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建州以来,甘南民族教育事业从低起点、低水平起步,历经60年艰苦卓绝的奋斗,走出了一条适合州情的发展之路,谱写了甘南民族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壮丽诗篇,成功实现了由“人民教育人民办”到“人民教育政府办”的教育体制大跨越;由“上学难”到“有学上”、“上好学”的教育条件大跨越;由数量型到质量型的教育效益大跨越。 在探索中实践,在实践中前进,在前进中创新,在创新中完善,甘南民族教育事业进入了改革和建设力度最大,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最快,农牧村群众享受教育实惠最多、接受教育最好的时期。 建州后,党和国家为扶持和发展民族教育事业采取了一系列措施,1956年,碌曲、玛曲两县各成立初小1所,填补了两县没有现代学校教育的空白。同时,其他县增设初小、完小29所。1958年,全州学校数量猛增,有小学402所,在校学生38651人,其中藏族学生13444人。在纯牧区洮江县(今碌曲和玛曲县)3个月办起帐篷小学26所,学生达到4333人,入学率达到94.2%。1965年,全州有小学教职工893人,普通中学教职工147人,其中专职教师103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甘南民族教育事业重新获得了生机和活力,逐步恢复和建立了适合甘南地区特点的民族教育体系。 “两基”攻坚计划的实施,有力地推动了高中教育快速健康发展,高中学校规模扩大,办学条件明显改善。2012年秋季学期起,全州实行了高中免费教育,极大地减轻了农牧民群众负担,提高了高中阶段入学率,促进了高中教育的快速发展。截至2012年,高中阶段在校生21594人,其中高中19477人,中职及中专2117人。为了加快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步伐,2011年起,州委、州政府决定整合州属四所中专,按高职学院标准筹建甘南州中等职业学校,推动职业教育向高层次、规模化发展。 通过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推进“探索政府主导的民族地区办园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全州共投入1.4亿元,新建、改扩建乡村幼儿园102所。2012年底,全州在办和在建幼儿园达到118所,其中在办幼儿园83所,在园幼儿达到8575人。2013年起,全州启动实施了农牧村学前教育阶段幼儿营养改善计划,每生每学年补助600元。 根据自然环境恶劣,信息闭塞,交通不便,农牧民居住分散的实际,全州大力发展寄宿制教育。在实施“农村中小学寄校建设工程”基础上,州、县市配套实施了“百所大灶工程”、学校温暖工程,特别是投入7.3亿元实施了“四项工程”,极大地改善了办学条件,实现了学生由“进得来,留得住”到“吃得好,留得稳,学得好”的转变。寄宿制学校由2003年的85所增加到目前的175所,寄宿学生由10185名增加到98842名,占全州中小学生总数的71.36%。寄宿制教育的跨越发展,提高了适龄儿童入学率、巩固率和义务教育普及水平。通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着力提升教师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改善办学条件、编译“双语”教辅资料、提高教学质量、加强学校精细化管理等措施,积极推进“双语”教育,使“双语”教育在满足农牧民群众不同需求、调动农牧民群众送子女入学的热情和积极性、提高适龄儿童入学率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为全州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一批民族干部和适用人才。2012年全州中小学在校学生中藏族学生77204人;实行“双语”教学的中小学143所,在校生达到51363人。 2003年以来,州政府先后出台了《甘南州关于进一步加强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甘南州中小学教师培训三年计划》和《甘南州中小学教师培训六年规划》等。通过实施“甘南州师资素质提升工程”、“国培计划”、“三名工程”等,集中组织开展了各类专业培训,至今培训教师2万多人次。积极拓宽教师补充渠道,补充教师4301名。截至2012年底,全州有教职工11292名,专任教师10406名;中小学代课教师164名;小学、初中、高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达到99.5%、99.20%、76.67%。 回顾建州60年来改革发展历程,甘南民族教育经历了风雨坎坷的发展之路,发展成就硕果累累,积累了宝贵的经验。站在新起点,迈向新征程,甘南民族教育工作者将以建州60周年为契机,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干劲,以更加坚定的信心和决心,以更加清晰的思路和措施,不断开创甘南民族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