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潭县属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共生共进的典型区域,拥有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有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杂技与竞技、民间美术与造型技艺等5类18项40多种。堪称世界之最的元宵节旧城万人拔河,已有六百多年的悠久历史。新城地区的端午节十八龙神赛会和遍及全县的民间庙会既展现了民族宗教文化,又促进了商贸的繁荣。临潭县汉、回、藏聚居,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文化并存,各种宗教建筑异彩纷呈,文化资源优势凸显,生态文化、旅游文化、历史文化、红色文化、民族民俗文化各具特色。 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制定出台了《中共临潭县委关于贯彻落实州委文化撑州战略的实施意见》,为推动临潭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政策依据。《实施意见》提出,通过实施精神引领、文化惠民、文化精品、文化产业、文化改革创新、文化传播、文化人才“七大工程",实现“两个基本满足"和“一个切实保障”,即基本满足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产品的需求,基本满足人民群众对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 根据省委“文化强省"和州委“文化撑州"战略,临潭县紧密结合当地实际,提出了“文教兴县"战略,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工程建设有序开展。“千台大戏送农牧村"、文化科技卫生法律“四下乡"等文化惠民活动深入开展,农牧村“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的步伐加快;县政府公布了全县160处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单位;“万人拔河"、“洮州花儿”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功申报中共中央西北局洮州会议纪念馆和洮州民俗博物馆免费开放项目,陈展大纲经省上专家评审通过,洮州会议纪念馆被列为全省第五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强化基层文化设施建设 县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开工建设;新建广播影视综合业务楼投入使用;县文化馆、图书馆、洮州会议纪念馆、洮州民俗博物馆和16个乡镇文化站落实了免费开放经费;对已建成的16个乡镇综合文化站每站配发了10万元的设备;完成了全县131家农家书屋建设;投资3650万元的兰州市对口帮扶的临潭县冶力关体育中心建设项目进展顺利;完成了全县40处篮球场地硬化工程;安装了20户以上自然村“村村通"设备8900套;完成县城有线电视数字化转换工作,发展用户3000户;组建了7个农村电影放映队,完成全县每年1692场次的农村“2131"电影放映任务。进一步完善农村文化阵地,实施乡镇文化设施建设工程、村落文化设施建设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通过新建、改建、扩建、联建等方式,不断推进农村乡镇文化中心(站)、村文化室建设,基本实现了全县村级文化设施标准化建设全覆盖。 提升文化基础设施效益 通过举办旅游节等大型节会,有力推介了临潭的文化旅游资源。成功举办了四届洮州风情旅游节、三届“冶力关"杯中国拔河公开赛暨洮州拔河节、十四届洮州花儿大奖赛和新城民俗文化节及旧城“万人拔河”等大型节庆活动。“冶力关杯中国拔河公开赛暨洮州拔河节"已成为和广东龙舟节、山东潍坊风筝节、云南泼水节齐名的全国四大体育品牌活动,赛事的举办,已成为宣传推介临潭的重要窗口。同时以张纪中新版《西游记》在全国的热播及50集大型历史剧《炎黄大帝》在冶力关的开机拍摄为契机,积极打造影视基地品牌,提升景区知名度,做大做强影视文化旅游业。依托冶力关特色资源,发展摄影、写生等文化体验旅游,做大摄影产业和旅游经济。各乡镇利用民间庙会活动,举办了唱戏、篮球比赛、赛马等文体活动,吸引各地游客观光旅游,做到民间活动和旅游有机的结合。 传承优秀民间传统文化 积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民间文化,充分挖掘地域历史文化、乡土特色文化,创作、生产一批具有良好市场基础、广受群众喜爱的大众文化作品和文化服务项目,丰富公共文化服务内容。积极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工作,申报了洮州刺绣、洮砚雕刻技艺、洮州花儿、万人拔河(扯绳)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深入基层,走村串户,搜集和整理民间文化遗产有关资料,逐步建立健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保护体系,建立了非遗资料库,整理搜集了音响、图片、视频资料,健全了档案,积极申报了非遗传承人,同时创办了《洮州文学》和《桃源花树》等期刊;加大了保护宣传力度,在积极搜集、整理,挖掘的同时,加大了保护宣传力度,拍摄录制了《长川打切刀》、《牛氏金属加工技艺》、《洮砚雕刻技艺》、《洮州刺绣》、《走进神奇的磨沟齐家文化遗址》等专题片,并在人民网、腾讯网、甘南电视台、临潭电视台等媒体进行了播放,使广大干部群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不断增强;加强了洮州民俗博物馆的设施建设,民俗博物馆设有民族服饰、传统工艺、农耕文化、红色文化等陈列室和展厅,搜集展出了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品;搜集整理了一批遗留在民间有价值的历史文化著作文献和书稿,已出版了《花儿荟萃》、《洮州花儿散论》、《洮州民俗风情大观》、《临潭史话》、《临潭金石文钞》、《味雪诗存》、《文物志》等研究临潭历史文化的专著。 大力加强文化遗产保护 临潭县文化资源丰厚,境内文物古迹较多。磨沟齐家文化遗址作为临潭最具代表性的文化遗址,经5年的开挖,现已挖掘古墓葬1600多座,出土文物8000多件,包括陶器、石器、骨器、铜器等,墓葬群以齐家文化为主,另有仰韶和寺洼文化墓葬,发掘墓群面积约12000余平方米,是甘肃迄今发现的最早古人类生活区域之一,2008年被列为全国六大考古发现之一,并被列入了第三期“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在黄河上游地区的一项重要考古研究项目,磨沟遗址对齐家文化的社会复杂性和文明进程的研究有重要的研究和参考价值,对中国文明起源的不同模式研究也有深远影响。洮州卫城是甘肃省境内保存较为完好的古城墙,它与山西平遥古城、辽宁兴城古城一道被国家文物局大遗址保护处列为重点保护项目。同时,制定了《新城历史文化名镇建设总体规划》、《王旗乡建设规划》,把文物保护作为规划建设的重要内容列入整体规划,划定了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公布了全县不可移动文物名录,有效地制止了对文物古迹的破坏现象。 行动是最好的领会,发展是最好的落实。乘着党的十八大的东风,临潭县立足实际,将以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要为出发点,加快建设文化强县,推进洮州民族文化走出甘肃、走向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