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3版:三版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甘南日报>> 2013年06月05日 >>03版:三版


春在绿芜中



甘南日报新闻 时间: 2013年06月05日 来源: 甘南日报
作者:


  ■赵江仙

  雨一场又一场地赶来,春总算抵达合作。虽说最低气温依然在零度左右徘徊,但向阳处的小草已怯怯钻出地面,顶着毛茸茸的绿脑袋,探头探脑地东张西望。天气好时,街上的行人大多换上春装,天气变时,春装又换成大衣或薄绵衣。已近初夏,忽晴忽雨的天气犹如婴儿的性格,让人无法预测和应对。暧起来想吃冰淇淋,寒起来几乎可见天然冰。穿衣也别成一格,有穿皮袄的,绵衣的,春装的,秋装的,天气最好时,也有穿夏装的,四季衣服,流动在街头,看着都让人眼花缭乱。在风一程,雨一程的催促和滋润中,探春花开了,开得极为张扬。几场雨后,密密麻麻的叶子从叶芽中挤了出来,赶在花落之前,互诉衷情,在别后的日子里把各自所见所闻的趣事,说给对方。樱花也来了,白白的,小小的花朵很单薄,在不大的树上静静地盛开,而绿,却在隐隐约约里犹豫不前。
  进入五月,淡淡的、飘渺的绿,一点一点地扩展开,正当人们期望这轻薄的绿,快快厚起来时,雪又来了。乍暖还寒的气候,最难将息的不但是人,还有那似开非开的碧桃和丁香。按时令,已是夏天了,合作还在春寒料峭的愁寒、愁风、愁雨里,让人感觉“三分春色二分愁,更一分风雨”的愁意。随着气温的回暖,你追我赶的小草努力地掩盖着裸露的地面,枯草尽去的山野,却是一番“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景象。市区内的柳树和白杨正是“绿柳才黄半末匀”。远近交融的绿,描绘出一年好景,莫过如此。花树虽艳,大多被人圈了起来,养在家里,而草,是关不住,圈不了的。它不讲条件,不论环境,只要能够生长,就会不弃一次生命。
  记得小时,我家房子的排水边上有几块石头,闲来无事,费力翻起一块石头,石头下面竟然有一株小草,长期不见阳光,草有些泛白,石头和土地的挤压,使它弯曲了好几个弯。几天后,无意中又见那株草,全身已经泛出绿色,并挺直着身体,把自己的枝杈伸展得蓬蓬勃勃。故乡的春来得早,冬又去得迟,绿色的时间长长的,深浅各异的绿,陪伴着我们走过一春又一春,春来春又去的岁月里,绿色充填了儿时的梦,也渲染了少女的梦。从小在绿色中长大的孩子,对大地的绿,天然的绿,是灵魂深处的眷恋。而合作,却时已暮春不见绿,姗姗来迟的绿,在急切的期盼中是那么弥足珍贵。
  当那点点散开的绿,蔓延到效外,再从山野漫过来,就是天地一新。漫天而来的绿,淡淡的、轻轻的由远至近,近了,才发现,草已高出地面,不再那么娇嫩。绿莹莹的小草,尤其在雨后,碧绿碧绿的,给人一种清新、盎然的生命朝气。从近到远,那绿又匀匀地披向天际。这样的绿,不但养眼,还可养心怡情。
  辛弃疾说:“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这种心愫,是何等浪漫温柔。一个人时,静坐下来,看着窗外满山的绿,就会想起这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一个人和一座山,可以一直对坐对视到“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那会是什么样的一种情怀和禅境呢?此时此刻,隔窗而望,体会着人与山之间的那份凝视,真的是不会厌倦的,是因为看似静态的山,却蕴涵着无限的生命轮回。
  从春回大地到绿意盈盈,想必要经历三个境界:第一境界是禅师的“终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岭头云。归来偶遇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这是从心境而产生的悟境;第二境界是 “草木如有情,山中尚含绿”,这是人们对绿在自然造化中的独特情蕴。第三境界,“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是人与青山的那份惬意和温情。如今这烂漫的绿,想必是人与自然的那份温情吧!
 
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研发室制作
copyright@2008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