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芝莲
走进卓尼县的村村落落,荒山披上了绿装,宽敞的砖木结构畜舍里牛羊肥壮,错落有致的农家院落里,农牧民闲谈着卖牛卖羊得来的好收益。这是卓尼县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生态畜牧业带来的新景象。 改革开放以来,卓尼县调整优化畜牧业内部结构,整村推进暖棚养畜,建立畜种改良基地,发展专业化养殖小区,畜牧业日渐发展成为优势产业、特色产业、富民产业,畜牧业生产也逐步实现了从传统经营向现代经营、从自给半自给向商品化生产的转变,为卓尼的畜牧业发展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畜牧业长足发展 农牧民收入显著增加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卓尼县坚持走专业化、集约化、商品化发展道路,先后提出“以牧为主、多种经营”、“种草养畜、发展畜牧”、“生态立县、农牧稳县”发展战略,确定了发展畜牧业的政策措施和目标任务。在畜牧业发展资金、技术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实施优惠政策。全县畜牧兽医工作者转变思想观念,发扬只争朝夕的精神,深入农牧村开展科技养殖培训,整村推进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良种畜基地,逐步实现了畜牧业生产从传统经营向现代经营、从分散生产向规模生产、从自给半自给向商品化的转变,畜牧业呈现出长足发展势头。 改革开放初期,全县各类牲畜仅存栏19.76万头(匹、只),肉、奶、毛产量分别为559.8吨、896吨、72.8吨,牲畜总增、出栏和商品三率分别为13.45%、12.09%和8.39%,牧业产值372万元,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31.58%,牧民人均纯收入48元。至2012年底,全县各类牲畜存栏46.81万头(只),出栏21.19万头(只),总增、出栏、商品三率分别达到33.75%、45.73%和37.01%,比1978年增长1到4倍以上。肉、奶、毛分别为9867吨、4750吨、240吨,分别比1978年增长17.6倍、9.6倍和3.3倍。牧业总产值达到10895.47万元,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50.2%,比1978年增长29.2倍。 推进畜种改良 发展生态畜牧业 “养猪为过年,养牛为耕田”,传统观念使农牧民习惯于自繁、自养,以牦牛、藏羊和蕨麻猪为主的畜种严重退化,畜牧业产值不高甚至下滑。从2000年起,实施畜种改良工程,着力提高单畜产值,从而实现畜牧业整体增值。从青海、玛曲等地引进良种牦牛和藏羊,改良本地品种。2007年,在大峪、柏林牧场建立牦牛种公畜选育及繁育基地,引进青海野血种公牦牛160头,细管冻精1万支,在全县范围内推广改良当地牦牛,通过自然交配和人工授精,选育新品种牦牛1070头。通过多年努力,牦牛和藏羊的良种化程度提高了30%,羊的良种化程度达到65%,猪的良种化程度达到100%。畜种改良提高了单畜产值,为高效畜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在推进畜种改良的同时,不断完善科技服务体系,推进兽医体制改革,建立卓尼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动物卫生监督所、畜牧工作站、草原工作站四个服务机构,在15个乡镇成立畜牧站,全县98个行政村配备206名村级防疫员,专业技术人员从以前的40人,发展到2008年的181人。县、乡、村三级畜牧兽医工作网络初步形成,服务领域不断拓展,服务功能不断健全,牲畜疫病的防、检、治工作步入了科学化轨道。通过全县畜牧科技人员的不懈努力,先后消灭了严重危害畜牧业发展的牛瘟、牛肺疫和马鼻疽,控制了牛出败、口蹄疫、猪瘟、猪肺疫、鸡新城疫、羊快疫等疫病的流行和蔓延,牲畜因病死亡率控制在1%以下,畜牧业连年获得丰收。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牲畜数量不断增加、超载放牧、鼠虫害频繁发生以及人为破坏等因素导致草原生态恶化,严重威胁畜牧业健康发展。为解决这些问题,卓尼县成立了草原工作站,加强对全县草原生态的保护与建设。对170万亩草场实行了围栏封育、补播改良、除莠和治虫灭鼠;落实和完善了草原"三项制度",加强草原防火和草原监督,严厉打击破坏草原的不法行为;实施退牧还草工程,2006年,总投资425万元的15万亩退牧还草工程,2007年,总投资1300万元的40万亩退牧还草工程,相继通过了省级验收,草原生态得到明显恢复。经卓尼县草原站样方测定,草场优良牧草种类和产量明显提高,亩产草量从210公斤提高到260公斤。 实施农牧互补 建设产业基地 自实施农牧互补战略以来,按照“牧区繁育、农区育肥、农区种草、牧区补饲”总体要求,加强畜牧业产业基地建设,初步形成了草、肉、奶专业化产业带。依据全县15个乡镇的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分区域建设了牛羊育肥基地、奶牛养殖基地、牦(犏)雌牛生产基地,建设牲畜暖棚2435座,养殖小区18个,联户牧场51个,培育养殖大户1776个,建立人工刈割草场12.8万亩。育肥出栏牦尕力巴5800多头,引进牦牛冻精给奶牛养殖试点村配种牦尕力巴6945头,建立乡级改良点2个,鲜奶收购点1个,在大峪、柏林两个种畜场组建核心群15个。同时,不断推进畜牧业产品商品化,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按照“基地+农(牧)户+公司”发展模式,新建了扎古录镇麻路村畜产品交易市场、三虎牧草经营公司、木耳镇雪域熏肉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卓尼县兴发养殖场等一批农牧产品加工销售企业,统筹协调好种植户、养殖户与经营公司的利益关系,引导农牧民成立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注册成立农牧民专业合作社177个,在部分乡镇建起农村信息公共服务网络,从而使畜牧业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农牧民增收渠道不断拓宽。 卓尼县继续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市场为向导、以科技为动力、以项目为载体、以农民增收为目的、以促进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和提高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为重点。在全县“产业富民”战略指引下,按照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品牌化、产业化要求,全力抓好良种繁育体系和疫病综合防控等工作,带动畜牧产业快速、持续、协调、健康发展,生态畜牧业已步入了发展快车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