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德琪
7月22日,甘肃省岷县漳县交界发生6.6级地震。灾难发生当日,各方救援力量即从四面八方赶赴灾区。 在受灾最严重的岷县梅川镇永光村和永星村,就有上千名部队官兵先后赶来搜救。由于震中山体属于细腻的黄土层,一旦滑坡,被埋者生还的希望就非常渺茫。以怎样的态度对待“救人是第一位的”,以怎样的态度对待每一名逝者,成为救援过程中必须面对的问题。 从媒体的报道中,救援现场的很多“镜头”令人动容: 面对巨大的滑坡体,官兵们不言放弃,直到夜色降临,依然在努力地挖掘,他们像是听到了生命的呼唤; 每当有遇难者肢体从泥土中露出时,官兵们就放下铁锹,用双手一点一点地清理泥土,生怕对遇难者遗体造成任何损伤; 在转运遇难者遗体的过程中,总是6名战士抬着一名遇难者的遗体,小心翼翼,一路呵护,像是一次庄严的送行…… “镜头”里的救援官兵,其实只是所有救援力量的一部分,也是所有救援力量的一个缩影。 每一名遇难者,都曾经是一个鲜活的生命,也曾经向往活得更加灿烂。对逝者的敬重,就是对生命的敬重。 汶川大地震后,《中国青年报》发表过一篇长篇通讯《回家》,讲述一名叫做程林祥的父亲,将在地震中遇难的儿子的遗体背回家的感人故事。儿子的遗体是他从废墟中刨出来的,他要把儿子遗体背回家的唯一理由是:“我要带儿子回家,不能把他丢在废墟里。”他身材瘦小,没有儿子高大,他之所以能坚持六七个小时,走20多公里山路把儿子遗体背回家,理由也很简单:“我只想,我每走一步,他就离家近一步。” 作为父亲,程林祥能把儿子遗体从废墟中刨出来,他和所有参与救援的人一样;能把儿子遗体背回家,他和所有在灾难中失去亲人的人一样。 每一个遇难者,都曾经是有家的人,有亲人的人。对逝者的敬重,就是对他们的家人和亲人的敬重。 抢救生命是第一位的;哪怕只有百分之一的希望,也要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在任何一个救援现场,这都是我们听到的最多、也是最有力的声音。 地震是人力所无法抗拒的。但在每一次救援过程中,我们宁愿相信,每一个被埋的人都还活着,每一个失踪的人都还活着。 逝者不能生还。但在面对每一名遇难者时,我们宁愿相信,我们所做的一切努力,我们对逝者的每一份敬重,都能够让他们的在天之灵得到宽慰。 给逝者最后的尊严,彰显的是人性的光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