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南是我国九大林区之一,也是甘肃省最大的天然林区,同时还是我国特有的高原泥炭沼泽型湿地的主要分布区,构成了我国青藏高原东部国家级重要生态安全战略屏障,生态地位十分重要,生态功能极其独特,生物多样性丰富集中。广袤的森林、湿地资源,不仅是自治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更对保障长江、黄河中下游地区生态安全,促进整个流域国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建国以来至1998年天保工程实施前,甘南林区一直是国家重点木材生产区,也是甘肃省最大的木材生产基地。在1952年至1998年46年的大规模开采中,全州共计生产原木1040万立方米、生产锯材126万立方米,为百废待兴的新中国基础设施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为西北大中城市和陇海铁路建设提供了大量优质木材,有力支持了国家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央和省上的大力支持下,在州委、州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州各级林业部门高举改革和发展的旗帜,坚持“以营林为基础、开发与建设并重”的林业发展方针,在进一步强化木材生产管理的同时,通过大力开展义务植树、工程造林、次生林改造和迹地更新等一系列造林绿化工作,不断强化后备资源培育,推动了全州林业生产与建设事业较快发展。至1998年,全州累计实施人工造林3.1万公顷,迹地更新0.378万公顷,封山育林14.7万公顷,次生林改造0.35万公顷,义务植树3551.1万株,长防林建设0.44万公顷。先后发展集中成片经济林1066.7公顷、发展四旁经济林3004.8公顷,年经济林果产量389万公斤;年生产蕨菜、木耳等各类山野菜300多吨。部分经济林果和林副产品受到省内外广泛赞誉,大红袍花椒、木耳、狼肚、蕨菜、沙棘等先后数次在全国性的林产品博览会上获奖。同期,自治州湿地、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作也被提上重要日程,于1994年分别在州、县成立了保护管理机构,先后建立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个、省级自然保护区5个,总面积132万公顷,占全州国土总面积的近三分之一。1997年《甘南藏族自治州保护野生动物若干规定》也正式公布实施,为进一步强化野生动物保护管理工作提供了有效地法律支撑保障。 1998年以来,随着林业五大历史性转变,以天保工程启动实施为标志,甘南林业发展全面跨入到以生态保护与建设为主的新时期。十多年来,在州委、州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指导下,州、县市各级认真按照中央和省、州关于新形势下林业工作的总体部署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以建设生态文明为主导,紧紧围绕实施生态立州战略、建设生态甘南和把甘南建设成为青藏高原东部国家级生态文明示范区的宏伟目标,团结拼搏、创新进取,林业事业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强劲发展势头,取得了资源保护、生态建设和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双优化显著成效。 林业生态建设成效凸显 大力实施了以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公益林保护建设等为主的重点林业工程项目建设和一系列营造林建设工作,全州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趋势已基本得到遏止,并逐步由原来的“整体恶化、局部治理”跨入到了“局部恶化、整体治理”的新阶段,森林植被保持水土、涵养水源、调节气候、改善环境的功能不断加强,一些多年绝迹的野生动物再度出现,多种野生动物种群数量明显增加,森林生态效益更趋明显,充分发挥了维系国土生态安全、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保障作用。 1998—2010年,全州累计完成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一期建设封山育林42.91万亩,年有效管护天然林资源509.71万亩,工程区森林覆盖率净增8.6个百分点;妥善安置国有林场富余职工1986名,大力推进林区后续产业发展,圆满完成了一期各项建设任务,取得阶段性成效。2011年,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二期建设启动实施,相比一期,工程区林地面积增加100万亩,森林管护面积增加134万亩,总投资翻了4倍多达到6亿多元。至2012年,已实施完成封山育林9万亩,年有效管护天然林资源643.42万亩,工程建设取得良好进展。 在除全州玛曲县以外的6县1市81个乡(镇、场)485个行政村1229个村民小组(自然村),实施完成退耕还林工程建设56.4万亩,其中退耕地还林16.15万亩、荒山造林34.05万亩、封山育林6.2万亩。特别是2008年以来,在国家继续停止安排退耕地还林任务的情况下,部分县市又自加压力推进退耕还林工作,累计实施退耕地还林5万多亩。同时,探索出了一套退耕失地农民安置及社会保障、发展生产的机制办法,取得了良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目前,在全州各退耕还林工程区,水土流失面积已明显减少,林地植被生态功能逐步增强,其中部分造林地已经郁闭成林,开始发挥生态效益。广大退耕农牧民在工程建设中获得国家直接补助的同时,也借助工程建设通过大力发展经济林果、林下种植养殖和开展多种经营、劳务输出等,实现了增收、创收,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坚持以规范运作、加强保护、积极建设为重点,通过不断强化各项公益林管护制度和责任措施的落实,不断规范和提高资金管理使用效益,扎实推进公共管护项目建设等,促进了全州国家级和省级公益林保护建设工作良好开展。至2012年,全州每年有效管护公益林面积232.99万亩,年落实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1300多万元,先后实施完成公共管护项目8个,维修改造林区道路92公里,林区基础设施得到有效改善。 坚持以城区四山绿化、重要景区绿化和主要交通沿线绿化为重点,采取义务植树与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相结合、与造林项目实施相结合的办法,深入宣传动员、精心组织安排,广泛构建全民共同植绿、社会共同护绿的国土绿化新格局,扎实组织施工、强化质量管理,有力推动了全州义务植树暨国土绿化工作蓬勃开展。每年完成义务植树1.5万亩、200万株以上,2013年更是加大力度,完成义务植树3万亩、400万株,先后建立较大规模的义务植树基地26处;同时还进一步创新造林绿化机制、模式,不断加大对义务植树的经费投入,提高全民尽责率,协调省属白龙江林管局迭部林业局、洮河林业局、舟曲林业局为我州实施义务造林近万亩,有力推动了全州义务植树暨国土绿化工作阔步前进。 通过进一步健全完善生态保护制度,推行生态保护目标责任制,积极开展沙化治理试验和防沙治沙新技术推广,实施防沙治沙生态建设项目,防沙治沙工作取得初步成效。目前在玛曲县西科河林场已建成高原沙生苗木繁育基地15亩,在黄河沿岸沙丘区,采取经多年试验效果明显的以乡土柳、牧草为主的灌草结合模式,完成治沙造林12万株,治理效果显著。 通过不断强化组织管理和监督检查,指导各森林抚育试点县和造林补贴试点县市严格按批复的实施方案、作业设计及相关技术规程要求,圆满完成2009年以来森林抚育试点任务8.3万亩,完成2010年以来造林补贴试点任务1.3万亩。森林面积不断扩大,林分质量进一步改善和提高。 森林资源保护管理相得益彰 不断完善森林火灾监测预警机制,全面落实森林防火观察员制度,靠实森林防火职责,签订州、县、乡、村四级森林防火目标责任书,形成了层层有目标、人人有责任、条条有人抓、块块有人管、全员有义务的格局,切实提高了森林火灾防控能力。各县市林业部门、国有林场和重点乡镇还组建了森林防火专业、半专业队伍,通过不断加强物资装备建设,积极组织开展森林防火演练,切实提高了森林防火队伍的快速反应和处置能力。在森林防火期内,通过不断深入林区一线及乡村、学校,大力开展森林防火宣传教育活动,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滚动播放、登载防火宣传语,切实增强了林区社会各界及农牧民群众的森林防火意识,为维护和保障森林资源安全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2012年11月,总投资1575万元的甘南州林区森林防火二期建设项目也正式启动实施,森林防火工作进一步得到加强。 加大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力度,充分发挥林政管理和森林公安职能作用,先后组织开展了“绿盾三号”、“亮剑行动”、“春季行动”等一系列专项整治活动,对重点部位、重点区域进行了重点整治,有力打击了盗伐林木、非法收购和贩运木材、非法占用林地、毁林开垦、林下种植毒品、乱捕滥猎野生动物及破坏湿地资源等违法犯罪活动,保障和维护了森林资源安全。 加强林业有害生物测报防治体系建设,先后在州、县市建设国家级中心测报点3个、县级测报点7个,全州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报和防治能力不断加强,防治水平不断提高。同时在近年来,通过继续广泛开展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宣传活动、深入开展“绿盾”年度林业植物检疫执法检查专项行动、大力开展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有效遏制、降低了林业有害生物的传播蔓延和危害,保护了林业生态建设成果。 加强湿地及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每年联合州、县市相关部门,组织开展大型的宣传教育活动,不断提高群众对保护湿地及野生动植物重要性的认识,促进了全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风气的传播与树立。根据国家和省、州的安排,高度重视,强化落实,纵向组织,横向联动,扎实开展了保护野生动物执法专项行动,有力打击了非法猎捕、贩卖、加工野生动物及其制品的违法犯罪活动,切实维护和保障了野生动物资源安全。如期完成了中国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GEF)项目若尔盖湿地甘南部分工作,实施完成甘肃黄河首曲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工程项目和尕海则岔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建设项目,玛曲黄河首曲省级湿地自然保护区晋升国家级保护区工作推进顺利,2012年12月28日,已正式通过国家评审委员会评审,按程序报国务院批准。 加快推进依法治林进程。2000年以来,为进一步加强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加快林业生态建设步伐,州政府先后制定出台了《甘南州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天然林保护、加快林业生态建设的决定》、《甘南州生态公益林建设质量管理办法》、《甘南州天保工程森林资源管护管理考核办法》等一个决定、两个办法;2001年又组建成立了州、县市9个森林公安局,进一步加大了森林资源保护和林业执法工作力度,有力推进了全州依法护林工作进程。 林业改革发展活力增添 2009年,启动实施全州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经过两年多的倾力工作,至2011年10月主体改革任务全面完成,共确权颁证332.8379万亩,参与集体林改的7.2745万户农牧民群众全部拿到了林权证。通过集体林改,也切实调动了农牧民开展造林绿化的积极性,有力拓宽了农牧民群众的增收渠道,强化了森林资源管护,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2012年全州集体林权制度综合配套改革工作启动,先后制定出台了州、县市集体林权综合配套改革实施意见和方案、林下经济发展实施意见及规划、金融支持林业发展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意见,并积极推行实施,至2012年底累计完成林权抵押贷款845万元,流转林地0.415万亩,开展农户造林0.44万亩,兑现集体林生态效益补偿71462户1442万元,大力推进林下种植养殖和林菌林药生产,发展林下旅游和林产品采集加工,年实现林下经济总产值10032万元。 国有林场改革取得重大突破。针对自1998年天保工程启动实施以来,国有林场职工收入长期严重偏低、家庭生活困难等问题,2011将全州1个林业总场、13个国有林场全部改制为财政全额公益性事业单位,职工工资待遇均全部按当地财政全额事业人员标准执行,职工月收入由原来的人均不足1000元提高到了人均3000元以上,翻了三番。国有林场职工收入大幅增长、生活困难问题从根本上得以解决,职工保护森林资源、建设林业生态的工作积极性空前高涨,必将为进一步加快国有林场改革发展、维护林区和谐稳定和深入实施生态立州战略、建设生态甘南起到积极地推动作用。 林业产业发展生机勃勃 在林业产业发展中,根据不同区域气候条件和资源优势,在切实强化森林资源保护、加快林业生态建设的同时,抢抓政策机遇,紧跟形势发展,进一步加大了林业产业建设力度,全州林业产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已初步形成了以经济林果、森林旅游、种苗花卉、林下种植养殖及山野珍品开发利用等为主的林业产业体系。至2012年,全州已发展各类经济林果面积15.36万亩,其中水果类3.3万亩、干果类5.58万亩、调料类6.48万亩,年产量2.2万吨,年产值9400多万元;建立国家级森林公园6个、省级森林公园4个,建设其他森林旅游景点(区)30多处,年森林旅游收入9700多万元,实现产值1.57亿元;发展育苗1.1万亩,年产苗量1300多万株,实现产值4800多万元;大力推进以林下中药材、菌类、饲草料种植和林下禽、畜、蜂养殖为主的林下经济发展,引导和鼓励以山野珍品采集为主的林产品开发利用业的发展,开展以林为主的生态服务和其他涉林公共管理及组织服务,促进了林业产业快速发展,实现了富民增收。2012年,全州林业总产值达到4.82亿元,占全州GDP总量的4.98%,林业对农牧民收入的贡献不断提高。 林业基础设施不断改善 2010年以来,累计实施完成国有林场危旧房改造1553户。在具体实施中,各县市按照省、州的安排要求,在积极协调争取将新建房与政府保障性住房建设相结合的基础上,严格按照工程基本建设程序,切实落实工作责任,细化工作内容,抢抓时间进度,扎实组织施工,确保了危旧房改造工程迅速推进。截止2012年底,2010年度的600户已全面实现入住;2011年的953户已全部竣工,并实现入住218户。5.12地震灾后5个林业重建项目已全面交付使用。8.8泥石流灾后9个林业重建项目全面完工通过验收。全州林业基础设施不断得到改善,林业发展后劲不断增强。 回顾过去,成绩斐然;展望未来,满怀希望。谈起我州林业工作,州林业局长才尕满怀信心地说:“党中央关于林业“四大地位”、“四大使命”、“五大功能”的论述,以及中央、省上一系列关于支持和加快藏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均赋予了甘南林业极其重大的历史使命。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和州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坚持绿色发展取向、实施生态屏障行动和实施生态立州战略、建设生态甘南的目标任务,更为新时期、新阶段甘南林业的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我们有理由坚信在州委、州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全州各族人民的不懈努力,不久的将来,一个山川更加秀美、生活更加富裕、人与自然更加和谐的新甘南一定会实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