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2版:二版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甘南日报>> 2013年06月05日 >>02版:二版


让群众共享发展阳光
——卓尼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掠影


甘南日报新闻 时间: 2013年06月05日 来源: 甘南日报
作者:


  郑君武

  近年来,卓尼县在加快经济建设的同时,高度重视改善民生、救助民困,以实施民生工程为载体,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最根本的利益问题,以就业、住房、医疗和社会保障为依托,合力织就一张社会保障网,让群众共享城乡发展阳光。
社会保障提质扩面
  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原则,构建以最低生活保障、五保供养、医疗救助、流浪乞讨人员救助、临时救助为主要内容的社会救助体系,打造以留守儿童、高龄老人、残疾人服务为基本内容的社会福利体系,逐步形成面向社会公众的普惠型“保障网”。进一步扩大“五项保险”覆盖面,提高报销标准,做好城乡低保扩面提标,实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全覆盖。持续推进“就业安民工程”和“劳动保障亲民工程”,全力解决好高校毕业生、下岗失业人员、退伍军人的就业再就业问题。
  目前,享受城镇低保3889人,农村低保27203人;职工养老保险参保1386人,参加医疗保险14651人,城镇医疗保险参保8539人;职工医疗保险参保8596人,居民医疗保险参保6055人;工伤保险参保1518人,生育保险参保1172人;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54087人,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82388人。
医疗卫生全面改善
  全面推广公立医院“315”改革模式,健全县、乡、村三级卫生服务体系,全县乡镇卫生院普遍达到国家规定的建设标准,村级卫生组织覆盖率达到100%。卓尼县人民医院完成整体搬迁,启动实施县急救中心,积极投入改善医疗卫生条件,有效提升了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全面完成人事体制改革,县级医院全面实行药品零差价销售,基层医疗服务水平得到提升。合作医疗积极探索新农合一站式服务,实行了住院病人出院当日报销住院医疗费用。
  截至目前,全县共有县、乡、村医疗卫生机构105所,其中:县级医院4所(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洮河林业局职工医院、县藏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98个(卫生院16个,村卫生室80个,诊所、卫生所、医务室2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3个(疾控中心、妇幼保健站、卫生监督所)。设有新农合办、红十字会、爱卫会、地病办等机构,各医疗机构共设置病床340张。共有卫生技术人员382人(除乡村医生外),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3.7人,全县共有执业医师209人。
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坚持把基础建设作为破解瓶颈的重要抓手,着力在改变城乡面貌上谋求新突破。柳林镇唐尕川村和上城门村因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历史原因,与县城区各机关单位插花接壤,形成城市发展的“癌症”——城中村。村内公共基础设施薄弱,布局结构混乱,“脏乱差”现象突出,特别是居住在城区排洪渠周边的居民存在严重的生命财产安全隐患。为从根本上消除潜在的防汛、交通、消防三大安全隐患,提高居民的生产生活质量,加快城区综合发展进程,卓尼县对上城门村和唐尕川村278户村民进行拆迁改造,2012年完成上城门144户农户的改造,2013年计划完成134户农户的改造。截至目前,第一批拆迁任务144户中,已签订拆迁协议的有141户,完成拆迁的有138户;第二批拆迁任务134户中,已签订拆迁协议的有112户,完成拆迁的有92户。根据《卓尼县柳林镇“城中村”改造房屋拆迁安置补偿方案》,拆迁户的过渡安置由拆迁户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选择自行安置或政府安置。选择自行安置的,在过渡期间,政府每年每户发放过渡安置费2000元;选择政府安置的,在下所藏上川保障性住房小区进行统一安置,并为每户一次性发放搬家费400元。截至目前,已签订拆迁协议的253户中,选择政府安置的有103户。
  “城中村”改造设计从上城门沿排洪渠至滨河路修建宽12米的步行街1.7公里,步行街内修建3—4层商铺1.75万平方米,住宅楼40栋13.6万平方米,约需改造资金4亿元。2012年结合廉租住房建设项目已开工建设住宅楼17栋6.8万多平方米,商铺3栋0.3万平方米,目前正在进行主体施工,完成投资9000多万元,计划年底全部竣工并入住。2013年结合保障性住房建设,计划修建住宅楼19栋10.89万平方米,商铺7栋1.45万平方米。目前,项目已全面开工建设,计划年底主体完工率达到60%以上,完成投资1.6亿元。卓尼提升改造、计划营造的一个“碧水、蓝天、绿地、洁净”的人居环境已初见端倪。

 
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研发室制作
copyright@2008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