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辉成
夏河县北部的洒索玛村,位于省道312线两侧,自然条件严酷,人均耕地面积不足1亩,收入以农业生产和外出务工为主,畜牧业为辅,无牲畜户74户,占全村总户数的43%,贫困人口占本村人口的63%,2011年人均纯收入为1978元。 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的开展,为这个贫困村带来了发展的生机和活力,吹起了脱贫致富的劲风。 “要立足当地资源优势,制定切实可行的帮扶计划、行政村扶贫规划、自然村发展思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找准制约洒索玛村发展的瓶颈,重点在暖棚养殖业、特色种植业上下功夫,拓宽群众致富渠道,增加群众收入。”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连辑先后多次深入联系点,走访慰问、调查研究、听取民意、指导工作,并深入农牧民家中,和他们促膝相谈,共谋发展大计。 双联干部在进村入户,确定联系户,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做群众的真亲戚、做群众的贴心人,从村情民意、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医疗、民族文化、社会事业等重点环节入手,了解群众生产生活中的急难怨盼,进一步掌握了制约洒索玛村发展、限制农牧民增收的重点问题,为开展双联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62岁的洒索玛村支书胡光辉说,省委宣传部联户干部的到来,使我们看到了新生活的光明。我们听到最亲切、最感人的话语就是:“今后咱们就是亲戚了,让我们共同摘掉贫穷落后的帽子。”“有困难找我们,我们一定帮你们解决。”“请你们相信,如果你们达不到小康水平,我们的双联工作就不会结束。” 省委宣传部选派31名干部进村入户,联系洒索玛村45户贫困户,在吃透县情、乡情、村情、户情的基础上,制定建设规划,多方积极协调,争取帮扶项目,筹措扶持资金,竭尽所能为民办实事好事,着力解决群众在生产生活方面的困难和问题,一场事关洒索玛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战役随即打响。 在省委宣传部的大力支持和多方帮扶下,建设王格尔塘镇洒索玛村文化活动室、标准化暖棚、安全饮水工程等项目,完成了唐卡艺术研发和藏戏排演的调研,争取“绿色电脑进西部”、“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和较高标准乡镇农牧民健身工程等项目。通过传承人培养、剧本整理创作、服装道具购置等方式,实施王格尔塘镇藏戏抢救和挖掘项目,已投入资金40万元;为王格尔塘镇文化站和洒索玛小学分别配送10台电脑,总价值20万元;为王格尔塘镇中心小学乡村少年宫配备活动室器材,价值30万元;投资84万元建设王格尔塘敬老院,已完成主体建设;投资129万元实施洒索玛作布沟村14户60人整村搬迁项目,已完成总工程进度的85%;为23名0—3岁儿童发放营养包,价值2300元;开展两节送温暖活动,为德尔隆寺院54名僧人和洒索玛村175户村民送去价值66580元的慰问物资;投入资金45万元对160名乡村干部进行了培训;建立洒索玛村互助资金,争取省扶贫办资金20万元;联系争取清华大学国学班同学会、湖北万恒易谷科技有限公司向王格尔塘镇捐款60万元;投入资金5万元开展中医送温暖义诊活动;投入资金10万元培训技术人员500多人;多方协调为洒索玛村实施电网改造工程,投入资金20万元。今年,在省委宣传部的牵头组织下,全省科技卫生文化“三下乡”集中示范活动在夏河举办,期间省直各部门送物资、项目、资金总价值达1.4亿多元。 一件件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好事,办到了“紧要处”,帮到了“节骨眼”,暖到了群众的心坎里。改变,在这里悄然发生。 46岁的村民马福海一家5口人居住在52平方米的平房里,父亲马幸福身患多种疾病,三个孩子正在上学,家庭年收入只有1.5万元。 在双联干部和当地政府的帮助下,马福海家修建起120平方米的标准化暖棚,并多方协调解决资金1.7万元购买了种牛;享受了危房改造项目,政府补贴1万元,新建了40平方米的砖瓦房。为了扩大养殖规模,马福海将家里的耕地全部用于种植饲草料。目前,养殖的牛已出栏11头。 马福海激动地说:“通过双联干部的热心帮扶和大力支持,我家发生了很大变化,住得好了,产业有了,思想也活了,致富的门路越来越广了。” 钱袋子鼓起来了,脑瓜子活起来了,全家人笑起来了。这是洒索玛村村民共同的感受。在各级帮扶单位的帮扶下,洒索玛村人均纯收入达到2426元,比上年增长4.48个百分点,双联行动推开了洒索玛村群众致富的大门,农牧民群众致富的路子越走越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