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3版:三版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甘南日报>> 2013年08月09日 >>03版:三版


花语



甘南日报新闻 时间: 2013年08月09日 来源: 甘南日报
作者:


  ◇赵江仙

  《诗经·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将桃花作为女子的引子,铺撒于途;李白的一句“美人如花隔云端”,将女子譬喻为花,穿越时空。女人如花,就成了历代文人墨客玩味和吟咏的趣闻轶事,从而造就出12个月的花神,正所谓“日日有花开,月月有花神”。如一月梅花江采苹,二月杏花杨玉环,三月桃花戈小娥,四月牡丹丽娟,五月石榴公孙氏,六月莲花西施,七月玉簪花李夫人,八月桂花绿珠,九月菊花梁红玉,十月芙蓉貂蝉,十一月山茶花王昭君,十二月水仙甄宓。人是花,花又是人了。
  《红楼梦》一书中,宝玉见黛玉葬花,心肝欲裂,想不到黛玉随口而出的伤心葬花词,竟成了她似谶成真自不知的悲切写照。这一夜群姐妹私下给宝玉过生日,为吃酒助乐,大伙掷骰,抽签,宝钗的牡丹,探春的杏花,湘云的海棠,黛玉的芙蓉……竟然也暗藏了每个人今后的命运去向,演绎着一个家族的兴衰成败、浪漫悲情。她们是花的化身,绚丽的,妩媚的,淡雅的,平凡的,脱俗的,凄美的,万种风情,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白居易的《观幻》“有起皆因灭,无睽不暂同。从欢终作戚,转苦又成空。次第花生眼,须臾烛过风。更无寻觅处,鸟迹印空中。”是什么样的花?触动了诗人对生死如此之深的理解,既然已知世事无常,尽是幻象,世人又何必执著于我呢?看着眼前的这株似开不开,欲语不语,将红未红,待香未香的玻璃翠,自被移来,一次次的花开,花落,都让我无动于衷,习以为常。春来花开,院子里的各种花树,从第一朵花开,到满树繁花,再到最后一朵花落,全被忽略。至于朵朵精神叶叶柔,雨晴香拂醉人头,花开花落飞满天的这些感觉,在书中读过,也被它的意境感动过。但在生活里,却不曾好好品赏,更不曾深思。在花开花落的一年又一年里,院子里,熟悉的面孔,越来越少,新来的面孔越来越多,当初幼小的花树如今是枝繁叶茂,可当初的那些人呢?今年的花落,明年还会再开,而今年的人还能不能在这里观赏明年的花开呢?唐初刘希夷说得好:“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读王昌龄的《题僧房》:“棕榈花满院,台藓入闲房。彼此名言绝,空中闻异香”。心就会从世俗中解脱出来,在寂静清幽的禅院,看开满庭院的棕榈花和随意生长在台阶的鲜苔,诗人与院僧对坐无语,沉浸在深深的禅味中,此时此刻所有言说都是羁绊,也是多余。
  在灵山会上,释迦牟尼佛有一天就拿出一朵花,大家都不知道他干什么,结果他的大弟子,大迦叶破颜微笑,这就是禅宗的起源,拈花微笑。所有佛的最高的传授方式应是如此默契。其实这种境界,或许我们会遇到,只不过我们没有认识到。读云门禅师:“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在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起初喜欢这种禅味,再悟,那风花雪月融感情于大自然中,于是风花雪月也就成了生命的化身。
  禅者的生活无他,只是保持在片刻的融入罢了,活在当下,活在眼前,活在现世。而花,是聪慧的人们顿悟时的星光,智慧在电光石火的刹那间产生,引领我们进入美的时空。蜗居在红尘中的我们,能否安静下来,观花自照,见微知著,涵养一颗清净如雪的心,成为一枝超然脱俗的花。

 
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研发室制作
copyright@2008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