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一版) 二、民族文化 传统文化是指从前辈继承下来的遗产,这应当是属于昔日的东西。但今日既然还为人们所使用,那是因为它还能满足人们今日的需要,藏族传统文化包括三个方面:苯教文化、佛教文化、民俗文化。首先苯教教育文化是藏族原始宗教,从他的产生到发展在藏族社会的不同层面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特别在藏族生态文化观方面和宇宙万物的对待上不同于其他文化。在青藏高原,藏族将每个部落区域内的一座高山或一组高山奉为神山而崇拜,并作为禁忌之地而加以保护,这对高原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神山保护使每一片区域形成了封闭的原始草原保留地,保留地集中了草原多种植物与动物,成为区域内不受人类干扰的自然生态系统,自然生态系统保留着生物的多样化与物质循环的平衡性,既调节着区域内整体自然环境,又使高原稀有物种得以保护,我们看到高原几千年残留下来的古老树木,都在神山区域内生长良好,同时神山区域内保留着不同自然景观,不同的植被系统,不同的动物种类。藏族传统教育文化中保护环境的表现形式,虽然带些唯心的宗教色彩,但是保护生态环境的终极目的上,政府和当前人类可持续发展和和谐社会教育的根本要求。其次佛教文化是属于精神文化,注重来世与灵魂不灭论的消极教育作用外,在伦理道德和公众利益教育上起着积极的作用,佛教伦理道德的教育遵旨正如佛陀亲口说的:“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调服己心,此乃佛教。”佛教道德教育总的说来只有戒恶行善和加强自我修养,提高道德素质,同时要求热爱一切众生,保护一切众生的利益,而且要求人们,保护众生的生存环境。再次民俗文化是民俗事项的一项重要功能。在过去藏区,尤其是现代教育相对滞后的情况下,一些民俗事项,如神话、谚语、寓言、故事、童话、英雄传说及历史故事等等便成为一种教育工具。他们着重在道德伦理、行为规范、团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等方面对下一代起着培养和训练作用,对传播文化知识、提高儿童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综上三个方面的文化都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具体表现,但是目前藏区的个别地方进行自焚,这完全违背了藏族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尤其是藏传佛教中生命的平等、生命的尊重和生命的珍惜是背道而驰的,是不得人心,要坚决予以反对。 三、和谐社会 和谐社会是社会结构当中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平等、团结、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状态,是一种理想的社会结构模式。我们实现这种模式,首先我们应当弘扬和学习现代主流文化的同时,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充分利用和吸收传统教育文化中的积极面,挖掘藏族传统文化中的苯教文化和佛教文化以及民俗文化的精华部分,充分认识他们之间有着辩证的关系。苯教文化以“万物有灵”为前提,注重了解自然,认识自然,崇尚自然,同自然和谐相处;而佛教文化以利益众生为主,注重道德修养,净化人的心灵。民俗文化以应用为遵旨,运用审美、行为的方法指导人们如何生存,如何适应社会,改造社会,强调解决现实问题和和谐社会的教育。其次我们充分的认识和教育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多元一体文化的格局,体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文化体制。例如,从语言的角度说,是汉藏语系,在核心的词汇上很多都是同质的,有着共同的理解和认同感;再说唐朝时期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的联姻,更加促进汉藏民族关系,尤其是文化层面全方位的交流和吸收,包括佛教、医药、天文历算、哲学等方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们要充分挖掘这些历史文化遗产来进行教育广大的人民群众,要有历史观和和谐观。再次要加强民族文化教育的同时要大力加强主流文化教育,提高公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社会主义价值观,要有是非辨别的能力;要大力宣传党的民族区域自治和民族优惠政策,由于解放以来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给当地少数民族地区无论经济、文化诸各方面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过上了幸福生活,这些所取得的成绩都有具体的数字来进行说明,从中深感体会到党的政策好、社会主义好,这样增加向心力和凝聚力。同时作为民族区域自治地方,认真宣传党的民族区域自治法,转变政府职能,转变干部工作作风,要一心一意地搞好当地的群众生活、文化经济建设、环境保护,与群众打成一片,与群众同甘共苦的决心,这样才能团结和睦,共同繁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