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2版:二版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甘南日报>> 2013年03月27日 >>02版:二版


民族团结的坚实堡垒



甘南日报新闻 时间: 2013年03月27日 来源: 甘南日报
作者:


  (上接一版)
  在街道水箱厂家属院附近,还有部分区域道路不畅。为此,街道党委克服各种困难,发动全体干部带头、居民群众参与,硬是一铁锨一铁锨地修出了一条砂石路,解决了1600多名居民出行难的问题。
  坚木克尔街道辖区人口多、居民诉求多、社情比较复杂。街道党委一班人深知,悉心倾听群众呼声,及时反映群众意愿,是做好街道社区工作的根本,也是开展好民族团结进步的基础。针对这一实际情况,街道在社区、村全面推行“了解情况在一线、解决问题在一线、落实责任在一线、创造经验在一线、融合感情在一线、树立形象在一线”的“一线工作法”和践行为民服务的“代理服务制”,建立了进村入户和便民服务两个工作台账,制作了便民服务联系册,为居民办事广开方便之门。
  在坚木克尔街道社区,每户居民都有一个便民服务袋,里面装有街道服务事项、办理条件、办理所需材料以及街道主办人员名单、联系方式、监督投诉电话等。而就是这样一个普通的便民袋,却让辖区居民感到温暖。居民马俊霞颇有感触地说,街道还经常开展上门服务,办事真得很方便。
  促进民族关系和谐,关键还要落实好党的各项政策,让各族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这些年,无论是退耕还林还草补助、牧草良种补贴等强农惠农政策,还是城乡低保、医疗保险等社保政策,街道都确定专人、靠实责任、抓好落实。
  去年7月,那吾路社区居民余东升不幸出了车祸,花去了20多万元治疗费。由于之前他没有参加医疗保险,高额的医疗费使这个家顿时陷入困境。了解到这一情况后,街道一方面帮他代办了参加医保的各项手续,另一方面多方筹集资金,给他捐助了3.5万元,并按照有关规定为他申请了低保。“街道给予的温暖,让我有了好好生活的信心!”余东升感激地说。
一个“融”字,“融”合心灵一家亲
  促进各民族团结,就是要让彼此的心真正融合在一起。马晓春说,为此,街道党委把民族团结作为一项经常性的工作来抓,形成了“人人讲团结、共同谋发展”的良好氛围。
  在坚木克尔街道,民族团结宣传是个大事。无论春夏秋冬,都可以看到街道工作人员宣传民族团结的身影。
  在和居民聊天时,街道工作人员经常以身边的事为例开展宣讲,引导大家进一步认清民族分裂主义的本质和危害,分清是非界限和敌我界限,增强反对民族分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去年8月甘南藏区发生自焚事件后,街道党委更是把维护社会稳定、疏导各民族群众情绪、促进和谐稳定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确保了辖区的持续稳定。
  藕丝相依不可分,和谐共建一家亲。“无论谁家碰到什么事,大家都不分民族,帮忙出力,就像是一家人……”马兰芳说。
  的确,走进扎油新村的幽深小巷,随处可见各民族和谐相处的动人画面:藏族阿妈晒太阳时,帮忙照看学步车里的回族小孩;汉族大姐下班顺便把邻居家上小学的藏族小孩接回家;回族大叔和汉族大哥在院子里捉对厮杀、切磋棋艺……
  在扎油新村,还有一座“团结桥”,这是新村各民族团结的标志。长期以来,由于群众过河十分不方便,2007年,马兰芳就和居民们商量,大家投钱投工修建一座桥。这个提议得到了扎油新村各族居民群众的响应,家家户户出钱出力,齐心协力建成了一座简易桥。桥修好了,起什么名字?马兰芳被三个民族群众联合在一起的这种热情和干劲所感动,为桥起名“团结桥”。
  在坚木克尔街道大绍玛村,也有一段民族团结的佳话。村里的藏民仁青才让和回民李胡赛、汉民夏晨忠一起开办了一家生态农庄,生意红红火火。
  采访时,仁青才让和李胡赛、夏晨忠正忙着准备营业。去年,在街道的支持鼓励下,三人合伙开办了“芳草苑”生态农庄。他们三个虽然来自不同的民族,却相处得亲如一家人。
  “我们回族饭做得好,所以我主管后堂。”李胡赛说,他们三人根据各自特长分了工,大家不分你我,相互信任,从没因为意见分歧红过脸,有事都是一起商量,共同决定。正是有了这种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他们的生态农庄去年只营业了3个月,就收入10多万元。
  团结固则百业兴。在坚木克尔街道,民族团结成为永恒的主题,也成为各民族群众不变的追求。在美丽的甘南草原上,这朵民族团结的花朵,如同草原上的格桑花,在灿烂的阳光下开得鲜艳夺目。         (据《甘肃日报》)

 
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研发室制作
copyright@2008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