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位白内障患者通过手术重见光明,一名名肢残人员丢掉拐杖重新燃起对生活的希望,一个个残疾考生在社会的帮助下完成学业成为有用人才,一户户贫困残疾家庭通过危房改造搬入了新居…… 春风化雨唤醒残缺的心灵,大爱无言托起残弱的身躯——残疾人事业,是与春天同行的事业。回眸过去我州残疾人事业的发展,残疾人切身感受到了春天般的温暖和温馨。州残联自成立至今,整整迈过了24年的里程。24年来,全州残疾人事业在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进程中乘势而起,取得了辉煌的业绩,走出一条边远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发展残疾人事业的新路子。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初步建立;残疾人康复、扶贫、教育取得新的突破,就业工作逐步拓宽;切实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的法规政策体系和法律援助机制确立;残疾人广泛参与社会生活的环境更加宽松,为建设富裕、民主、文明、开放、和谐甘南作出了积极贡献。历年来,州残联先后被国家卫生部、中残联评为“全国残疾人康复工作先进单位”,被甘肃省残联评为“优秀残疾人之家”,多次荣获甘肃省残疾人运动会、文艺汇演优秀组织奖,被中共甘南州委、州人民政府评为扶贫工作先进集体,荣获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三等奖,州残联党支部被州直机关工委多次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 组织建设 从没有到实现全覆盖 全州残疾人组织建设从无到有,逐步形成以州、县级残联为主导、乡镇(街道)残联为骨干、村(社区)残协为基础的残疾人组织网络。国家和省、州、县四级财政投资上千万元,完成了州及8县市共9个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1万多平方米建设任务,实现了“一体化的工作机构、一专多能的队伍、有机结合的业务、统筹安排的经费、综合利用的场所”。州、县残联分类别成立了聋协、盲协、肢协、智力残疾人亲友、精神残疾人亲友五个残疾人专门协会,有62%的村实现了“六有”,411个村落实了残疾人专职委员,使残疾人工作不断走向社区、走向残疾人家庭、走向残疾人身边,残联组织为残疾人服务的能力不断提高。 残疾康复 从三项康复拓宽到八项工程 残疾人康复工作从原来的白内障复明、儿麻矫治、聋儿语训三项抢救性康复工程,拓展到包括白内障复明、低视力康复、聋儿语训、精神病防治、辅助器具供应、肢体残疾矫治和麻风畸残矫治、残疾预防、社区康复与训练等八大项十九小项康复服务工程,覆盖了各类残疾人的康复需求,为全州4150名残疾人提供了各种形式的康复服务,其中2200名得到不同程度的康复。使147名肢体残疾人、45名智力残疾儿童和20名脑瘫患者得到不同程度的康复;为1692名贫困白内障患者免费实施复明手术;为105名低视力患者配戴助视器;为32名肢体畸形儿童实施免费矫治手术;完成假肢装配82具;为105名聋儿及聋儿家长进行了语言康复训练,并为41名聋儿争取了资助项目,补助经费15万余元;为残疾人提供87个品种,2233件用品用具,社区康复训练器械6套,捐赠轮椅450辆。 特教工作 从普及逐步走向职业化 州、县残联与教育部门通力协作,因地制宜地狠抓了残疾儿童少年入学工作。残疾儿童少年的教育已纳入整个义务教育体系,教育水平和质量得到提高,建成了甘南州特殊教育学校。全州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共685人,有573人接受了义务教育,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83.05%。资助各类残疾学生723人次,投入经费近百万元。 就业工作 从特别扶持走向专业服务 城乡残疾人以多种形式实现了就业。加大了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收缴力度,基本实现了依法足额征收。培训残疾人5000余名,其中城镇927人,农牧村4073人,共有2000多名城乡残疾人通过就业培训掌握一技之长,走上创业之路。按照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要求依法促进残疾人就业,使8500名 社会保障 从生活救助实现全方位保障 社会保障工作从原来单一的生活救助措施,发展到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在内全方位的社会保障制度。 使4056名城市贫困残疾人享受到最低生活保障,基本实现了应保尽保;将9949名农牧村贫困残疾人全部纳入了低保范围,将4533名贫困残疾人纳入民政救济、五保供养、救助范围,向特困残疾人发放救济、补助款64.74万元,全州95%的残疾人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一、二级重度残疾人养老保险个人交纳部分全部由政府代缴,残疾人的生活水平不断得到了改善。 扶贫救困 从单一扶持走向整体推进 残疾人扶贫纳入全州“整村推进”、集中连片特困区域扶贫攻坚计划和“农村基层党组织扶贫助残工程”,积极扶持农村残疾人发展种养殖业和多种经营,帮助他们增加收入。全州累计扶持贫困残疾人4.2万人(次),1.6万人初步摆脱贫困。动员、组织社会各界帮、包、带、扶2.5万残疾人。先后争取残联系统的贷款指标10个、到户项目6个,资金760万元(其中各级财政贴息6万元),共扶持带动2140户贫困残疾人家庭改善了生产生活条件;争取国家彩票公益金农村贫困残疾人危房改造项目1320户,累计投入652万元;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在灾民建房、易地搬迁、牧民定居点建设、灾后重建等项目中解决了478户残疾人住房问题,投入资金1368.39余万元,极大地改善了残困户们的居住条件。积极争取并实施财政专项残疾人扶贫项目11个,无偿资金124万元,扶持带动贫困残疾人1404人。元旦、春节、助残日等节日期间,各级党政领导,走访慰问贫困残疾人3412户(次),发放慰问金100万多元。 法制建设 从完善法规到全面维权 州委、州政府相继出台10多部与残疾人相关的法规政策,切实维护了残疾人的合法权益。目前为246户个体残困户减免了工商管理费;各级医疗机构为贫困残疾人减免床位费、护理费和20%的手术费,并对残疾人挂号、交费、化验、取药优先。州、县(市)成立有法律援助领导小组,指定或委托各级律师事务所为残疾人提供优先、优惠、优质的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目前已建立残疾人法律援助站6个。州、县市残联共处理来信306件(次),接待州内外来访2265人(次),上访结办率达98%以上。给来访人员解决住宿、路费、就学、医疗等补助12.7万元,协调民政、公安部门将22名流浪乞讨残疾人救助回家。州残联被评为2005—2007年信访工作全面达标成绩突出单位,2010年1月评为全国信访先进集体。 社会环境 从同情尊重到和谐发展 积极组织开展残疾人文化体育活动,精心组织、排演具有我州民族特色、反映我州残疾人生产生活的文艺节目,参加历届甘肃省残疾人文艺汇演和全省残疾人书法、绘画、摄影大赛,荣获6个奖项,其中获得声乐一等奖1个、舞蹈二等奖1个和团体奖1个、获得绘画类一等奖1个、书法类三等奖1个,肢体残疾人华克加代表甘肃省参加了上海世博会“生命阳光馆”展示活动,其唐卡作品被世博会永久收藏。认真做好残疾人体育人才的培养工作,向甘肃省队输送了卡毛草等一批优秀运动员。组队参加历届甘肃省残疾人运动会暨特奥运动会和全省残疾人青少年田径锦标赛,荣获金牌32枚、银牌17枚、铜牌17枚,11人17次破省纪录的优异成绩,展示了我州残疾人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 未来的残疾人工作,需要进一步开拓进取,努力奋斗,扎实工作,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时,使残疾人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使残疾人与健全人同步步入小康。我们坚信,有州委、州政府的正确领导,有社会各界的鼎力支持,有残疾人和残疾人工作者的共同努力,残疾人事业必将走向灿烂辉煌的春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