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充满着青春的美丽和岁月的厚重,蕴藏着深厚的藏传佛教和绚丽的洮河文化,是文化部命名的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中国洮砚之乡,是生物基因库,是动物乐园;是一座具有浓郁民族风情的历史文化大观园,这里便是“藏王故里,洮砚之乡”的洮河明珠——卓尼县。 置身于卓尼洮河两岸,到处是竞相发展的景象,老百姓拆除旧平房喜迁新楼房;一条条宽阔笔直的大道车水马龙;一栋栋气派高楼拔地而起;一个个基建工地正在紧张施工……一幅美景万千、和谐发展的画面映入眼帘。 近年来,卓尼县委、县政府团结带领全县各族人民和广大干部职工,围绕“五抓五区”发展思路,攻坚破难、开拓创新、扎实工作,谱写了城乡发展、民生改善、社会和谐的新篇章,全县呈现出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族团结、宗教和顺、人民安居乐业的大好局面。该县调结构、促转型、抓项目、夯基础、惠民生,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发展,实现地区总产值106756万元,同比增长14.2%,超出计划增速0.2个百分点;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47129万元,同比增长32.7%;农牧民人均纯收入3271元,同比增长16.6%;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13695元,同比增长17.5%;完成社会消费品总额25400万元,同比增长16.8%。 基础设施不断改善 城市品位明显提升 该县紧紧抓住国家支持民族地区有利政策机遇,积极做好重大项目的论证、争取和建设。2012年组织实施项目84项,其中续建31项,新建53项,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4.71亿元,同比增长34.5%。水电建设:总投资为6413.9万元的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项目,以饲草料地节水灌溉、小型水源工程建设为主,可保灌饲草料地达6万亩,发展饲草料地12处,新修引水口10处,惠及柳林镇、木耳镇、阿子滩乡、喀尔钦乡、纳浪等5个乡镇的4万多群众。总投资472万元的中小河流治理项目,综合治理河道5千米,按照10年一遇设防标准设计,新建堤防4.587千米。总投资2934.99万元的城区防洪项目,按照20年一遇设防标准,左右岸新建堤防4387.7米,加固堤防273.1米。总投资26.4万元的基本口粮田建设项目,建设退耕还林成果基本口粮田建设660亩,惠及3个乡镇4个行政村。投资55763万元建设恰盖、小河口、联柱桥、多架山、如吾、麻路、小族坪7个水电站,有的以完工,有的正在建设。交通建设:总投资58365万元的岷合二级公路卓尼段全长87.95公里,完成投资56217万元;合冶路(卓尼段)完成投资15088万元;多坝至一线天公路改建工程、通畅工程和村村通工程已全面完成建设任务并交付使用。城镇建设:投入852万元在木耳镇博峪小沟修建了总库容为30万立方米、有效库容26万立方米的县城垃圾填埋场;投资3166万元在柳林镇贡葆次那修建日处理污水0.35万吨的污水处理厂;投资2019万元修建了卓尼县滨河路东段道路;投资3253.34万元的木耳镇道路、给排水及桥梁改扩建项目,目前正在进行管道敷设和路基开挖,完成投资1000多万元;投资4535万元的城区二期集中供暖项目,目前完成投资1000多万元;总投资约2455.64万元城区供水管网改扩建项目,已开工建设;总投资3300万元的新城区滨河路及给排水建设项目,目前正在进行征地等项目前期工作;总投资2500万元的桥南滨河东路步行街建设项目,项目可研已通过州级评审,初步设计正在编制当中;总投资5000万元的城区道路及给排水改扩建项目,项目可研已通过州级评审。基层政权建设:县四大班子及县直机关办公用房建设项目已完成主体工程,完成投资3000万元;农牧系统业务用房建设项目、卓尼县政府接待中心建设项目、县直机关干部职工周转房、县地税局办公楼、县法院审判庭建设项目已全部完成主体工程;县广播影视综合业务楼已完成三层主体;洮砚乡、申藏乡和康多乡政府办公用房已进入外粉内饰阶段;扎古录镇干部职工周转房已完成建设任务待验收;藏巴哇乡、洮砚乡、申藏乡、尼巴乡和刀告乡等5个乡的干部职工周转房建设项目均已完成项目前期工作。柳林镇“城中村”改造项目:为从根本上消除居住在排洪渠周边居民潜在的防汛、交通、消防三大安全隐患,卓尼新一届领导班子自加压力,投资4个多亿,对柳林镇唐尕川村和上城门村实施“城中村”改造。“城中村”改造设计从上城门沿排洪渠至滨河路修建宽12米的步行街1.7公里,步行街以内修建3-4层商铺17500平方米,住宅楼40栋136000平方米。2012年结合廉租住房建设项目建设住宅楼18栋68000多平方米,商铺4栋3000多平方米;2013年结合保障性住房建设计划修建住宅楼19栋10.89万平方米,商铺7栋14500平方米;目前,已开工建设住宅楼9栋,完成投资3000多万元。计划年底主体完工率达到60%以上,完成投资2.5亿元。民生建设:以廉租住房建设为重点,加快推进特困群众危房改造工程。1800套廉租住房在洮河祥苑商品房开发小区配建124套,在柳林家园商品房开发小区配建290套,在宏顺佳苑商品房开发小区配建300套,共配建的714套廉租住房主体已完工,剩余的1086套廉租住房结合“城中村”改造在上城门和唐尕川集中修建,目前已开工建设的20栋中,10栋已主体完工,6栋正在进行主体施工,4栋正在进行基础施工,完成投资7500多万元。城区美化:如果说树木是城市的“氧吧”,那么灯光就是城市的“眼睛”,卓尼县把城镇美化工程作为提升城市形象的“光彩”工程,不断加大建设力度,使城市品位得到进一步提升。该县民族特色化改造工程从2005年开始,根据《卓尼县城市总体规划》,结合当地民族和历时文化特色,利用3年时间至2008年,投资850万元完成县城区67栋原有临街建筑的民族特色化改造,改造总面积达4万多平方米;为迎接甘南州成立60周年,卓尼制定了《卓尼县民族特色化改造及“五化”工程建设实施方案》和《卓尼县城区民族特色化改造专项实施方案》,完成城区建筑物风貌改造、市政基础设施配套改造、户外设施改造、城市景观改造、文明样板路改造和商业风情步行街改造,并对进行城区“五化”工程,即指亮化、硬化、绿化、美化、净化。投入2019万元,对滨河路东端道路进行了硬化;投入4700多万元,对城区道路路灯进行节能改造和对城区临街建筑进行了亮化包装;投资900万元进行绿化,修建花坛7320平方米、补栽树苗2700株,完成城区绿化15600多平方米;在全面完成城区20多万平方米清扫保洁和日产20吨垃圾清运工作的基础上,将未纳入环卫保洁的城乡结合部及背街小巷、城中村、背街小巷、县城排洪渠道等重点路段逐步纳入清扫范围,建立完善清扫保洁制度,确保城区环境的净化,同时投入8万元更换了城区道路损坏井盖;开展了城区街道两边乱搭建、乱摆卖、乱停放、乱粘贴现象综合政治活动,拆除破损广告牌匾300多个,清洗非法小广告500多平方米,同时投入300多万元,对商铺广告牌匾进行统一更换。 民生投入逐年加大 人民生活显著改善 该县把落实民生实事作为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实际行动,全力抓好民生实事的落实。完成3000户农牧村危旧房和100户农牧村贫困残疾人危房改造项目;1800套廉租住房已完成主体工程65%以上;在计划修建的520套公共租赁住房中,已竣工270套,250套正在修建中;修建经济适用房280套;对人均居住面积15平方米以下的600户2100人发放廉租住房租赁补贴195万元;完成农牧村危旧房改造2000户。投资416万元在10个乡镇18个行政村24个自然村实施,新建饮水安全工程21处,解决1716户7600人的饮水不安全问题。完成1.3万户的“户户通”安装建设;坚持不懈地做好就业工作,千方百计地拓宽就业渠道,通过选拔高校毕业生到农牧村中小学、乡镇卫生院、“三支一扶”、“进村社区”、事业单位公开招考等多种途径,安置大中专毕业生和复退军人共364名;严格落实“一册明、一折统”的资金兑现,全年发放粮食直补、“家电下乡”补贴、农资综合补贴等各项惠农资金7454.6万元;进一步扩大农牧村贫困群众低保覆盖面,享受农村低保达7924户27203人,占全县农业人口数的30.5%;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政府补助标准,及时报销各类医疗费用1786.25万元;切实加强价格监管,整顿市场秩序,全县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控制在104以内。始终把发展社会事业作为解决群众热点难点问题的根本举措,全面落实党和国家的各项政策,不断加大本级投入,社会事业建设稳步推进。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教育体制改革有序推进,“两基”成果全面巩固提升,教育管理逐步规范,教育质量稳步提高,城乡教育差距逐步缩小。“两免一补”政策得到全面落实,发放补助资金1963.36万元;全面实施农牧村义务教育阶段营养改善计划,发放营养改善补助资金726万元,11000多名学生受益;严格执行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发放工作,为890名困难家庭学生发放助学金133万元;进一步规范生源地助学贷款工作,为503名学生发放助学贷款249万元。坚持把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摆在突出位置,继续深入实施医疗卫生改革制度,公共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健全,县乡医疗服务设施明显改善,服务水平稳步提升,新农合参合率达98.24%,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逐步缓解。坚持把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纳入可持续发展战略,全力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创国优工作,加大经费投入力度,按照创国优标准,全年投入817万元用于改善基层计生基础设施建设和设备购置,着力提升计生服务水平,为今年创国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全县人口出生率16.14‰,农牧村符合政策生育率达到96.49%,人口自增率9.3‰。全面落实计划生育奖励扶助、少生快富、特别扶助和特困家庭救助政策,落实奖励资金168.7万元;坚持把宣传思想和文化事业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主阵地,大力实施文化“八个一”工程,不断加大文化市场监管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全面完成了文化体制改革工作,成立了卓尼县五彩藏族风情演艺有限公司和甘肃广电网络有限责任公司卓尼县分公司。筹措资金新建了演艺大厅,有线电视网络双向改造已进入入户安装调试阶段,土司纪念馆布展全面完成并投入使用。投资900万元拍摄《卓尼土司》高清电影,以此宣传和推介卓尼,促进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农家书屋在卓尼农牧村实现了全覆盖,97个行政村,村村有农家书屋。牢固树立“大扶贫”观念,结合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有利政策机遇,完成10个整村推进项目。就地就近发展劳务经济,努力增加农牧民非农产业收入,输转劳务1.74万人次,劳务创收达到1.65亿元,实现了重大项目建设劳力保障与劳务经济发展“双赢”目标。继续完善蔬菜日光温室基础设施建设,更换棚膜600座、安装卷帘机251台、更换草帘370座、更换供水设备100座,全县有741座蔬菜日光温室投入生产,为农牧民群众增收增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高度重视贫困人口问题,有效解决绝对贫困人口1万人。同时,在藏巴哇乡和洮砚乡发展林果业基地,开辟了从无到有的新局面,栽植经济林果50亩。在九甸峡库区建立了5个网箱养鱼,投放鱼苗11.5万尾,年产25吨、产值达150万元。林果经济和养鱼业的试验成功为库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找到了一条新的出路。 特色产业快速发展 工业经济稳步增长 漫步在卓尼县的村村落落,看到的是荒山变绿了,宽敞的砖木结构畜舍牛羊肥壮,错落有致的农牧家院,农牧民脸上喜悦的表情。这是卓尼县委、政府科学规划,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生态畜牧业带来的新景象。卓尼县调整优化畜牧业内部结构,整村推进暖棚养畜,建立畜种改良基地,发展专业化养殖小区,畜牧业异军突起,发展成为该县的优势产业、特色产业、富民产业,畜牧业生产也逐步实现了从传统经营向现代经营的转变,在全县“产业富民”战略的指引下,生态畜牧业已步入了发展快车道。至2012年底,全县各类牲畜存栏46.81万头(只),出栏21.19万头(只),总增、出栏、商品三率分别达到33.75%、45.73%、和37.01%,比1978年增长1—4倍以上。肉、奶、毛分别为9867吨、4750吨、240吨,分别比1978年增长17.6倍、9.6倍和3.3倍。牧业总产值达到10895.47万元,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50.2%,比1978年增长29.2倍。推进畜种改良,发展生态畜牧业。“养猪为过年,养牛为耕田”,传统观念使农牧民习惯于自繁、自养,使以牦牛、藏羊和蕨麻猪为主的畜种严重退化,畜牧业产值不高甚至下滑。从2000年起,卓尼县开始实施畜种改良工程,着力提高单畜产值,从而实现畜牧业整体增值。从青海、玛曲等地引进良种牦牛和藏羊,对本地品种进行改良,同时开展以人工授精和人工辅助交配为主的畜种改良。2007年在大峪、柏林牧场建立牦牛种公畜选育及繁育基地,引进青海野血种公牦牛160头,细管冻精10000支,在全县范围内推广改良当地牦牛,通过自然交配和人工授精,选育新品种牦牛1070头。通过多年努力,牦牛和藏羊的良种化程度提高了30%,羊的良种化程度达到65%,猪的良种化程度达到100%。畜种改良提高了单畜产值,为高效畜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推进畜种改良的同时,不断完善科技服务体系,推进兽医体制改革,建立卓尼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动物卫生监督所、畜牧工作站、草原工作站四个服务机构,在15个乡镇成立畜牧站,全县98个行政村配备了206名村级防疫员。对170万亩草场实行了围栏封育、补播改良、除莠和治虫灭鼠;落实和完善了草原“三项制度”,加强草原防火和草原监督,严厉打击破坏草原的不法行为;实施退牧还草工程,总投资425万元的15万亩2006年第二批退牧还草工程和总投资1300万元的2007年40万亩退牧还草工程相继通利了省级验收,草原生态得到明显恢复。经卓尼县草原站样方测定,草场优良牧草种类和产量明显提高,亩产草量从1987年的210公斤提高到2008年的260公斤。实施农牧互补,建设产业基地。自2003年实施农牧互补战略以来,卓尼县按照“牧区繁育、农区育肥、农区种草、牧区补饲”的总体要求,加强畜牧业产业基地建设,初步形成了草、肉、奶专业化产业带。依据全县15个乡镇的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分区域建设了牛羊育肥基地、奶牛养殖基地、牦(犏)雌牛生产基地,建设牲畜暖棚2435座,养殖小区18个,联户牧场51个,培育养殖大户1776个,建立人工刈割草场12.8万亩。育肥出栏牦尕力巴5800多头,引进牦牛冻精给奶牛养殖试点村配种牦尕力巴6945头,建立乡级改良点2个,鲜奶收购点1个,在大峪、柏林两个种畜场组建核心群15个。在深入实施“农牧互补”战略的基础上,不断推进畜牧业产品商品化,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按照“基地+农(牧)户+公司”的发展模式,新建了扎古录镇麻路村畜产品交易市场、三虎牧草经营公司、木耳镇雪域熏肉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卓尼县兴发养殖场等一批农牧产品加工销售企业,统筹协调好种植户、养殖户与经营公司的利益关系,引导农牧民成立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注册成立农牧民专业合作社177个,在部分乡镇建起了农村信息公共服务网络,从而使畜牧业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农牧民增收的渠道不断拓宽。 沐浴改革开放的春天,历经市场积极的洗礼,卓尼自1953年建县以来,卓尼社会制度、政治体制等发生了划时代的重大变革,加速了社会发展进程,尤其是工业经济得到跨越性的发展。至2012年底,全县工业增加值3.08亿元,比改革之初增长了15倍;商贸业销售收入约8600万元,比改革之初增长450多倍。多年来推进科技创新、制度创新、经营管理创新,培育扶持了一批“专、精、特、新”的中小型企业。而商贸经营户由改革开放初的102户增加到目前的917户,不仅在数量上有所增长,而且经营规模也有了质的变化,以连锁经营、特许经营、仓储超市和物流配送为重点的商贸流通业初具规模,交易量大,管理水平较高。大型商场、超市和集“吃、住、行、游、购、乐”为一体的宾馆、餐厅遍及全县。工业、商贸企业通过产权流动和重组,优化产品结构、组织结构和资本结构,除自来水公司外,全县工业企业和商贸企业全部改革为私营企业和非公有制成分。保证了多种经济成分共存、加快非公有经济发展的要求,从而提高资本运营的质量和效益,各个企业逐步直营市场经济的需求,在竞争中站稳了脚跟、球的了发展,也使“工业强县”和“商贸活县”成为全县工作的重点。 打造绿色家园 构筑生态屏障 自古以来,诗意的栖居是人类孜孜不变的追求,生态和谐观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因中。卓尼境内森林资源丰富,林地面积广阔,植物种类繁多,大部分山地阴坡都有森林植被覆盖。新中国成立以来,卓尼为国家建设贡献了数十亿立方优质木材和数以万吨的农、林、牧副产品。国家亦给予卓尼一系列优惠政策和重点扶持,为卓尼制定了一幅由边远贫困地区逐渐向“以牧为主、兼营农林”综合发展的建设蓝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卓尼抓住历史机遇,坚持走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继续发展之路,大力开展义务植树,积极实施天保工程、退耕还林工程等,增加林草覆盖率,切实改善了自然环境,促进了当地经济全面发展。卓尼县委、县政府紧紧围绕"生态建设"主题,坚持走林业可持续发展之路,不断开拓进取,克难奋进,大胆创新,林业面貌焕然一新。1985年至1990年底,累计造林成活面积31415万亩,1985年至2009年全民义务植树646.55万株,至2012年底,实施退耕还林8.2万。各项工程的实施,使全社会办林业,全民搞绿化的氛围不断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国土绿化步伐加快,自然面貌明显改善。至目前,卓尼林业用地面积89.18万亩,其中:有林地25.02万亩、疏林地6.42万亩、灌木林地30.02万亩,未成林造林地2.92万亩,宜林地24.8万亩。天保工程管护面积41.3万亩,重点公益林管护面积9.9万亩,活立木蓄积133.39万立方米,疏林地蓄积8.45万立方米,散生木蓄积0.18立方米;森林覆盖率从1994的24%上升到了2012年的33.7%。在森林保护方面,卓尼一直把森林资源保护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森林防火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等林业法律法规。坚持以人为本,突出能力建设,强化资源恢复和管理,维护国土生态安全。多渠道、多形式把林业管护、生态安全的意义、政策宣传到户,增强了全县人民建设生态、保护森林安全的意识和责任,同时,不断加大依法治林的力度,使森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从1999年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以来,人们的护林意识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加之进几年的舍饲圈养、草场围栏等项目的实施,森林资源得到了很好的保护,极大地改善了林区周围的生态环境。让植树造林工作跨越发展的先决条件就是做好林权制度改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加快林业发展、巩固生态建设成果、振兴林区经济、富裕广大林农的根本途径,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效举措。该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于2009年全面推开,采取“均山、均股、均利”的办法进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林改面积34.5万亩,涉及全县10608户47736名农牧民群众。通过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卓尼实现了“山有其主、主有其权、权有其责、责有其利”的目标,稳定了集体林权属,维护了农牧村社会稳定,促进了农牧村和谐社会建设。同时,逐步建立健全了集体林权流转制度,规范了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权流转,促进了林业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森林资源优化配置。核定完成全县可利用草原面积480.4万亩,人工种草面积18万亩,其中,把草场生态脆弱、生存环境恶劣、草场退化严重、不宜放牧的120万亩划定为禁牧区域,把分布不集中、产草量相对高的360.4万亩草场划定草畜平衡区域。全县498.4万亩草原面积全部承包到户,占全县草原总面积的100%。并严格执行基本草原保护制度、禁牧休牧制度、划区轮牧制度、以草定畜、草原平衡制度。切实加大对破坏草原生态行为的联合执法力度,严厉破坏草原的各项违法行为。截至目前,核减超载牲畜5.6892万个羊单位,发放补奖资金24160568元。 开发开放步伐加快 投资环境日益优化 坚持“走出去、引进来”相结合的方式,积极组织参加“兰洽会”,2013年计划签约招商引资项目6项,签约金额达7亿元。其中省外投资项目达4项,拟引进资金5亿元;省内投资项目2项,拟引进资金2亿元。今年已签约的省外投资项目4项,合同引进资金50200万元。旅游“二次创业”深入推进,景区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改善,旅游接待及服务能力明显提高,旅游业呈现较快发展态势,全县旅游经济保持了稳步增长,新建的旗布林卡渡假公园已完成主体工程。2012年年共接待游客22.55万人次,同比增长28%,实现旅游综合收入达9315.7万元,新增旅游就业144人,同比增长31%。 一幅水墨丹青,绘不尽船城秀美山川河溪,绘不尽卓尼发展、和谐、幸福。这幅画卷正在卓尼新一届领导班子手中徐徐舒展开来,一路壮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