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临潭县抢抓东部产业向中西部转移、“十二五”规划、藏区规划等中央和省州一系列政策机遇,按照州委“五大战略”和“五大建设”的总体部署,大力实施县委“13655”发展战略,全县经济社会在转型中跨越发展。 农业和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发放各类补贴资金878万元,落实农牧业保险保费补贴资金736万元。年初通过整合相关农业资金300多万元,加大对中药材、杂交油菜等种植大户、种植业合作社、示范田补贴和技术指导培训力度,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突破10万亩,较去年增加5万亩。全县以当归为主的中药材亩均收入4500元以上,增加农民收入3亿多元,个别种植大户收入达到50万元以上。投入63万元新建日光温室15座、蔬菜大棚50座,累计修建日光温室400座、塑料大棚150座;在店子乡业仁村建立集中连片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园1个,在长川乡塔那村和流顺乡八仁村建设“三位一体”循环农牧业示范基地各1处,在洮滨乡建立集中连片三沼综合利用生产试验示范基地50亩。年末全县各类牲畜存栏23.3万头(匹、只),牲畜总增率、出栏率、商品率分别达到34.4%、57.7%、34%。建设一特四化试点村36个,整合黄河生态项目、整村推进项目、一特四化、牧草良种补贴等项目资金1381万元,新建暖棚969座、贮草棚738座、青贮窖6000立方米。建设城关镇标准化奶牛养殖小区1个和羊永乡生猪规模养殖场1处;投资425万元在长川乡阳升村等5乡镇10个村建设牛羊育肥小区5个;投资345万元在城关等5乡镇7个村建设牛羊暖棚185座1.5万平方米、饲草料基地1800亩。新组建农牧民专业合作社74个,累计达到130个。编制完成《临潭县连片特困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和《临潭县连片特困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实施规划》已上报国务院审批。通过积极争取,扶贫资金投入首次突破5000万元,使一大批扶贫项目得以实施,全县1.52万人稳定解决温饱;多渠道输转劳务4.5万人次,创劳务收入4.8亿元。 工业和非公经济快速发展。预计全县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1.7亿元,同比增长19%;完成发电量33300万度、供电量9800万度,生产水泥21万吨。华新现代畜牧业发展有限公司万头牛养殖基地牛粪综合利用项目建设加快;投资1.3亿元的上川水电站投产运行,投资2亿元的莲峰水电站2013年将建成发电;金洮州清真肉食品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牛羊屠宰生产线启动运营。非公有制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商贸经济快速发展。年末全县非公经济个数达到3169户,从业人员达到9935人,预计完成增加值3.78亿元,上缴税金2597万元。全县完成商品销售总额3.6亿元,同比增长19.2%。总投资7000万元的新城镇农产品综合交易市场建设项目已竣工;总投资8700万元的西环路商贸休闲一条街已建成并投入使用,60余家商户入驻经营;完成“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农家店改造18个。新签约项目10个,签约额6.6亿元。 旅游产业加快发展。制定出台了《关于贯彻落实“旅游兴州”战略、深入推进“旅游甘南”建设的实施意见》和《冶力关国家5A级旅游景区创建方案》等,“三点一线、一体两翼”旅游业发展格局已经形成。实施各类旅游重点建设项目24项,总投资8.2亿元,完成投资5.5亿元。冶峡隧道及接线工程、甘肃省信用社冶力关接待中心、冶力关体育中心等建设项目进展顺利;冶海户外游乐园仿真训练基地建成投入使用;投资700多万元对冶力关关街村、池沟村农家乐进行了升级改造。组织参加了第十八届中国·兰州投资贸易洽谈会和甘南州新年赴京感恩汇报文艺演出、第二届“敦煌行·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活动,赴北京、上海、南京、广州等高端客源市场开展了旅游宣传推介活动。该县被国家体育总局、中国拔河协会确定为“全国青少年拔河运动训练基地”,冶力关关街村成功申报为“甘肃省首批乡村旅游示范村”。全县共接待游客71万人次,创旅游综合收入2.9亿元,分别增长26%和35%。 生态建设与保护力度加大。编制完成投资60.5亿元的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已报州发改委审批。投入2940万元在城关镇青崖村、术布乡亦子多村等5乡镇5个村实施黄河生态项目游牧民定居工程,400户1749人实现定居。投资1821万元完成冶木河、羊沙河、三岔河治理工程。投资800万元在石门、新城两乡镇14个村实施退牧还草项目,完成休牧围栏20万亩28万米,补播改良15万亩;投资98万元治理草原1.1万公顷。全面落实草原生态补奖政策,草原禁牧37万亩,草畜平衡39.3万亩。完成荒山造林1500亩;补植补造472亩;义务植树2710亩,其中投资450万元在徐合公路古战川至羊永村两侧绿化21.4公里1210亩。在冶力关建设苗圃1处,在王旗乡栽植优质核桃、苹果经济林50亩,在古战乡种植杏树苗木20亩;建设薪炭林489亩,发放太阳灶1341个。全县16个乡镇建立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机制。投资780万元在冶力关、新城、羊永等7乡镇13个行政村实施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项目,建设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围栏9000米,设置垃圾箱387个、建设垃圾屋118座,购置垃圾压缩车6辆、保洁车107辆,设立环境保护宣传栏15个、标示牌65个。 民生和社会保障工作进一步加强。投资1274万元实施“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项目,修建村庄道路、文化广场、人畜饮水等36个工程,受益群众2万余人。投资8690万元改造农牧村危旧房3400户;向人均住房面积12平方米以下的580户城镇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发放廉租住房补贴资金144万元。投资596万元新建水源截引工程24处,解决了11个乡(镇)21个行政村42个自然村2306户1.2万人的饮水不安全问题。全县500名大中专毕业生招考录用,发放小额担保贷款585万元,带动近130人实现就业再就业,全年新增城镇就业755人。社会保险参保总人数达到11.75万人,覆盖率达95%;城市低保标准提高15.5%,月人均补助由213元提高到235元;农村低保标准提高35.8%,月人均补助由77元提高到89元;全年为5760名城市低保对象发放低保金及生活补贴1749万元,为4.2万名农村低保对象发放低保金及生活补贴等5334万元。为全县1047名五保对象发放五保供养金及生活补贴269万元;为12名农村退役军人发放优抚金36万元;发放医疗救助金616万元,救助1374人;为2.6万人发放特困群众生活补助金1161万元,为874名困难群众解决临时救助资金21万元,落实高龄老人生活补贴45万元。全县116所义务教育学校2.4万名学生全部纳入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餐改善计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