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慧
电影《蒂凡尼的早餐》有一个经典的开场:美丽又漫不经心的奥黛丽·郝本,在慵懒的清晨缓缓穿过店铺林立的第五大道,目光流转,顾盼生辉。在这个开头里,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不是一代巨星的漂亮和年轻,而是她一袭黑裙所演绎出来的优雅风情。 这是一个讲究个性至上的时代,逐渐走上社会主流舞台的女性们,喜欢多变、赏识出彩、追求不一样的自己,在如何穿衣的问题上,每个女人都有自己独到而别致的见解,最通用的法则是:力求独特,拒绝撞衫。但是在选择衣服颜色这件事上,大多数女人却拥有惊人的一致性:那就是在被眼花缭乱的色彩所迷惑而失去判断时,会自知不自知地坚决选择黑色——尽管这黑色所代表的高贵、神秘和庄重并不是人人都能够驾驭的。 在这看起来人人都足够优秀的当下,想要独一无二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在思维、修养、谈吐等一时半会儿历练不了的渠道无法实现之时,最便捷有用的办法便是在外表上做文章,因为大部分时候,穿着体现内在,着装通常会给人先入为主的印象。于是,在商家极尽所能的蛊惑之下,“拒绝平庸、力求独特”就被众美女所追捧,赤橙黄绿青蓝紫,每种色彩都被一一尝试,唯恐错过了当季最流行的那一抹亮色。可是在历经百转千回的跟随与摒弃之后,没有那个女人能够放下那看起来永远平实的黑——在重要或不重要的某些时刻,总是如老友重逢般收纳了黑色所给与的那份熨帖和安心。 不信就翻检你的衣橱,细看之下,大衣短裙厚衫薄纱,无论何种款式,最常穿也最信赖的肯定是黑色那件;上街逛商场,明黄暗紫浅绿桃红,琳琅满目中试了半天最后收归囊中的大多是不争不吵的黑;平时出门,上班也好休闲也罢,会议通联更不用说,最后一遍照镜子时最叫自己满意的定然是那有备无患的黑…… 这种固执的选择是有原因的—— 首先,黑色代表了最大限度的宽容,无论肤色、年龄、气质、身材、偏好等有多少种不同,黑色衣服都能给人不变的安全感,不会有不合时宜的怪异和流于肤浅的哗众取宠。而且,黑色最百搭:和白色配在一起,灵动而干净;跟红色合作,则大气又艳丽;它能驾驭霸气的蓝,也能压住轻佻的粉;它能让灰色更典雅,也能让亮黄更动人……无论怎么组合,这深深浅浅明明暗暗的黑,都有一个恰到好处的尺度与分寸,在保持自我的同时让另一种色彩和它一起展现和谐与风情。另外,黑色不娇气不清高:细尘浮动的电脑房、文件成堆的办公室以及人群拥挤的公交车,不管环境多么令人不满,无论何种色彩恶意侵扰,它都尽量坚强地保持原色,没那么容易变脏,就像一个有主见的人,在凝练中尽显原则和从容。最神奇的是,不管在什么样的季节,穿黑色都是那样相得益彰:春风拂面时它俏丽、热烈夏日里他个性、落叶知秋时她温婉、茫茫寒冬里它典雅。这样的稳妥与笃定,实在没几个女人能够抵御。 黑色还是端庄、冷静与内敛的代名词。那种不动声色里的神秘、简洁和睿智,才最令人遐想和倾心。内心强大又气质超群的女性,钟情于黑而不显呆板,尤其对于在职场上征战驰骋的女性高管来说,黑色是最常见的选择。试想一下,如果身居要职的女上司身着花哨的衣服发号施令,性别弱势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要被放大多少倍呢?黑色最强大的力量就是,它从视觉上收敛了一个人的躁动与斑驳,塑造了一个人的沉静和坚韧,在低调中尽显干练与稳妥。连电影里的特工间谍卧底保镖等等高级坏人都出场必穿黑色,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不是为了掩饰心虚和增加强势,那是为了什么? 但事实上,并不是每一个女人,都能把黑色穿出极致韵味来,这沉默的色彩看似平淡无奇,却实在蕴含了太多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内涵,气度与内力不足,就很难说真正驾驭——宋庆龄能让黑旗袍和珍珠项链雍容华贵,楼下文员则能让它灰暗干吧;安娜·卡列尼娜能让黑丝绒礼服熠熠生辉,隔壁大嫂却让它光彩尽失;邦德女郎能让全套黑皮衣性感利落,路人甲则使它怪异恶俗……无论万能的设计师们用多少灵感把黑色创制得浪漫轻盈完美无缺,女人自身的气场和质地才是最本真的穿衣源头。所以,黑衣倾城的梦,是一小半女人才能实现的美丽梦想和另外一小半女人无法舍弃的心头余恨,是天长日久潜移默化里不可更改的又坚决又依赖,是大部分女性悠长缠绵而永不死心的执着坚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