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3版:三版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甘南日报>> 2013年04月24日 >>03版:三版


走过江北



甘南日报新闻 时间: 2013年04月24日 来源: 甘南日报
作者:


  ■赵梅

  确实不是一个合格的旅者,没有做好必要的功课,就突兀地出现在了盐城大地上。
  次日,奔向大纵湖,让一辆三轮车载到了大纵湖度假区。
  据说,大纵湖自古以来就是盐城的名胜,“平湖秋月”为古盐城八景之冠。如今“纵湖秋色”又被列为“盐城新十景”之首。大纵湖的面积达30余平方公里,是苏中里下河地区最大最深的湖泊,是盐城百万市民饮水的源头。
  “春赏芦芽油菜花,夏吃泥鳅小龙虾,秋食菱藕大闸蟹,冬煮青鱼煲野鸭。”这是景区宣传牌上的广告语,从图上即可看到无垠的水域里绘画似的分布。
  不到假期,园内空空。经典江苏民歌《拔根芦柴花》回荡出无限的水乡风情,倘佯其中,无限的闲散。
  经一处湖泊,标志牌书千鱼闹波,据说在观鱼台上往湖中抛鱼食,会有成百上千、五颜六色的锦鲤蜂拥争抢,壮观的场面可想而知。
  景区还有一处必去的便是板桥书屋,据说“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晚年辞官归隐至大纵湖畔,在乡绅宋东皋家坐馆,因擅长画兰竹,书法集众家之长自创一体,后人称之为“六分半书”,书屋的结构和陈设按照当年先生教书的情形一一重现。
  站在先生身旁,用心研墨,身后是“苍香不在多,室雅何须大”的文字,要是能像案前那孩童一般,接受先生的言传身教该多好? 
  最后一站很让人惊喜,一个大的敞着的大庭院里,古屋前张灯结彩,湖畔停放着数艘红色的蓬蓬船,一样悬挂着大红花。牌匾之上有“且喜今朝结良缘,欢庆此日成佳偶”的对联,这里是“水上婚礼”之景。
  “水上婚礼”是水乡渔家婚礼习俗的一大特色,因水乡渔民以水为田,以船为家,所以渔民们用来接亲的礼车是红船。水上婚嫁一般选择传统节日或农历双日,整个婚礼过程都在船上进行。浓郁的水乡特色可想而知。
  不由地想到了泛舟秦淮河的情致,如若顾静柳和范西屏的故事里,有一段水上婚礼,该是多么美好的结局?
  “大纵湖清水大闸蟹”闻名四海,而传统的稻田养殖专业村,正在积极示范推广龙虾、螃蟹混养的稻田养殖新模式。
  走出湖区,在热心的三轮车夫的帮助下,购得5只大闸蟹,又找到一个小餐馆加工,要两样当地渔家小吃,简陋的小店里,阳光洒在陈旧的餐桌上,我们和大闸蟹频频合影,快乐不过如此。
  很想生在此处的渔家,有水样的情怀和性格,在渔船上唱一曲温婉的渔歌……

  去看丹顶鹤是突然的计划, 盐城丹顶鹤湿地生态旅游区区域面积76平方公里左右,正在以林场、珍禽保护区及临海高等级公路周边约20平方公里区域为核心,打造世界知名的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是盐城一处著名的景点。
  夕阳西下,走在水泥小道上,两旁茂盛的芦苇荡随风摆动。
  那首从儿时就熟悉的《一个真实的故事》便来源于此。管理处的那座雕像就是讲述那个叫徐秀娟的女孩子的事迹,她为了救一只丹顶鹤而深陷沼泽,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一路躲过从海里爬上小路的螃蟹,就见一个写着“柳树林”的木牌,这里原来是典型的芦苇湿地,后因持续干旱,芦苇长势减弱,随风而至的柳絮和飞鸟衔来的柳枝使这里成了天然的柳树林。想必“无心插柳柳成荫”,就是如此了。
  没有见到丹顶鹤。但连云港海上餐厅的惊喜,已如数弥补了所有的缺憾。
  那个餐厅,是一座3层楼,楼台延伸到了海中,看滔滔黄海奔流不息,心在瞬间便宁静了。
  走上礁石,看浪花朵朵冲击着礁石,便在这特殊的乐曲中沉沉睡去,醒来时黄海又恢复了平静,一望无边的海水是否如我深不见底的心事?
  开车飞驰,黄海从窗口一路陪伴,不禁放歌:“如果大海能够带走我的哀愁,就像带走每条河流,如果深情往事,你不再留恋就让它随风飘远……”

  在盐城穿行,在湿湿的空气中,似乎总能嗅到海的味道。直到走进盐城博物馆,对盐城的理解似乎才清晰了一些。
  步入大厅,便有一块标有“前言”的牌子上书:海盐是大海的赐予,是人类认识自然,利用自然的结晶。从传说中的夙沙煮海到当今的万顷盐田,从生命需求的“食肴之将”到天下赋税仰仗的“国之大宝”,这闪烁着荧光的精灵,演绎了众多的传奇……
  大厅里有一艘巨型木船,这是清末民初的运盐船。这艘船是经走访老船工、老木匠、查阅历史资料后修复的,长13.2米,宽3.5米,因为设置有三桅,又叫“三帆运盐船”。
  厅中还有一些盐工煮盐的情景再现,一个个瘦小佝偻的身躯,简易的茅草房和一个个简单的器具, 让人不禁心生怜悯,可真是苦了盐工,富了盐商。
  在博物馆穿行,似乎置身于史书中,一路追寻史海盐踪,感叹沧海桑田的变迁。
  走过了盐城博物馆,也似乎知道了盐城是名副其实的“盐”城。古时这里遍地都是煮盐场,在各地地名当中,至今仍保留着“团”、“灶”、“总”、“仓”等与盐业生产管理相关的名称。
  盐城历经了两千多年的历史沉淀,处处散发着浓郁的海盐文化。古代以盛产“淮盐”而享誉华夏,古称“淮夷地”。早在战国时期即“煮海为盐”,《史记》载“东海有海盐之饶”。秦汉时则“煮海兴利、穿渠通运”,已成为渔盐兴旺之地。唐时,“甲东南之富、边饷半出于兹”的淮南盐场,仅盐城就有“盐亭一百二十三所”。唐宝应年间,境内设有海陵监、盐城监,每岁煮盐百余万石,其时盐城已成为东南沿海重要的盐业生产中心。
  经过建市20多年的发展,盐城经济发展迅速,经济总量逐年攀升,是目前江苏唯一、全国第十家同时拥有空港和海港一类开放口岸的的地级市。
  祝福盐城!

 
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研发室制作
copyright@2008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