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经常发现,家中老人对很多事情都不放心,常常疑神疑鬼,儿女怎么解释都没用。年龄大了就爱“疑心”吗? 多疑其实是在自寻烦恼,整天多愁多虑、忧心忡忡,若不及时调适,就会诱发疾病,危害身体健康。 疑心生暗鬼 我和我老伴都上了年纪,耳目腿脚还可以,脑筋思维基本清晰。最近老伴比较多疑,自信心差,出了门老问我,“你钱带了吗?你钥匙带了吗?里边门关上了吗?”有时还无端猜疑别人在注意我俩。老伴的一件“疑心生暗鬼”的事,还差点酿成了一个小小的冤案。 我们退休后带孙女佳佳,送她上学,照顾她的学业。夏末开学不久,有一天她说她的手工作业材料袋丢失不见了。我们帮她各处找没有找到。她又说:“见到某某同学手里有同样的两个手工塑料袋。”老伴说:“你去问问他,是不是他捡到了你丢的材料?”孙女说:“我问过了,他说这是他哥给他的。” 当时老伴就疑心某某同学是否在说谎,老伴还要去找老师反映。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劝阻,说:“无法验证,没有证据,不好随便下结论,事关对方名誉大事,不能这么做的。”可是老伴认定是他拿的。 为了满足孙女的学习需要,我们两个老人走了好多家书店总算买到一份,我们这才了却了一件心事。可是老伴对此事念念不忘。 一个多月后,,清理佳佳书柜时,发现了那份丢失的手工材料。老伴当时就傻眼了,原来孙女的同学说的是真话,我们太冤屈人家了。老伴这才自责说:“我疑心病太重了!太重了!” 小小“冤案”,给人以启迪,遇事忌主观猜疑,更不宜人云亦云。待人接物,遇疑虑,尽可能往好处想,有猜疑,宁信其无,以宽厚为怀,否则一旦伤人,将悔恨莫及。 通过这个事,我劝老伴要实事求是、建立自信心,到了耄耋之年,脑力衰退,容易健忘多疑,只有认识自身存在的问题,不断锻炼思维,延缓衰老,才能享受身心健康的晚年。 上了年纪的人还有哪些多疑表现? ●老人把东西放在某处,自己忘记了,还怀疑别人偷东西,有的甚至怀疑是自己子女偷的。 ●抱怨亲戚朋友在背后说自己的坏话,专门针对自己。怀疑别人在算计自己,别人对自己的关怀和帮助,也会看成别人另有所图,黄鼠狼给鸡拜年,不安好心。 ●感到有些不适之处,喜欢没病找病,对号入座,总怀疑自己得了什么大病。 ●无端怀疑保姆揩油买菜的钱,偷吃家里的保健品。 老人为何疑心重? 1.生理方面的老化会引起多疑。年龄大了,视力、听力渐渐下降了,记性也差了,自己做的事情转眼都会忘记,看到的东西也不真切。很多事情都不确定,再加上自己的联想,自然容易起疑心。 2.老年人离开工作岗位后,人际交往少了,社会角色变了,家庭中的地位也改变了,心态没调整好,也会多疑。诸如:觉得自己没用了,自信心也没年轻时强了。戒备心增加,常常处于紧张的防御状态,慢慢开始多疑。如果年轻的时候就比较多心,到老了,更可能多疑。 3.有些多疑是因为有偏见、带着有色眼镜看人,缺乏沟通,又有误会,越发容易猜疑。比如有些当婆婆的总是疑心媳妇在背后挑唆儿子,说自己的坏话等。 克服多疑心理,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凡事都讲证据,如果没有证据,就不必疑心。生活中,许多猜疑戳穿之后是非常可笑的,正如“杯弓蛇影”、“疑人偷斧”等故事所描述的。由于消极的自我暗示在作祟,猜疑者越想越觉得有道理。所以,有了猜疑之后,要调查研究,找到真凭实据。 2.征求旁人的意见。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遇到自己感到疑惑的事情,不妨找边上的人说说,听听他们的意见,就可能消除一些荒唐可笑的疑心。 3.多疑己,少疑人,坚持宽以待人。怀疑就是心中有“鬼”或者说心里有“诡”,看人看事就会失去客观、理性的判断。不妨宽以待人,这样才不至于因为错误怀疑而冤枉别人。 4.多参加活动,多与人沟通,培养开阔的心胸。退休后参加力所能及的工作、社会活动,走出个人的狭隘天地,使精神生活充实,就不至于一个人呆坐瞎想,从而少生一些无谓的闲愁、无聊的疑虑。 (摘自《金色年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