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訾晓辉
该剧主要再现了元朝末年,政治统治日趋腐败,各地义军云起,天下陷入战乱时,朱元璋从一个乞丐参加到义军,南征北战,一步步走上了中国历史的舞台,最终在鄱阳湖大水战中消灭了劲敌陈友谅,创建了明朝。 演员胡军把朱元璋的性格、脾气、理智、冲动、心计,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从内到外都刻画得如此到位,表现得淋漓尽致。从胡军塑造的形象上,仿佛真的看到朱元璋的原型。的确,他是那样的憨厚直爽,却又心计多多;宽以待人,却又心狠手辣;信任忠臣,却又疑心重重。胡军演朱元璋时,最成功的是他的眼神,那凌厉、敏锐和富于渗透力的眼神充分地反应出朱元璋多疑、敏感和冷酷的内心世界。 剧雪演的马皇后,重现了这位历史上著名的聪明善良、贤良淑德、母仪天下的皇后形象。马皇后与丈夫恩爱,对子女疼爱,对跟朱元璋打天下的兄弟、义子、义侄和将领的家属关怀备至,让他们安心地出去打仗。当朱元璋的施政出现重大偏差时,她敢于提出批评意见,尽量纠正朱元璋的错误。当朱元璋滥杀开国功臣时,她利用自己对朱元璋的影响力,竭尽所能地挽救每一条能挽救的生命。剧雪演马皇后时,很注意在细微之处表现人物性格。她的一言一行、一笑一颦,都恰到好处地表现出这位善良贤惠的皇后的性格和内心世界。 在朱元璋身上似乎存在诸多矛盾! 说他喜好杀戮?确实,从明开国,他就大开杀戒,功臣勋贵以及家属,被杀了数万,全国上下各级别的官吏因为指控贪污,或者有贪污嫌疑,又被杀了数万。 是从另一方面,朱元璋大概是所有元末群雄中最强调不得杀降,不得滥杀平民的一位。仅仅《明史》的本纪与列传中就能找到许多记载。 “辛亥,命徐达为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帅师二十万讨张士诚。御戟门誓师曰:‘城下之日,毋杀掠,毋毁庐舍,毋发丘垄。士诚母葬平江城外,毋侵毁。“ 北伐时也再三强调:“若所经之处及城下之日,勿妄杀人,勿夺民财,勿毁民居,勿废农具,勿杀耕牛,勿掠人子女。民间或有遗弃孤幼在营,父母亲戚来求者即还之。” 关键还是怎么来理解朱元璋这个人!朱元璋是从最底层的百姓一步步走上上来的,底层百姓的痛苦,他亲自经历过;底层百姓饱受地主官员压迫,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痛苦,他多次目睹过。在他心里深处,是刻下过难以磨灭的烙印的。在他看来,那些上层社会的人,那些地主、官员、文人遭受渲染的所谓痛苦和他经历过、看到过的底层百姓和士兵的痛苦比起来,从数量上和程度上不过如儿戏而已。从最朴素的情感来说,他是希望能够以自己的作为来改善最底层百姓的痛苦处境的,也绝不能容忍自己建立的政权再施加给普通百姓以自己曾经遭受过的痛苦。从这个意义上说,他有自己的政治原则,有自己的政治理想。他不是一个为当皇帝而当皇帝的人,更不是因为一时得失或一时毁誉而放弃原则的人。他有自己的底线,不触动这个底线,什么都好说,但一触动底线,他就决不手软。他宁可矫枉过正,也绝不宽纵姑息。正因为此,他在打仗的时候,可以三令五申,不许军队杀降,不许军队杀戮平民抢掠妇女。而一旦打下了天下,他又三令五申功臣勋贵不得仗势欺凌百姓,侵夺普通百姓利益。 他诛杀大量所谓功臣,主要还并不是担心这些功臣威胁皇位,更主要的还是因为如果不采用严厉手段,这些功臣权贵侵夺民财,鱼肉普通百姓的行为根本无法真正得到遏止。出身的贵贱、文化的高低,并不是成就大小的基础,只有能否把握机遇、顺应潮流,加上奋力拼搏,才是建立功业的关键。 虽然朱元璋大字不识几个,却善于从战争中学习战争,见事快,得计早,多谋而又善断,比起汉末袁绍等多端寡要的人物不知要高出多少倍。朱元璋自己是布衣,却不反对或排挤对知识分子的使用。朱元璋通过总结刘邦用人经验,善于将知识分子的谋略、智慧为自己所用。在他身边,聚集着像刘伯温、宋濂、朱升等一批饱学之士当顾问做参谋,使之左右逢源,如虎添翼。可以说,正是其文武雄才极一时之盛,人尽其力,共襄盛举,方才成就了朱元璋奄有宇内的梦想。毛泽东对此很是欣赏,1953年2月,毛泽东曾说过:“朱洪武是个放牛娃出身,人倒也不蠢。他有个谋士叫朱升,很有见识。朱洪武听了朱升的话‘广积粮、高筑墻、缓称王’,最后取得了民心,得了天下。”所以,在上世纪70年代中苏关系紧张时,毛泽东借鉴和发展了朱元璋的这些做法,提出了“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以及“备战、备荒、为人民”两个基本口号。可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听取一切能够有利事业发展的建议意见,是开创伟业、成就功业不可或缺的重要举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