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2版:二版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甘南日报>> 2013年07月05日 >>02版:二版


城市和农村环境保护应当“平起平坐”



甘南日报新闻 时间: 2013年07月05日 来源: 甘南日报
作者:


  葛冬梅

  近年来,环境保护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环境污染正逐步得到控制和解决。然而,从总体上看,城市的环保比农村要被人们重视得多,疆域占90%以上的农村环保问题却并未引起足够重视。人们在惊喜农民衣食住行发生巨大变化的同时,却忽略了农村生态环境逐步恶化的趋势,村前村后垃圾成堆,河流小溪污浊不堪……农村环保不应成为被遗忘的角落。
  我国已在“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目标,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必须进一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目前,我国农村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农民的环保意识淡薄,对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关系认识模糊。消极对待环境污染问题,对于环境违法案件,不敢举报,怕打击报复。二是村镇建设起点低,缺少科学规划,即便有规划,大都不注重眼前与长远、局部与整体、经济功能与社会生态功能的有机结合,致使空心村、空心镇大量存在,不利于集约用地和环境管理。三是农村普遍缺乏环保机构,环保经费严重短缺也是农村环境污染难以控制的主要原因之一。我国绝大部分乡镇未设专门的环保机构,环境保护、环保规划、环保宣传也就无从谈起。四是对农村环境的治理投资严重不足,基础设施不健全。五是农村产业结构单一,面源污染严重也是制约农村生态环境的主要因素。
  针对我国目前农村的现状,笔者认为应做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做好村镇建设规划。应从村镇的布局、建设规模、发展方向等方面对村镇建设规划进行环境影响评价,避免盲目建设过程中因忽略环境因素而造成灾难性后果;保证环境规划与村镇规划、环境建设与村镇建设、环境管理与村镇管理同步进行,把小城镇环保工作纳入干部政绩考核。二是广泛开展环保宣传活动。针对农民文化知识水平普遍较低的情况,可采用一些农村喜闻乐见的形式和素材,比如科教片、宣传图版等,或者结合文艺宣传、科技扶农内容,开展环保知识下乡活动,编写适合在农村中小学、城市流动人口中使用的环境和生态乡土教材,在农村中小学中广泛普及,未尝不是一种有益的尝试。三是积极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把单纯的种植和养殖业不断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升格,鼓励农民发展庭院经济、生态农业等。四是各级政府要严格按照环境法律法规及政策办事,让农民相信环境法律法规及政策的权威性和利民性,对环境保护有突出贡献者,当地政府要给予适当奖励,对农民举报的环境违法案件,及时处理,并对举报者予以保护和奖励,要让农民切实消除后顾之忧,从而更好地推动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事业的稳步发展。五是加大农村环境治理的科技投入,破解农村环境保护所面临的新课题。
  农村固体垃圾处理要及时,注意避免二次污染
  长期以来,农村固体垃圾随意散乱堆放在各个角落,污染面广量大,导致农村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如果不加以及时整治,由这些垃圾引起的环境问题将严重影响农村居民的生存健康,同时还将对农村的生态环境构成严重的威胁。建议:
  首先要改变目前农村对垃圾散乱堆放和任意倾倒的习惯,做好垃圾收集工作。对某些垃圾可以自行处理,如焚烧,但要注意避免二次污染。每个行政村应建立多个垃圾投放点,同时应至少有一个垃圾填埋场,每个农户自觉将垃圾送至垃圾投放点,减少垃圾乱放。其次是加强对企业所排放的固体废弃物管理。一是要求其尽可能自行处理,尽可能实现固体废弃物的资源化;二是将剩余固体废弃物送至当地垃圾处理站进行处理,确保做到不使垃圾和危险物任意倾倒,同时做好环境监测,监督对固体废弃物的安全处理。
  另一方面,村组要加大垃圾分类宣传,指导农户在家里对垃圾进行粗分类,将生活垃圾分为有机垃圾、可回收利用垃圾、建筑垃圾、危险物垃圾等,再送往垃圾投放点。
  再者要向群众普及垃圾分类知识。在这点上最有效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向每家每户发一个环保小册子。同时也可通过报刊、广播、电视和互联网等现代传媒工具加大垃圾分类知识的宣传和教育,从而达成共识,最终做到行为自觉。

 
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研发室制作
copyright@2008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