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藏族女子,是怎样在一个回族村里得到信任和支持的?一个农村妇女,又是怎样在家庭和事业上取得平衡的?带着一连串疑问,我们走在前往临潭县卓洛乡上园子村的路上,对即将谋面的村党支部副书记马卓玛有着各种猜想。 走进上园子村卫生室,一位年过花甲的老中医正在给患者把脉,身后中、西药柜并排而立,尤其是那古朴的中药柜中塞满抽屉,贴着用毛笔书写的各类中药名:半夏、白芨、当归、益母草……正当我们看得入神时,一位干练的妇女从里屋出来,面带微笑,她,就是马卓玛。见到她我们之前的疑问瞬间化解,那温暖的笑容,透露着自信和坚强,传递着亲切和友好,消除了距离和隔阂。 “我们就相信马大夫,她不仅病看得好,人也特别好。” 马卓玛是卓尼县申藏乡的藏族姑娘,初中毕业后嫁到了上园子村。村里70%的村民是回族,马卓玛一家是其中的“少数”。 由于公公是老中医,丈夫也是乡村医生,卓玛起初只是在家里的小诊所打下手。取药、收费,好学的她很快就入门了,渐渐能给患者输液、打针,对医学也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她认真自学医疗卫生知识,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掌握了基本医疗技能,并参加了农村医师资格培训班,取得了医师资格证及相关手续,1991年上园子村卫生室成立后便担任乡村医生,待人亲切的她成了大家敬重的“马大夫”。 作为一名乡村医生,既要当医生还要当护士,既要通外科又要通内科,还要通妇科和儿科。卓玛深知,光有为村民解除病痛的美好愿望远远不够,必须练就一身过硬的本领。“我多学习一点,多掌握一点,病人的痛苦就会少一点。”十几年来,她不断钻研业务,只要有进修的机会都不放过,还买来大量医学书籍刻苦学习,练就了扎实的业务技能。由于技术过硬,口碑好,周边村甚至外乡村的病人都慕名而来,夸她是个“学历不高水平高,年龄不大学问大,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好医生。 村卫生室的工作没有上下班的概念,全天候应诊,卓玛总是随喊随到,不讲价钱、不提条件,村民都形象地称她是村里的“120”。有一天夜里三点多,熟睡中的卓玛被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惊醒,打开门一看,一位来自卓尼县申藏乡冷口村的病人胃疼得直不起腰,蜷缩在门前。她急忙搀扶着进屋,确诊患者得了急性胃炎,随即打开电褥子,生着火炉,为患者输液一直到早上六点多。送走病痛减轻的患者,她又开始了忙碌的一天。 卫生室的服务人群多为老年人、慢性病患者、高血压患者等,因为救治的人群特殊,卓玛除了平时的工作时间外,总是要额外挤出休息时间,挨家挨户上门服务,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她忙碌的身影。只要是和卓玛接触过的病患,一提到她,脸上都会露出满意的笑容,她用诚心、热心和爱心默默地温暖着每一位患者,得到了村民的爱戴。“我们就相信马大夫,她不仅病看得好,人也特别好,对我们老年人特别关心,只要哪里不舒服,电话一打,她就很快赶来,从不推托。”村里的老人一致说。 为了改善医疗环境,卓玛自己买材料,搬水泥,先后4次扩大村卫生室规模,如今已达200多平方米,是全乡的示范。卓玛常说:“村民需要一个就医的地方,农村需要医务人员,我要尽我的力,尽我的心,为村民看好病,呵护村民的健康。”在她的努力下,小伤小病不出村,一些常见病、多发病基本实现了就地治疗。 “卓玛的好想法带给我们好出路,不仅打发了时间,还增加了收入。” “洮绣”对于卓玛和上园子村的妇女来说,就像做饭一样,是生活中的基本要求。在临潭,自古以来绣活儿的好坏也是品评女子的标准之一,汉、回、藏族姑娘从小就要学习“扎花儿”。“我的嫁妆都是自己绣的呢。”说起刺绣卓玛自信满满,洮绣既讲究针法,又讲究绣法,有平针、参针、挑针,锁针绣、错针绣、网地绣等,式样有盘花、剁花、贴花、拼花等,不同的针法、绣法,施以不同的式样,在色彩搭配中,形成强烈的对比。卓玛画的鞋样一直都是别人借用的样本,说着她拿出了自己的作品,岂是一个“美”字了得,看得我们都呆了。鞋垫上的菊花姿态万千,枕套上一双鸳鸯亲昵地偎在一起,一对床围上牡丹朵朵盛开,淡雅中带有娇态,异彩中显露庄重,把农家妇女独具特色的审美意趣表露无遗。 村里的青壮年都外出打工,回族妇女有不外出的传统,多是留守家里,而且大多人会刺绣。如何发挥妇女的特长,使之成为村里发展建设的中坚力量?马卓玛在思考中摸索着,立足上园子村绣娘多、绣工好,又赋闲在家的优势,把村里的回族妇女组织、带动起来,于2011年成立了上园子村委会刺绣协会,走出了一条党建带妇建的新路子,上园子村的妇女真正撑起了“半边天”。 “卓玛的好想法带给我们好出路,不仅打发了时间,还增加了收入。”敏而菲叶总是和卓玛一起看样子,扎花儿,绣工见长,装零花钱的荷包也鼓了起来。目前,协会已经发展会员40多户,从业人员近80多人,其中年龄最大的62岁,最小的只有十几岁,其他未入会从业人员有100多人,产品以民族饰品为主,年收入达15万多元。在发展产业的路上,卓玛是农村妇女中的佼佼者,连续几年获得临潭县“致富能手”、“双评双比女能手”荣誉称号。 卓玛告诉我们,随着农民生活的提高,除了传统的刺绣品,电视机套、书包、幼儿园儿童穿的花围裙等很受欢迎,绣着花样的同时,还衬绣行书文字、拼音字母、英文句子,传统刺绣展现出独具特色的现代魅力,市场前景一片大好。 “我们还注册了‘洮州刺绣麻娘娘’商标,有自己的品牌呢。”对于这份新的事业,马卓玛充满信心。“今年我申请了双联惠农贷款,下一步就要开始厂房建设,要逐渐把洮绣产业做起来,把我们临潭妇女的优势发挥出来。村里有1000多人在12个省区做生意,我想把我们的产品通过他们推介出去,进一步拓宽市场。今后我还要开淘宝店,让更多的人了解洮绣,使用我们的产品。” “一个女人,能把家里家外照料得这么好,实在是不容易,也给我们树立了榜样。” 诊所里,卓玛是令人放心的大夫;妇女中,她是令人敬佩的能人;在家里,卓玛能做到一百分吗? 村卫生室里,除了卓玛忙里忙外,还有一位坐诊的老中医,便是卓玛的公公,也是她学医的启蒙老师。说起儿媳妇,老人感慨地说:媳妇累得很,一天太忙了。 家庭,始终是一个女人最重要的舞台。而马卓玛只身撑起了一个家,个中艰辛唯有她自己有最深的体会。婆婆常年有病,丈夫也在四年前去世,两位老人、三个孩子的生活重担一下子落在了卓玛的肩上。说起过往,坚强的她眼神变得黯淡,话语中带着哽咽。 去年腊月,公公患重病卧床不起,每年这个时候又是村卫生室最忙的时候,卓玛照顾好家里的病人又忙着接待前来就诊的患者,每天下午四点多才吃午饭。“有的时候很无助,一个人顾了这边顾不上那边,都觉得没法坚持下去了。”甚至有一天,公公对一直操持家务的卓玛说:“我可能缓不过来了……”卓玛的眼圈红了,当时的她承受着多大的压力啊。好在,一切都过去了。在她的悉心照料下,公公日渐康复,又能给群众把脉问病了,两个儿子考上了大学,女儿有了稳定的工作。 “一个女人,能把家里家外照料得这么好,实在是不容易啊,也给我们树立了榜样。”在村民的眼里,卓玛是有能耐的人。 “我不说明天要怎么样,我只想把今天做好,让两位老人过得好,让孩子们成长好,把病人看好,把我的加工厂办好,呵呵……”在爽朗的笑声中,我们再一次感受到,卓玛,她之所以能做到今天这么好,是因为她对别人没有要求,却对自己有着近乎完美的要求。 “不管是哪个民族,只要心里装着我们群众我们就选她,只要一心为我们发展我们就选她。” 待人亲切和善,又有经济头脑的卓玛,在上园子村树立了良好的信誉。2011年,她全票当选上园子村党支部副书记,在回族居多的上园子村有一个藏族书记这可是头一回。她的当选犹如簇拥在白色花海中的一块红色玛瑙,格外醒目。“不管是哪个民族,只要心里装着我们群众我们就选她,只要一心为我们发展我们就选她。卓玛病看得好,人也热心,待人实诚,我们信任她。”村民敏而菲叶的话也是全村人的心声。 “我是个闲不住的人,操心的命。”卓玛给自己下了定义。不管谁家遇到困难,她都主动帮忙,小到代办户口、开具证明,大到调解纠纷,为村民谋发展。多少年来,马卓玛帮助村民做了多少好事,多少实事,谁也说不清。前不久,村里的敏贤龙和苟耀天两家因为隔墙发生纠纷,谁也不让谁,一时间关系紧张。卓玛详细了解情况后,天天往两家跑,“都是邻居,抬头不见低头见的,凡事别急躁,咱们按道理来。邻里关系好了一天也顺心,大家都让让,没有过不去的……”在她的劝说下,两家人平和地解决了纠纷,对卓玛更是多了一份信服。“只要话在理上,事做公平了,群众也不会有意见。” 这些年,党的惠民政策越来越多,只要是能争取到的项目,卓玛和村班子成员都会千方百计争取,能多争取的必定多争取。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五保户、低保申请等事,都在征求村民意见基础上,召开支部会议研究决定,并在村务中公开,接受村民监督,多年来,上园子村没有一户因此而不满或上访。2004年来,马卓玛连续九年当选卓洛乡党代会群众代表,2011年当选为县党代表、州人大代表。 只有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群众才能安心求发展。作为一名藏族书记,卓玛竭力维护民族团结稳定,在带头学习党的民族理论和各项政策的同时,和村党支部一班人经常到群众家里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工作,制定了一系列村规民约,成立了村调解委员会,把村里一些威望高的人吸收到委员会,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作用,妥善解决各种矛盾纠纷,藏、回各族在上园子村相处得格外融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