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一版) 目前,我州2008—2011年新建的35950套保障性住房已全部建成并竣工,累计分配入住34717套,入住率96.5%。2012年9410套已基本建成8367套,建成率89%,计划年底全部竣工。2013年10674套已全部开工建设。2007—2012年累计对全州人均住房面积不足13平方米的12119户城镇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发放廉租住房租赁补贴资金0.27亿元,补助标准从2007年每人每月每平方米4元逐步提高到了6.5元。通过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全面推进,我州城镇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油路通到家门口 “以前,大卡车开不进来,我们费尽周折把羊赶出沟去,往往卖不上好价钱。自从铺上了油路,我们就不用操心牛羊外销的问题了,一到出栏时节,买主便会开着货车上门收购,谁收购的价钱高,我们就卖给谁。而且每年‘五一’过后,随着气候好转,外地的游客就开始向沟里涌,我们的牛奶、酸奶、酥油都很畅销。”碌曲县拉仁关乡则岔村村民道吉加兴奋地说。 “以前,我几个月都不能进县城一次,自从碌则公路修进沟里,每天都有班车,随时都可以出沟到县城采购新鲜水果和蔬菜等生活用品,我们的生活也好多了。”来县城办伙食的碌曲红科学校教师康春平说。 国道213线临夏至郎木寺二级公路、王格尔唐至桑科二级公路、合作至岷县、舟曲至迭部至郎木寺、卓尼至西寨、桑科至达久滩、尕海至玛曲至阿万仓、碌曲至则岔、江果河至迭部等国省道和主要县际公路的建设,在广袤的草原上交织成缜密的公路交通网络,成为连接县、乡、村欢腾跃动的脉搏。公路沿线尤其是旅游公路沿线的许多农牧村生产生活较之以往有了很大的变化。以前的土坯房逐渐消失了,代之而来的是小阁楼;烂泥夹杂着家畜粪便的小村道逐渐变样了,代之而来的是一条条笔直平整的沙面路、沥青路、水泥路;以前主要靠牛马运输东西的现象少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汽车、三轮车、摩托车等现代化交通工具。同时,我州大力发展农牧村客运网络,着力向“乡乡有车站、村村通班车”的目标迈进,逐步建成了覆盖合作市所有乡镇的农村客运网络。目前已建成乡镇汽车站6个,行政村停靠站34个,2013年3月又通过市场化运作,引入社会资金500万元,成立了合作市宝通车行,开通村村通定线客运班线57条,已覆盖全市85%的行政村,解决了长期以来农牧民群众的出行难问题。 看病能刷卡 住院看病有医保,年龄大了有养老,住房旧了能改造,如今,僧人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各项惠民政策,切实解决老弱病残僧人的生活困难和问题。 “从这个月开始,我到医院看病也能报销了。”僧人更登手持刚发下来的《新型合作医疗本》高兴地说,自己也和普通农牧民一样享受国家提供的医疗保障。高龄僧人更登是最低生活保障、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的三重受益者,如今他过着衣食无忧的日子。过去,寺院僧侣的生活主要由自己的家庭和所在的寺院来负担,而寺院的主要收入来自信徒的布施。对僧侣众多或者地处人口稀少地区的寺院来说,僧侣的供养成为一个严峻的问题。现在,生病住院所花费的治疗费用,就可以按规定由国家报销医药费了。此外,国家还把贫困僧人纳入了最低生活保障、养老保险,这极大的减轻了他们的生活和养老问题。 “以前家里人生病之后,都心疼钱,不愿去看医生进医院。去年我生孩子一共用了3000多元,因为参加了新农合,报销了一半,剩下的钱我为宝宝多添了一些生活用品。”合作市的王女士说。 我州坚持“扩大覆盖率、提高受益面、增强保障能力”的原则,截至2012年底,全州参合农牧民达51.7万人,参合率由2005年的83%提高到98.6%,新农合补偿标准不断提高,新农合筹资标准由原来的230元提高到290元。新农合“一卡通”工作全面开展,完成全州新农合看病、报销“一卡通”软件推广工作。参合农牧民保障面不断扩大,从儿童白血病、先天性心脏病等重大疾病基础上扩大到23种重大疾病纳入农牧村重大疾病新农合报销范畴,还新增加了意外伤害住院补偿。新农合彻底解决了农牧民群众看不起病,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构筑起了群众健康保障的牢固屏障,真正实现了党和政府得民心、农牧民群众得实惠、农牧区卫生事业得发展的良好局面。 鼠标一点送货到家 父母家在兰州九州干休所的杨凤琴,每年过年都要到兰州和父母团圆。前些年,过完年从兰州回合作,父母总是要给他们装满二、三箱东西,什么青辣椒、韭黄、黄瓜、火腿肠,因为在合作生活了半辈子的父母知道,这些在合作可都是些稀罕物,有钱都买不到。 说起这些年来的变化,杨凤琴感慨地说:“最明显的感受就是,现在去兰州看父母,再也不用发愁回来时带那么多东西,倒是我大包小包地往兰州带甘南的土特产品。” 生活好了,买衣服去商场,买生活用品去超市,方便简捷,偏僻的农牧村也实现了“平价超市”全覆盖。 卓尼县喀尔钦乡拉布村的苏新房佑,隔三差五就要到村上的农家店光顾一番。他说,以前村上连个小卖部都没有,买些日常生活用品,要走到15公里外的乡上。现在可不一样了,买东西方便不说,质量也有了保证,有店面上挂的“政府指定平价销售网点”的牌子,更放心了。星罗棋布的农家店,已真正成为群众的“方便桥”和“实惠网”。 近年来网络购物逐渐成为年轻人的消费新时尚。通过网络,小到书籍、衣服、饰品、生活用品,大到汽车、家用电器,只要跟日常生活相关的东西,几乎没什么不能从网上买的。 在公路段工作的小于,从衬衣到皮鞋都是从网上淘来的,说到网上购物,小于这个“网购达人”打开了话匣子:“平时上班忙,专门去商场买东西的机会很少,想买一件称心如意的衣服不容易。在网上就不一样了,样式任你选,价格由你砍,货物送上门,方便又实惠。 从凭票购买到网络购物,生活方式的转变令人目不暇接。买小东西身边有便民超市,购大件去商场,从网络我们还能体验到“足不出户,购满天下”的便捷。短短几十年,群众购物的“变奏曲”,折射出了时代的变化、生活的变迁。在这样的变迁中,看到的是百姓的生活越来越红火。 广场舞舞动美好新生活 “苍茫的天涯是我的爱,绵绵的青山脚下花正开,什么样的节奏是最呀最摇摆,什么样的歌声才是最开怀……”一首首脍炙人口的歌曲在合作市香巴拉主题文化广场唱响,聚集在一起的市民合着律动节拍,伸展着四肢、扭动起身体跳起广场舞。 罗阿姨是广场中老年健身队里的一员,她已经在健身队里跳了6年舞。罗阿姨告诉记者,自己没有舞蹈基础,刚开始来跳的时候很胆怯,怕自己动作僵硬,舞姿不好,也没怎么上心学。“退休后每天在家里除了看电视、做饭就是收拾房子,总会莫名其妙的发脾气,觉得这样下去不是办法,从2010年起和院里的几个姐妹搭伴去健身队学舞蹈,每天早、晚都去锻炼几个小时,常年下来,觉得自己已经喜欢上了舞蹈,而且在跳舞的过程中明显感觉身体变好了,也变得更自信了。”罗阿姨说,“今年我又得了宝贝外孙,生活更是丰富多彩。每天忙忙碌碌的,也就没时间发脾气了,家庭关系更融洽了。” 同在健身队的宋阿姨也是一位退休职工,“我在健身队跳舞也有三个年头了,我们不仅能学到优美的民族舞,也能学到欢快的健身操。它是一种既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的体育活动,又是老少皆宜的文化娱乐活动。”宋阿姨说,在她来健身队的这几年里,健身队应邀参加过州妇联开展的“和谐家庭、低碳生活”主题活动、合作市老龄委举办的“敬老爱老、从我做起”主题文艺演出等公益活动,这让健身队员们自豪不已——这不仅展示着中老年人的精神风貌,也能充实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如今,市民的生活越来越好,观念也在不断改变,吃好穿好已不能满足市民对更高层面精神文化的追求与需要。越来越多的市民走出家门到广场跳跳舞,到生态园喝喝茶,适当地休闲消遣一下,感受自然的气息。记者看到每天都有许多市民在广场散步、跳锅庄舞,在器械上锻炼,晚间的广场更是光彩夺目。汪女士一家人都来散步,她告诉记者:“生活在变,我们的观念也在变,以前注重吃好穿好,而现在我们更加追求精神文化生活,饭后散步,看看咱们城市的变化,在广场上锻炼锻炼,与好友谈论些养生之道或报个拉丁舞班、瑜伽班。对于精神层面的追求越来越高,生活也越来越舒畅,也越来越年轻,总觉得活不够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