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刚做了公婆、岳父母,或刚做了祖父母的中老年朋友,常常发现家庭的摩擦增加了,原因是,生活中加入了新成员,自己的角色也变了,大家都是“新手”,对新的关系没有太多经验,需要磨合。长辈常会受到孩子(通常是儿媳或女婿)的“无心伤害”——他们并不是有意跟长辈作对,只是有时话说得不当,事做得不合适,让长辈伤心、恼火。这时候我们该怎么办呢? 有些中老年人(特别是女性)喜欢看韩剧,羡慕韩国的婆婆常常可以教训儿媳,儿媳也总是一副俯首帖耳的样子,但是在中国,完全行不通,甚至长辈们常说,“要想好,大让小。”为了避免矛盾,做长辈的就要忍气吞声吗?怎样既不激化矛盾,又让自己心里不那么憋闷呢? 我家的不和谐音 新爸妈、新奶奶,想要和谐不容易 孙姐的儿媳妇是个护士,名叫王梅梅,是个活泼开朗、性格外向的女孩。婚后不久梅梅生了孩子,孙姐立刻从老家赶过来照顾他们,儿媳妇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不过,她们婆媳性格相反,孙姐内向、不爱言语,常常是梅梅噼里啪啦说了一堆话,婆婆一个“嗯”字或者点点头就应过去了。如果单是吃饭打扫的琐事,也没什么大碍,但是在养育孩子的事情上,渐渐婆媳有了矛盾,继而有了冲突。 简言之,梅梅坚决按照现代育儿方式教养,孙姐觉得谁家没养过孩子,用不着那么讲究。终于有一天,为孩子上不上幼教班争执起来。梅梅认为上幼教班有助于开发智力,是游乐和学习人际交往的好课堂。 孙姐认为一个不到周岁的孩子什么都不懂,学了也记不住,白花冤枉钱。各说各的理,互不相让,越说越急,梅梅不管不顾地说了句:“又不让您拿钱,您就别管这事了。”孙姐听了,顿时脸色苍白,转身回到自己的屋里,想着这些日子抛下家和老伴不管,每天忍着腰腿疼,吃不好睡不好地照顾儿媳和孙子,却得来儿媳妇这样的冷言冷语……越想越伤心,嘤嘤地哭起来。 一会儿,儿子匆匆赶回来了,是梅梅给他打了电话。儿子看见老妈和老婆都青着脸,泪光闪闪,而且母亲的提包已经收拾好了,他忙赔着笑脸请老妈别生气,忙说都是媳妇的不对。但是,孙姐坚决要回家:“我这么大岁数了,在你们家说什么干什么都不对,你媳妇本事大,我没本事,不受这个气了还不成!”说着,叫儿子赶紧去买票。儿子使眼色叫梅梅来道歉,梅梅却佯装看不见。儿子央求,“您先进屋休息一下,今天已经没回老家的火车了,明天再说吧。” 第二天,儿子继续央求不成,无可奈何地送母亲上了回家乡的火车。然而,在列车上,孙姐左思右想却更加难受:孙子可爱的小脸一直在眼前晃,毕竟天天亲亲抱抱快一年了;儿子这两天也没上好班,他平时够忙够累了,真不该给他添乱,可能他们小两口还别别扭扭呢;其实自己眼见着媳妇为了孩子真是尽心尽力了,她就是快人快语的性子,自己忍一下就好了。再说,自己这一走,这么长时间含辛茹苦的功劳在孩子们心目中就一笔勾销了吧?日子还要过下去,一家人还要见面,总不能就这么僵持下去再不来往了吧? 点评:长辈宽容一下,别在气头上离家出走 儿媳虽然对婆婆说话不当,但这件事上的确是应该她做主。婆婆不如暂时宽容,不要闹到愤然离开、不可收拾的地步。等儿媳冷静一下,会醒悟到自己不合适之处的。婆婆如果想走,不要在气头上离开,而是找个时机回家,双方不至闹僵,将来相处也更有回旋余地。 如果已经离开了,长辈到了家可以主动给孩子们报报平安,打个电话,说说对孙子的思念之情,长辈先做出让步的姿态,渐渐地,矛盾也就比较容易化解了。 我家的皆大欢喜 幸亏叔叔来圆场 学建筑的大学生张伟强毕业后在上海的一家房地产公司工作,爱上了售楼小姐徐蕊。很快,两人就谈婚论嫁,禀告了双方父母后领了结婚证。今年第一次双双回到张伟强的故乡河北过年。公婆见到徐蕊很满意,亲朋也说她聪明漂亮,皆大欢喜。但是,年还没过完,别扭就来了。原因很简单,徐蕊是成都人,来到河北,口味上南辕北辙。因为儿媳妇第一次上门,又是过年,伟强的全家只怕不丰盛,顿顿是大鱼大肉,这让徐蕊不习惯。 回家第二天,一大早爸妈哥嫂侄女就起来包饺子。徐蕊看见昨天晚上准备的放在院子窗台上的饺子馅冻住了,随口说:“不新鲜了吧?”爸爸听见了,马上又出去买鲜肉,回来后又是一番全家总动员拌馅包饺子。儿媳妇不会包饺子,只好坐在一旁发短信。饺子下了锅,端上桌,妈妈问:“好吃吗?”徐蕊皱皱眉说:“不怎么好吃。”妈妈愣了愣,大家都有些尴尬。吃了一会儿,儿媳妇突然说:“对不起,我有点想吐……”儿子听不下去:“说什么呢你!”儿媳妇委屈地哭了:“我说的是真心话!”大家赶紧劝慰,马马虎虎吃了饭,就算过去了。 第五天吃晚饭的时候,徐蕊说,“怎么天天大鱼大肉的?一点青菜都没有?”伟强的父母听见,脸色就沉了。伟强这下生气了,“你怎么一点都不体会老妈老爸的心意?天天做了上顿做下顿,吃得这么好还不知足,没想到你是这个德行!”徐蕊更加委屈:“我不过是想吃点青菜而已,怎么变成了道德问题?”两人当着父母的面吵起来。一家人正僵着,伟强的叔叔来了。弄清情况,叔叔说:“小徐呀,鱼和肉是多了点,可能你这南方人不喜欢。可是,为了你们回家来过年,老两口准备了半个多月,你妈还特意跟别人学了几样菜。这些菜在咱们这地方是招待贵宾才做的,虽然不太合你的口味,你还要体谅他们的一番心意呀。爱吃青菜有什么难的?明天叔叔给你买去。”徐蕊低着头,想了想,不好意思地说:“谢谢您,我们自己去买吧。”叔叔又对哥嫂说:“看看,你们俩老的还当真了,脸板得像块门板似的。孩子不是没拿你们当外人才有啥说啥嘛!”伟强的父母也笑了,伟强妈说:“小蕊,你会做菜吧?明天你做一两个成都菜大家尝尝好吧?”徐蕊点点头。 点评:体谅孩子不适应陌生的环境 1.长辈体谅孩子第一次离家过年的心情。新媳妇、新女婿第一次来到陌生的环境里过年,总归受拘束(特别是女孩),长辈要多体谅照顾。 2.多交流,多沟通,尊重差异,增强互动。让新人做点他们擅长的事情,说说他们那里的风俗习惯。增进了解,会渐渐融洽。 3.从缺点里找优点。没有绝对的优点或缺点,小辈说话不当,可能是个性率真。日久见人心,将来慢慢相处,您会发现小辈的优点。 温馨提示: 宽容、理解,渐渐和谐 1.理解孩子为什么会对长辈快人快语、直言不讳。年轻人时常不分场合地点和谈话对象,按自己的即时心情脱口而出的现象很常见,这是多年来我们国家清除封建礼教旧风俗,结果把优良传统一并抛弃的结果,也有独生子女从小受宠的原因。 孩子们可能还不懂,亲人之间的交流也需要技巧。实话实说当然不错,可是,语气、语境、谈话对象等不同,尽管是好话真话,有时也很难让人接受。 作为长辈应该理解社会因素的强大影响力,自己先以身作则,说话讲分寸,对子女有要求,不要咄咄逼人,要心平气和,或者举例说明,这样效果较好。 2.不激化矛盾。当矛盾发生时,家长最好的态度是暂时不发表意见,或找个适当的理由离开现场。这样,双方的激动情绪会因为暂停而逐渐冷却下来。过一段时间再讨论,结果会很不一样。也不会引发彼此语言上的伤害,不会使事情复杂化。 3.不要期待太大的改变。两代人成长的社会背景不同,看问题的角度、思考方式、处事方式都不同,甚至完全相悖。比如50后与80后这两代人,50后大都是多子女家庭,生活在票证时代,节俭是生活传统;80后基本都是独生子女,生长在物质逐渐丰富到极大丰富的年代,要求他们节俭是根本不可能的。不如提示他们不浪费反而容易做到。 4.给孩子们留有空间。俗话说,时过境迁。老一辈人生活的经验教训当然是宝贵的,但是,具体到当今社会上的人、物、事,未见得都具有指导意义。自以为是地评论、指导、提改进意见,会让孩子们觉得干涉太多,久而久之,好心真的办错事。在教育第三代的问题上,长辈最好是听从孩子的意见。因为他们是父母,是责任人,有精力、有能力、能比较究竟哪种学前教育更适合自己的孩子。留给他们空间的同时,也给自己放松了心情,这是双赢的局面。 5.尊重差异,长辈多做点功课。儿媳或女婿是外地人,长辈最好多了解一些他们家乡的生活特点和风土人情,在相处时可以增加认同感,更加亲近。有些事还可以事先商量一下,能够有效避免长辈真诚相待、孩子反而不领情的尴尬局面。 (李小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