出和奉献,而不是索取和敛取。佛界所说的“戒”,从藏文字面解释,就是合乎社会运行规范、合乎人际和谐关系、合乎人类道德理念的戒规,特指出家人守持的戒规。持戒度是修行者的行为规范境界,包括不危害社会不伤害众生,其中“不杀生”是戒中之戒。
  “三施”:即三种布施,指经法布施、财物布施、无畏布施。“四施”:是在“三施”上加以“仁慈”的四种布施。这两种“布施”要求修行者要对文盲(教盲)众生给予讲经说法的经法布施,要对贫穷众生给以财物布施,要对苦难众生给以仁慈布施,同时要对众生给以“无畏布施”。“畏”即怖畏。如前所述,死亡是众生的怖畏之一。这就是说,修行者要对解脱众生的死亡怖畏,而不是施以死亡怖畏。显而易见,如果教唆众生走上死亡之路,是与教义背道而驰。
  二、遵循佛陀的教诫,戳穿分裂者的行径(释迦语录辑释)
  “自焚”现象根源在于国外分裂集团,在于自焚事件背后的黑手。那么,他们何以煽动、教唆无辜的善良群众实施如此惨绝的自毙行为?再在两千多年前,佛陀佛迦牟尼体察人们普遍存在的惯有本性,作出了透彻的总结教诫,解答了这些问题。佛陀的教诫就是一面镜子,照现了那些分裂者的真实面目。
  佛陀教导:“心是恶源,形是渊薮。”释述:人心是罪恶的根源,形体是罪恶的渊薮。
  佛陀还说:“众生所有苦,皆以欲为本。”意思是:众生所有的苦痛,都来自于贪欲,即对一切事物的不满足。
  佛陀指出:“天下愚人,但见其恶,不知自恶;但见其善,不知人善;自称智者,皆非有智;自居明者,其迷甚矣。”就是说:天下的愚人,只看到别人的恶,却不知道自己的恶;只看到自己的善却看不到别人的善;自称有智慧的人,其实都是没智慧的人;自以为高明的人,其实他的糊涂更甚。
  佛陀讲到:“……毒中之毒,不过三毒。”佛教中的“三毒”即指贪、嗔、痴,在寺院壁画中形象地比喻为鸟、猪、蛇三种动物。意思是说,众生的一切罪恶都是由贪、嗔、痴“三毒”引起和造成的,是众生一切罪恶的本源,而且要比其他诸“毒”更加恶毒。
  “三毒”环环相扣,密切关联。
  “欲”即贪欲,佛说:“诸苦所因,贪欲为本,若灭贪欲,无所依止。”释解:所有的苦,以贪欲为本源。若灭除贪欲,便了无牵累了。
  “嗔”即愤恨,佛说:“嗔恚,失诸善法之本,堕诸恶道之因,法乐之冤家,善心之大贼也。”译释:愤恨,是远离佛法的根本,是堕入各种恶道的原因,是获得悟道快乐的冤家,是善心的大敌。
  “痴”即愚痴,佛说:“彼愚痴人,虚度长夜,犹如木石雕刻所成,形虽似人,而无所识。”译释:那些愚痴的人,虚度了生死的长夜,像是木石雕刻的人一样,虽然形体上像人,却对世界无所了悟。
  如是对照看来便一目了然。分裂者制造“自焚”事件,他们只是形似佛陀的信仰者而实际是佛陀教义的愚痴之汉,因而出于狭隘的个人或小集团的政治利益催发不可实现的贪欲,又以这种急切的贪欲催发不可息灭的嗔恚,进而竟以牺牲“暇满人身”的同胞性命作为实现政治目的的手段。
  历世嘉木样大师对待生命、拯救众生的菩萨行
  根据有关佛教典籍中的授记,藏族部分佛学家认为,嘉木样大师是智慧之神文殊菩萨的化身;也有部分佛学家认为,嘉木样大师是慈悲之神观音菩萨的化身。如论怎样,关于历世嘉木样大师,从其学识修养观察,他无愧于文殊菩萨化身的称颂,从其慈悲胸怀体验,他无愧于观音菩萨化身的赞许。这里仅从历世大师利乐芸芸众生、拯救他人生命的视角简介其菩萨行的点滴事迹。
  1.嘉木样一世的菩萨行
  嘉木样一世俄昂宗哲在西藏几十年艰苦精进,成就一代高僧大德,1700年至1707年之间出任哲蚌寺郭莽学院堪布,在官民僧俗当中颇具影响。与此之际,西藏社会再次进入多事之秋:一是以第巴·桑结嘉措为首格鲁派上层与以拉藏汗为首的蒙古和硕特部上层之间的矛盾白热化,一是围绕清朝政府关于达赖六世仓央嘉措“解京”的决定引起的政治危机。嘉木样以其慈悲胸怀平等看待各族信教百姓,以其学家慧眼洞察形势走向将要带来的危险,于是不顾个人安危得失,积极参与调解藏蒙之间的纠纷,竭力阻止双方发生武装冲突,主张达赖六世应该遵从皇帝谕旨赴京,以期保持西藏社会稳定,避免众生遭受涂炭,避免教法遭受损失。但是,他的良苦用心却招致了西藏上层的恶意攻击,致使他忧虑悲伤,神情抑郁,身患重病。
  2.嘉木样三世的菩萨行
  嘉木样三世罗藏图丹晋美嘉措(1792—1856)的佛家德行深得世人赞誉,以其护持教规、温和慈悲、反对暴力、眷顾众生而著称于世。1801年,为着一起与外部的纠纷案,拉卜楞寺决定派人进京打官司。这起案件可能是拉卜楞一方因有输理之处而面临不利局面,于是寺院筹划了一个针对性方案,即事先处死一二名煽惑纠纷的祸首,以此保证在北京的审理裁决中遭到失败。方案报于嘉木样三世,被坚决否定。相佐等职权上层不欲遵循,准备按原计划杀人害命,嘉木样断然挥泪警告:你们若要强行杀人害命,我也不活在人世上!这样,迫使他们放弃了杀生方案。(参见:《遍智普见至尊罗藏图丹晋美嘉措传·讲修佛法之庄严》<嘉木样三世传>,藏文,俄昂格勒堪布·俄昂图丹嘉措著,1889年成书,中国藏学出版社1991版,85—86页。)
  1846年,拉卜楞方面抓获隆务方面一名作恶多端的头目进行拘留审讯,而拉卜寺直属部落的群众怒火高涨,为解积蓄多年的心头怨恨,将这名头目抢出寺院索性愤怒地砍杀了。正在闭修之中的嘉木样听到这个消息,顿时不堪忍受属部教民的残暴行径,恼怒成疾,卧床不起。寺院组织僧众举行15天的经忏法事,同时由各大活佛前往病榻前落泪劝请,祈求宽恕俗人愚民,眷顾佛法众生,住世护教,这才使他逐渐恢复了健康。(参见:《遍智普见至尊罗藏图丹晋美嘉措传·讲修佛法之庄严》264—265页)
  3.嘉木样四世的菩萨行
  嘉木样四世噶藏图丹旺秀(1856—1916)在位期间,正值清末民初,国内各地战火蔓延,藏区部落纠纷频发。他以佛教的慈悲胸怀协助政府维护社会稳定,祈祷国泰民安;调处部落流血争斗,拯救众生性命财产;坚守佛教寺纪僧规,维护道场圣洁清净。就此举述几例:
  (1)阿木曲乎与博拉两个部落之间,因越界放牧而几经兴兵混战,双方累计伤亡50多人,抢夺牛马上千。1908年,相互再次交战。嘉木样于心不忍民众如此交恶残杀,亲自前往主持调解,促使双方达成解决协议,规定从此和平相处,不再械斗。(《黄帽僧噶藏图丹旺秀自传·珍宝鬘》<嘉木样四世自传>下卷,藏文,1913年成书,拉卜楞寺木刻板,186—187页)
  (2)扎油与肖旁两个部落的纠纷扰乱了社会稳定局面。嘉木样接受陕甘总督和西宁办事大臣的信函请求,协助官方平息事态。他接见双方头人、活佛,说理劝导,达成和解,授旨要遵循国法,履行协议,并让双方代表在吉祥天母像前立誓发愿,表明彻底忏悔和消除仇隙的诚意。不久,西宁大臣接见大师,赞赏道:“你眷顾藏区民众的安乐疾苦,此次又妥善处理了扎油与肖旁的纠纷。尤其肖旁不给对方赔偿命价的情况下,您自己解囊予以支付,实为无量慈悲之举。”(《黄帽僧噶藏图丹旺秀自传·珍宝鬘》下卷,藏文,1913年成书,拉卜楞寺木刻板191页)
  (3)民国初年,内地发生大规模军阀混战,拉卜楞地区也不时受到一些地方势力的骚扰,引起僧俗民众的忧虑和寺院上层的防范意识。1914年,寺院上层部分人士执意建议拉卜楞寺应像拉萨的色拉寺、哲蚌寺那样,在战乱期间组织起僧侣武装,早作准备,防患未然,维护自身安全。大师不容置疑地坚决反对,说:“上方班禅大师的扎什伦布寺和下方我们的拉卜楞寺,无论遇到任何灾难,出家人不执武器,不组织僧侣武装。正是如此,清规制约在政教两个方面都不趋松弛,日臻发展兴盛。与其组织僧兵保卫寺院安全,而自身安分守己则更为必要。”(《至尊噶藏图丹旺秀传补遗·智者趣宴·珍宝鬘饰》,拉科·晋美称勒嘉措著,藏文,1916年成书,拉卜楞寺木刻板,第20页)

  注:八有暇:远离地狱、饿鬼、旁生、边鄙人、长寿天、执邪见、佛不出世、喑哑等八种无暇。“十圆满”:生为人、生于中土、诸根全具、未犯无间、敬信佛教以上为五种“自圆满”,值佛出世、值佛说法、佛法住世、入佛法和有善师,此五种为“他圆满”。
  有情:即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具有生命的动物。
  六道众生:分为三善趣(即天、非天、人)和三恶趣(旁生、地狱、饿鬼)。
  “十善法”: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不嗔、不邪见。
  “大善地法十种”:信、不放逸、轻安、舍、惭、愧、无贪、无瞋、无害、精进。
  “渊薮”:指人或东西聚集的地方。
 
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研发室制作
copyright@2008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