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2版:二版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甘南日报>> 2013年07月30日 >>02版:二版


救灾一线的温暖风景
记者 苗娟娟 张继元 徐晓倩


甘南日报新闻 时间: 2013年07月30日 来源: 甘南日报
作者:


  7月26日,记者一行来到在“7·22”地震中受灾的临潭进行实地采访。一个个受灾群众安置点搭建起的蓝色救灾帐篷、飘扬的鲜红党旗、忙碌的突击队员成为救灾一线的温暖风景。
  来到三岔乡,记者看到受灾群众在乡党委、政府的组织下,已被有序安置到救灾帐篷内。为了让群众住得暖、吃得饱,乡上为群众发放了棉被、矿泉水等物资,又及时解决了水、电、食物等基本生活所需。同时,还组建了100余人的党员突击队和青年突击队,以行政村为单位进村入户,做好摸底排查险情工作,分类登记受灾情况,积极组织群众开展生产自救,把灾害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在斜沟村村民李文平家的危房拆除现场,党员突击队的队员们挥动着手中的铁锹和铁镐,齐心协力清理塌落的墙体和木梁。有的队员脸上满是灰尘,有的裤腿卷在半腿上,脚上的鞋早已被泥土淹没得看不出颜色了。党员突击队队长丁国瑞说:“地震当天,我们紧急成立了党员突击队,迅速展开抗震救灾工作,哪里有危险,我们就去哪里,帮助群众拆除危墙、搭建帐篷、转移财产,有的队员手上还磨出了血泡,但没有一个人喊苦喊累,大家主动冲到群众最需要的地方。”
  在斜沟村安置点的救灾帐篷里,青年突击队队员吕生林为68岁的郭妮苟大妈送来了棉被,又仔细贴心地询问她们一家的生活情况和所需物资。郭妮苟大妈拉着他的手一个劲地说:“你看刚才干部送来了这些吃的、喝的,现在你们又送来了被褥,我们帐篷里现在什么都不缺,一家人住在这里很安心。”地震发生后,大妈家的主房后墙裂开了一个大口子,住着不安全,青年突击队将一家老小转移到了安置点。
  穿行在一排排救灾帐篷间,记者不时被眼前的温暖所感动。帐篷间较宽阔的地方,两台烧水锅炉在滋滋作响,热腾腾的水汽在空中漫延,锅炉全天为住在帐篷里的群众供应开水。在一顶干净整洁的帐篷中,14岁的张青霞正在整理床铺,她的父母在外务工,地震发生后家里房屋出现了裂缝,连日来的雨水顺着裂缝渗进了家里,突击队队员在挨家挨户排查险情时,发现了这一状况,迅速安排她和爷爷奶奶住到了安置点的帐篷里。这里虽然是两家合住一顶帐篷,但不用担心房子会不会倒塌,有没有危险,还有医护人员经常来关心爷爷奶奶的身体状况,一家人的生活有了安全保障。
  截至目前,三岔乡共建立临时安置点18处,搭建救灾帐篷82顶,排除险情99处,转移安置群众110户298人,安置床铺79张,发放被褥200条,及时为受灾群众送去面粉78袋、方便面100箱、矿泉水40件、火腿肠60箱。

 
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研发室制作
copyright@2008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