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尕藏才旦
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本来就不容易,而本人却又不安分,超越自己的条件和环境,给自己的人生树起更高更严苛的理想坐标,那就难上加难了。这犹如殉道者的自我牺牲,大有我不进炼狱谁进炼狱,我不跳火海谁跳火海的大无畏气概。这也是向极限挑战,灵魂的一次大飞跃、大升华,其艰辛可想而知,其勇气令人钦佩,其付出的心血可歌可泣。这样的人不多,但每个国家、每个民族、每个时代都有一批;而且代代不息,长江后浪推前浪,就似那青春的血液奔波,给这个国家这个时代这个民族,带来不竭的生命活力,创新的观念意识,勇往直前的意志和锲而不舍的毅力。他们是民族的希望,国家的脊梁,时代的骄傲,是具有远见卓识的仁人志士。民族的精神凝聚在他们的血液骨髓之中。 这仁人志士灿如星辰的海洋之中,也蕴含着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的一颗小小浪花,他是现任州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的杨春景、藏名名字叫耿哲。在新时期改革开放的三十年中,他超越自己的条件和环境,在苦苦地探索,探索。他在探索什么呢?他在探索藏民族在现代进程中发展的捷径,探索这个充满竞争、充满风险的信息时代,自己的民族如何不落伍,如何踩着浪头走在时代前列的策略。如此重大的使命,对他来说,真是勉为其难啊。 一个上世纪五十年代生长在青藏高原东北部偏远山寨的放羊娃,想读书没有学可上,家庭条件又不允许他去外地寄宿读书,他只能苦苦熬着,直到十岁时才进入小学,而第二年又倒霉地遇上了“文革”,革去了他接受正规教育学习更多知识的机会和权利。饥渴、痛苦并没有挫去他上进求学的锐气,反而激励他更加勤奋努力,想尽办法拣拾别人撒落遗忘的珍珠般的知识,不断地充实自己。看看他的简历,我们就能看到他走过的曲折历程,以及跌跌撞撞的脚印,能窥探到他孜孜以求的人生坐标。一个牧区学校的民办教员,一个篮球队员兼教练员,他是如何超越自己的呢?他凭的就是坚定明确的志向,斩钉截铁的毅力,不耻下问、一步一个脚印的奋斗精神。确切地说,他更多地是在凭热情、凭科学、凭自己的理想、凭一种民族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他沐浴改革开放重视文化科学、重视知识的春风,由最底层的民办教员步步高升到今天,成为自治州颇有一定影响力的人。他本可以把自己定位在仕途上,过一种轻松、稳定、舒适的生活,但他却不!他把自己定位于探索者、跋涉者上,目光盯在了一块难啃的骨头,一座难于攀越的顶峰,一项古老而年青、单纯又复杂的课题,一条正在开拓的新学科道路——民族教育上。 教育是一个民族素质的基石,也是一个民族的脊梁,更是一个民族由愚昧走向科学、由野蛮走向文明、由落后走向发达的隧道,这是民族兴旺的曙光。教育不发达,则成为制约民族进步的软肋,尤其在藏民族的发展进步道路上,它举足轻重、一发千钧。杨春景看到了这一点,也瞅准了这条软肋,朝着它发起了猛烈的冲刺,全力以赴、全神贯注、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即使是一滴浪花,也要迸射出能量;即使是一棵小草,也要投下一星绿荫;即使是一滴光点,也要撕开一片明亮晖泽。 他的付出获得了回报,我们看到他发表于各类报刊杂志的这一集论文、调研报告、呼吁书及其他方面文章都是见证。一滴水可折射出太阳的光辉,这本书也让我们看到了他奋斗的心迹,应该感谢他的努力与奉献。一个民族若果有更多象他这样的人加入这个行列,那么这个民族的前景也就广阔、乐观多了。 他的兴趣是广大的、多样的,除了探索民族教育发展是主题,他也写了不少文艺作品,有诗有散文有杂感,还有新闻随笔,多才多艺溢于笔尖纸页之上。 过去了的只能说明过去,我们辑作品集不仅仅是展示自己走过的事业道路,更多的应该是为了增强自信心,激励自己攀登更高的险峰,在事业上有所新的突破。这也是向自己的极限挑战。对于年过半百的他来说,这又是一道难跨的门槛。精力的下降、时间的紧张、记忆力的衰退、世俗应酬的增多、家庭负担的缠扰、病魔的不断侵袭,都象紧箍咒一样绊在你的勃勃雄心,让你知难而退,惰性增长,不愿再去奋斗牺牲,安于逸闲平静的生活秩序。但相信杨春景不会!他是血气方刚的藏家汉子,是有抱负有志向的“智者”型官员,在年过半百以后,更趋于成熟,趋于深邃,更该有自己坚定的信念,在新的领域相信会继续探索一条更新更广阔的路子。 攀登吧,跋涉吧,我的好朋友。 我祝愿他更上新台阶。 (本文是作者为《杨春景作品集》写的序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