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2版:二版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甘南日报>> 2013年04月02日 >>02版:二版


弘扬藏族爱国传统 促进藏区稳定发展



甘南日报新闻 时间: 2013年04月02日 来源: 甘南日报
作者:


  (上接一版)多识教授等当代学者认为组成西戎的氐、羌部族是藏族的先民,藏族与汉族有共同的族源。(多识:《藏汉民族历史系缘关系探源》(一)载《西北民族学院学报》1993年第2期)黎宗华直接提出西羌是古时汉族对多康(甘青川藏区)藏族的称呼(《青海民族研究》,1991年第三期)。藏语中至今对在河谷、平原地带从事农业的藏族称“戎”或“戎娃”。炎帝的“炎”字在先秦时古汉语读“年”。藏语“炎”也是读埃皑艾娥(年),主要含义:①山神②羱羊③权威。《新唐书·吐蕃传》载:吐蕃“起俗重鬼右巫,事羱羝为大神”。这与汉语“炎帝”意思相近。
  周和秦朝是中华民族的形成时期。周、秦两族兴起于甘肃,他们都与藏族的先民西戎王族姜氏连姻(见《史记》),周平王东迁洛阳时,西戎贵族率部民护送,在中原建立申、吕、许(姜戎同姓)方国(《中国民族史料汇编》)。魏晋南北朝时进入长城以内的西戎后裔氐羌趁西晋末年天下大乱之际,分别建立前秦(351—394年)、后秦(384—417年),都定都长安,前秦、后秦政权解体后,这部分氐羌人全部融于汉族之中,再次给汉族补充了新的血液。
  关于藏汉同源关系的人类学依据:2001年5月23日《北京晚报》刊载《藏汉同根》一文,报道了上海复旦大学及美国德克萨斯——休斯敦大学人类遗传学中心金力教授与合作者在美国《人类遗传学》杂志上发表的新的研究成果:
  专家们在对我国22个省市的汉族和云南、西藏、青海等地藏族的男性Y染色体类型进行抽样分析后发现,汉族和藏族具有共同的Y—DNA染色体类型,证实汉藏民族原本是共同生活、居住在一起的同一种群,拥有共同的祖先。由于子系的分离、迁移,才形成了今天的藏族和汉族。
  2003年12月26日《西藏大学学报》报道:中外科学家通过遗传Y染色体对比分析,确认汉藏两族同根同源,拥有共同祖先。印证了史书记载的“汉藏两族祖先的互婚融合,可追溯到距今3500年前的早周(西周王朝先期)时期。周族、秦族(均为汉族前身)、藏族的祖先,都属西戎支系部族,活动在黄河中上游一带”。
  由此可见,各民族共创了中华民族,汉民族是由西戎、北狄、东夷、南蛮等部族在中原融汇而形成,远古的西戎(藏羌先民)是汉民族在西部的源头。
  唐代以来,与羌族有直接血缘关系的吐蕃崛起于青藏高原,唐蕃交流不断。文成公主、金城公主远嫁藏王留下千古佳话,汉藏关系更加密切,几至“和同为一家”。
  民族融合是双向的,唐末吐蕃占领河西陇右一个世纪期间,当地大量汉族人民融于藏族之中。
  宋代汉藏关系主流融洽,上层联婚不乏其人,仍沿用唐代和亲中“甥舅”关系称谓。吐蕃青唐王桷厮罗的子孙归宋后,皆赐予国姓(赵),如赵怀忠、赵醇忠即是。秦州吐蕃大首领俞龙珂,因“平生闻包青天(包拯)朝廷忠臣,某既归汉,乞赐姓包。”(今卓尼包氏族)宋神宗从其请,赐俞龙珂曰包顺(《西藏研究》2000年第2期)。
  明代藏族著名僧人侯显(甘肃临潭人)曾两度随郑和下西洋,三度出任中央政府驻西藏代表,为民族团结,祖国统一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二、藏族人民与汉族等其它民族共同参加了挽救祖国危亡、振兴中华的伟大征程
  乾隆时期,3000名廓尔喀(尼泊尔)军人侵入西藏,洗劫了佛教圣地扎什伦布寺。清将福康安率军入藏,赶走了廓尔喀人,顺便为藏传佛教确立了金瓶掣签的转世灵童认定制度。
  鸦片战争时期,清朝前后两次从川康藏区调藏羌兵近4000人,奔赴广东、浙江前线抗击英军。由于政府无能,虽然战争以失败告终,但藏羌健儿屡为前锋,以极其落后的装备,凭借血肉之躯英勇奋战,杀敌卫国,捍卫了祖国的荣誉和民族的尊严(《中国藏学》2001年第4期)。
  1904年,祖国西南门户江孜保卫战中,藏族军民以中世纪的长矛土炮等作为武器,与装备有洋枪洋炮训练有素的英国侵略军展开了殊死搏斗,最后与敌人同归于尽,没有一人当俘虏或投降。影片《红河谷》艺术地再现了江孜保卫战悲壮惨烈的画面。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十三世达赖喇嘛和九世班禅的驻京(南京)代表以及藏族旅京人士共同组成“康藏旅京同乡救国会”,发表《告全国同胞书》,提出要求停止内战团结抗日的六项主张。1939年7月,抗战吃紧之际,西藏摄政热振活佛召集拉萨三大寺僧众为抗战胜利,和平早日到来诵经祈祷。同年三大寺致函蒙藏委员会,要求中央积极开发和建设西藏,“增加抗战实力,免为外人所占”。(《蒙藏月报》第十一卷)深切表达了作为西藏格鲁派寺院之首的色拉、哲蚌和甘丹三寺僧众热爱祖国、关心祖国安危及西藏发展的赤子之心。
  抗日战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全民族参与的保卫战争,有40多个民族的数百万青年奔赴前线抗战,其中包括藏族爱国志士。当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经过川、甘、青时,以天宝、杨冬生、扎西旺秀等为代表的藏族优秀儿女纷纷参军、奔赴抗日战场,建国后成为我党优秀的高级领导干部。1944年,仅拉卜楞藏区一周内就有100多名藏蒙青年报名参加了政府的抗日队伍,《蒙藏月报》对此进行了登载和表扬。
  抗日战争是一场持久战、消耗战,各族人民牺牲儿女参军参战,还以财力、物力无私支援了抗战。在藏区,1937年九世班禅带头捐款5万余元大洋和数百匹战马。1940年,拉卜楞寺主五世嘉木样捐献大洋30多万元,购置战斗机30架,国民政府奖“输财卫国”匾额一面。1944年西藏僧俗群众自发捐赠国币500万元,可组建三个飞行大队。这些钱物,对建设战时经济,支援抗战取得胜利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中国藏学》2001年第4期)。
  三、藏族爱国主义包含着建立在特有的生产方式基础上的人民群众的生存理念
  藏族居住在青藏高原,主要从事畜牧和粗放农业,生产方式单一,靠天吃饭现象严重,物品匮乏,大量生活用品特别是茶叶、瓷器、布匹等需从内地转运。草原上的畜产品和藏药材也需转运内地销售。解放前西藏最大的“邦达昌”商号就做着藏地与内地沪宁、京津、成都、兰州间的贸易。著名藏学家于式玉教授1943年考察四川黑水时写到:“黑水就政治的范围,是属于四川”。“经济方面,看他们家中日用的器具,身上带的饰品,凡是值钱的东西,无一不是西北的输入品——原因就是由西北的回商输入进来的。”(《于式玉藏区考察文集》)
  这样,从牧区到农区以及游走于两者间的商贸经济,都需要一个统一稳定的国家政权来保障安全,维持生存,所以,反对分裂,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历来都是广大藏族人民的愿望和根本利益所在。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关心下,在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援和西藏干部群众的不懈努力下,西藏经济社会发展迅速,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保障事业突飞猛进,人民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藏区政策惠及甘南,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以来,甘肃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推进全省藏区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实施意见》,2012年中央发布《“十二五”支持甘肃藏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建设项目方案》,确定了129个建设项目,总投资524.29亿元。在一系列政策和资金扶持下,甘南经济社会呈现跨越式发展势头。
  这一切成绩取得的重要原因就是党中央的关心,全国人民的支持,特别是广大藏族人民对祖国的向心力、认同感强,抵御外来分裂势力渗透的能力强,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发展环境好。
  四、学习藏族伟大的爱国主义传统对我们的启示
  民族地区要保持长治久安,各民族间做到“三个离不开”和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团结复兴,应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坚定不移地贯彻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民族平等团结政策的基本实现形式,也是被我国宪法所确认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
  实践充分证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符合中国国情,是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唯一正确道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实现民族平等团结的保证,是促进繁荣发展的动力,我们要毫不动摇地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好、完善好、落实好。
  第二,首谋发展之道,以发展的成果惠及人民,凝聚人心。
  发展是硬道理,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要善于用发展的手段促进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确保发展成果人民共享。只有不断推动民族地区加快发展速度,提高老百姓生活水平,才能为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稳定提供可靠的物质保障和精神支撑。
  第三,加强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教育。
  我们要对党员干部、青年学生、广大群众长期坚持和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和宗教观教育,尊重各民族、特别是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理性稳健地依法处理各族人民之间的矛盾。同时要依法管理宗教,引导信教群众正确处理个人信仰和党纪国法的关系。党员干部要多说促进民族团结的话,多做促进民族团结的事,巩固来之不易的大好形势,唱响民族大团结大发展大繁荣的主旋律。
  第四,加强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教育。
  我们研究、总结中国历史,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既要讲汉族的历史及其文化,歌颂汉族人民为中华民族的发展进步所做的贡献,也要讲少数民族的历史及其文化,歌颂少数民族为中华民族的发展进步所做的贡献,真正树立各民族共创中华,中华民族是多元一体的观念,增强少数民族对伟大祖国的认同感,对中华民族的向心力。
  五、甘肃民族师范学院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维护校园稳定方面的几点做法
  甘肃民族师范学院是我省唯一的一所省属民族大学,承担着为我省及周边民族地区培养“政治可靠、扎根基层、业务适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促进藏区稳定的办学使命。现有在校学生9300人,少数民族占70%,其中藏族学生占34%。为更好地完成办学使命,学院在改善办学条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同时,狠抓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突出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教育,自1997年以来确定每年5月份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月,集中对学生进行党的民族政策教育,增强民族团结进步意识。2008年“3·14”以来,根据我院地处反分裂反渗透前沿阵地的实际,进一步加强此项工作:一是深入推进民族宗教政策和民主法制教育,举办政策法规讲座、形势报告会、演讲会、“民族团结薪火相传文艺演出”、“和谐杯”各民族共创中华知识竞赛,让各民族学生进一步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演变和形成的历史,党和国家对少数民族的关怀和扶持,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思想观念,增强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自觉性。
  二是建立院领导联系系部,系领导联系班级,党员干部、辅导员联系宿舍,班主任、任课老师联系学生的四级联系制度,及时了解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学习生活困难并协助解决。
  三是对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在勤工俭学、各类资助方面予以倾斜政策,并实行教职工党员干部一对一帮扶活动,使少数民族学生能够安心学习,顺利完成学业。
  四是开展科学生活观教育。根据我院大多数学生来自偏僻的农牧区,接受现代城市文明熏陶少的实际,大力开展文明养成教育,引导学生养成“朴素的生活习惯,友善的生活风尚、高雅的生活情趣、严明的生活纪律。”
  由于措施得力、工作到位、特色鲜明,我院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取得明显实效,学生违纪率逐年大幅下降,文明素质不断提高,特别是2008年以来,未发生一起重大恶性或群体性事件,经受住了“升本”和“维稳”两大考验。2009年学院获得甘肃省委、省政府授予的“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荣誉称号,2012年被命名为全省首批“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目前学生思想稳定,充满刻苦学习、追求进步的积极性,对祸及藏区的“自焚”行为非常痛恨,认为这是一种违反宗教基本精神、违反人道基本原则的闹剧。
 
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研发室制作
copyright@2008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