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充满着青春的美丽和岁月的厚重,蕴藏着深厚的藏传佛教和绚丽的洮河文化,是文化部命名的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中国洮砚之乡,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丝绸之路”上的一个神秘驿站,是青藏高原东端一座资源丰富的地质博物馆和原始森林动植物物种基因库,是黄河上游一处天然动植物乐园和主要水源涵养基地,是一座具有浓郁民族风情的历史文化大观园,这便是“藏王故里,洮砚之乡”——卓尼。 卓尼县位于我州东南部,542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活着藏、汉、回、土、满等10万多勤劳朴实的各族人民。森林、草场、矿产、水能、旅游是全县五大优势资源,县内草场面积498万亩,黄河一级支流洮河流经县境174公里。地域辽阔,气候温润,历时悠久,人杰地灵,犹如镶嵌在洮河之畔的一颗光彩夺目的璀璨明珠。藏民族繁衍生息的文化积淀,高原河流孕育的生态风韵,永久展现出耐人寻味的浑厚和灵动。广袤无垠的天然草场,郁郁葱葱的浩瀚林海,纵横奔流的山涧河流,储量丰富的矿产资源,风光旖旎的自然景观和引人入胜的人文景观,孕育着卓尼发展的无限生机。 六十年春秋,卓尼如一艘急速前行的帆船,以崭新的姿势出现在世人面前,经济社会发展迅猛,国民经济稳步增长,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人民物质生活以及精神面貌都有了很大改观,城市更美了,乡村更富了…… 特别是“十一五”期间,卓尼县经济社会实现了“四个快速增长、五个历史性突破、六项大事圆满完成”。经济总量连续四年保持两位数增长,重大项目建设取得历史性突破,五年来,全县完成千万元以上项目达到164个,固定资产投资突破30亿元大关;农业产业化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在全州率先发展高原绿色蔬菜产业,建成日光温室1200座,年产值2400万元以上;招商引资项目取得历史性突破,五年签约合同20项,建成项目11个,引进资金超过15亿元;城市建设取得历史性突破,实施了县城藏式风貌改造、洮砚文化广场、洮河五公里风情线的打造,成功塑造了“藏王故里、洮砚之乡”的城市新形象。承办了第八届中国九色香巴拉旅游艺术节暨首届卓尼风情旅游艺术节,打造了“山雄石奇、水丽林秀——甘肃·卓尼大峪沟”4A级旅游品牌;完成了九甸峡库区洮砚、藏巴哇两乡1005户4724名群众移民任务,为全省人民的引洮世纪梦工程作出了重大贡献;扎实开展了新农村建设,累计投入资金4000多万元,建成羊化省级新农村示范点和多坝州级新农村示范点各1个;动员社会力量全力参与“两基”省级攻坚验收,在全州实现了14个第一,2个突破;组织实施“5·12”灾后重建工作,完成17项基础设施恢复、4959户民房重建任务,灾后重建投资达2.84亿元以上;农牧村人居环境发生历史性变化,全县60%的农牧户危旧房得到翻新改造,群众居住条件得到最大限度的改善;全力开展计划生育“省级优质服务县”争创活动,在全省86个县区中被评为第一。 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10万儿女勤劳勇敢、团结和睦,正以无比豪迈的情怀,开创着卓尼新的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