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1版:一版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甘南日报>> 2013年08月12日 >>01版:一版


绿色田野奏响富民曲
——合作市农牧业发展纪实郭兴春 佟 军


甘南日报新闻 时间: 2013年08月12日 来源: 甘南日报
作者:


  盛夏时节,走进合作市勒秀乡峡村育苗基地,一株株苗木在连日雨水的冲刷后更加苍翠欲滴,放眼望去一片绿色尽收眼底。
  “2012年,我们联合周边28户群众成立了勒秀洮河生态苗圃农民专业合作社,投资320万元在自家的150亩土地上建起了育苗基地,预计到2014年我们就能出苗5至6万株了。”谈起发展前景,育苗基地负责人勒秀乡峡村村委会主任完代克满怀信心。
  如今,药材种植基地、苗木繁育基地、大棚蔬菜种植基地等不同类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如雨后春笋般在羚城这片希望的田野上破土而出。该市全力实施农牧互补“一特四化”战略和“生态立州”战略,认真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全力推进高原生态畜牧业,促进了农牧村稳步发展、农牧民持续增收。
奖补政策让草原增绿
  市农牧局局长旦正道吉说,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政策既是一项促进牧业发展和牧民增收的民生工程,又是合作市在草原生态保护方面安排资金规模最大、覆盖面最广、补贴内容最多的一项惠民政策。
  合作市作为草原补奖政策落实的受惠区之一,全市六乡四个街道办事处255.35万亩草原纳入了草原补奖范围。五年来,为了确保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又好又快落实,注重宣传引导,通过举办培训班、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宣传教育活动,努力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同时,按照“对象明确、补助合理、发放准确、符合实际”的原则,及时公示奖补对象相关信息,做到了公开、公平、公正。五年累计落实草原补奖资金15355万元,年落实草原补奖资金3071万元,覆盖全市41个村委会,惠及5684户农牧户33890名农牧民。
生态畜牧业初显成效
  合作市是一个以牧为主,农牧结合的草原新城,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生态合作也成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牧区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合作市紧紧围绕实施“生态立州”,建设“生态甘南”这一战略目标,共投入资金4082.28万元,在“一特四化”试点村及联户牧场全面实施了牛羊育肥小区、农牧户养殖设施、奶牛养殖小区建设项目,共修建养畜暖棚1392座13.8万平方米;补贴购进良种牦牛3065头、藏羊1625只;发展舍饲圈养转移育肥出栏6.9万个羊单位,减轻了草场载畜压力,基本实现草畜平衡。与此同时,深入实施草原鼠害综合治理项目,草原鼠害得到有效控制,退化草原植被覆盖率由原来的45%—70%提高到70%以上,产草量由4207.5公斤/公顷提高到4582.5公斤/公顷,生物种类增多,促进了草原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和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农牧互补战略保增收
  五年来,该市以“农牧业增产、农牧民增收、农牧村稳定”为中心,大力推进专业化布局、产业化经营、标准化生产、技能化培训,促进了农牧民增收。在34个“一特四化”试点村培育建设联户牧场150个、专业养殖户3000户,购进基础母畜9797头、犏雌牛15808头、良种黄种公牛450头,优质牦牛杂交生产犏雌牛1.04万头。各类牲畜存栏31.14万头(只、口)。犏牛繁育带牦牛能繁母畜存栏达3.4万头,户均达到45头,专业化比例达到70%以上,能繁母畜比例达到70%以上;奶牛养殖带动奶牛存栏达到6万头,户均10头以上,专业化比例达到70%以上。深入实施“一特四化”战略,在试点村圈滩种草1.77万亩、建立半人工刈割草场23.4万亩,连片种植多年生优质牧草3.42万亩,年出栏各类牲畜11.92万头(只、口)。不断增强农牧民组织化程度,通过鼓励引导和业务指导,全市依法注册登记的各类农牧民专业合作社20家,带动牧户1434户5736人,占农牧民人口的16.3%。
新技术品种推广促发展
  五年来,该市积极推广农牧民实用技术,实施粮棉油(青稞)高产创建项目,适时为农牧民发放青稞良种14.64万公斤、二胺6.54万公斤、农药900瓶,重点推广以合理密植、轮作倒茬、适时播种,大力推广精量播种、平衡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技术,播种高产田4万亩,惠及农牧户2521户,达到了增产增收的目的和科技种田的示范带动作用。为了更好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步伐,结合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共流转耕地2541.77亩,建立药材种植基地6个1087亩、繁育苗木基地3个525亩、蔬菜基地2个170.79亩、良种繁育基地1个135亩、养殖小区1个20亩,农户个体之间流转65亩。据统计,每亩比流转前经济效益提高50%—70%,亩均收入在600—800元之间,输转剩余劳动力200多人,拓宽了第三产业的攻坚力量,切实增加了农牧民劳务收入。
 
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研发室制作
copyright@2008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