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起农民合作社,不少人脑子里浮现的只是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那种集体出工的宏大场面。在历史的词典中,农民合作社是一个消极怠工、效率低下的代名词。 然而在今天,却有33户农民自愿加入临潭县庄稼汉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抱团闯天下”,共谋发展。这只队伍自2011年成立以来,通过临潭县各级党委、政府的帮助和支持,不断探索,走出了一条科学发展的路子,有效带动群众发展规模种植,成为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示范社。2011年被县委、县政府授予“优秀党员示范户”,2012年被评为“临潭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先进示范社”,2013年被评为“甘南州农民专业合作社先进示范社”。 思路决定出路 “从不接受、不乐意到自发、自愿抱团闯市场,从沿街叫卖到利用品牌卖产品,合作社的发展过程也是一个农民经营理念转变的过程。一旦有了现代经营理念,农民干什么都不会差。”说这话的正是临潭县庄稼汉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社长扎西才让。他不是企业老板,也不是商人,而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农民党员。但他思维敏捷,好学上进,不断给自己“充电”,村民都说他能说会道,办事利索,是村里出了名的“精能骨”。 长川乡长川村耕地面积大,但近年来外出务工人员多,大量耕地闲置荒废。得知国家要加大产业扶持和推行土地经营权流转政策时,扎西才让决定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大力发展种植业,以此减少闲置耕地的浪费。合作社成立之初,入户社员仅有5户。当年种植洋芋200亩,试种当归2亩,年底洋芋实现纯收入16万元,每亩收入800元;当归纯收入6000元。相比之下,药材比其他作物收入高出3至4倍,扎西才让坚定了规模种植药材的想法,也在不断壮大合作社规模。 模式产生效益 合作社在两年多的发展中,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原则,租用无人经营的耕地,采取多种运作模式。2012年,合作社种植面积从200亩扩大到700亩,其中党归种植达200亩,当年纯收入80万元,加之马铃薯等其他作物收入20万元,全年收入达100万元。收入的100万元中,发放工资68万元,有效增加了群众收入,也提高了群众加入合作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今年,县上为合作社提供了化肥、地膜、良种等物资33.3万元,解决双联惠农贷款70万元,使合作社种植面积扩大到980亩。按去年的价格估算,种植的38亩当归纯收入能达到120多万元,300亩柴胡达到30万元,加上马铃薯等其他作物,今年收入能达150万元。庄稼汉种植农民合作社发展产业,让农民尝到了甜头,给农民带来了实惠,农民有了靠山不再单打独斗,更多的农民都主动加入合作社,队伍不断扩充,入社农户发展达到33户。 扶持带动发展 如果说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民增收的领头人,致富的掌舵手,那么临潭县各级党委的扶持,又为这些领头人和掌舵手指明了方向,坚定了信心,推动着农民合作社在快速发展、科学发展、健康发展的轨道上铿锵迈进。两年多来,县农牧部门在提供化肥、良种、地膜等物资的同时,派出专业技术人员提供多方面的技术支持,精心培育了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社。庄稼汉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创建时,长川乡只有1到2个合作社,如今已发展到40多个;全乡种植药材从最早的2亩扩大到2012年的200多亩,今年更是扩大到680多亩;全乡从无人种植药材到引导带动种植5000多亩。 “生产在家,服务在社”,这是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简单而形象的解释。合作社一头连着农民,一头牵着市场,从根本上化解了供需大市场与农民小生产的矛盾,提高了农民的市场竞争力和抵御风险能力。庄稼汉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始终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经营理念,严把商品质量关,讲求商业信誉、以诚待人,从而赢得了客户的信任和好评,先后与多家厂商签订了常年购销合同作为固定的销售渠道,保障了成员的经济利益,开启了具有实力、活力、竞争力的壮丽征程。 盛夏时节,一片片穗头沉甸甸的麦田摇曳着绿浪,药材地里当归枝繁叶茂,生机勃勃的洮州大地正讲述着新农村的精彩故事,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临潭农民,正以更加坚定的步伐向小康迈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