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2版:二版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甘南日报>> 2013年08月15日 >>02版:二版


听老人讲过去的故事
记者 张成芳


甘南日报新闻 时间: 2013年08月15日 来源: 甘南日报
作者:


  今年是建州60周年,60年来,我州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一变化最直接地写在了每一个人的脸上,最细微、最形象地体现在每一件事上,每一件事的变化记录着60年来的辉煌成就。今天当我们再次回忆那段过去的岁月,除了苦涩、辛酸、亲切,还有不尽的感慨:是党的好政策给我们带来了今天的美好生活。
  在州庆庆典来临之际,记者采访了一位老人,听他讲述自己的经历,以感受60年来我州农村发生的巨大变化。
从看病难到享受合作医疗
  李国忠老人今年84岁,出生于临潭县石门乡李家河村,姊妹九人,五个弟弟,三个妹妹,一个弟弟十七岁那年突然得病,家人请来村里的一位赤脚医生给弟弟开了一些药,但因弟弟病情过重,最终没能挽救年轻的生命。那时候在农村孩子夭折或者死亡是很平常的事情,因为家里特别穷,没有钱,而且医疗条件差,没有先进的医疗设备。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开始重视医疗事业,尤其是最近几年国家开始实施新农合政策,农民看病有了“定心丸”。李国忠老人说:“我们村里一位大爷住院看病的钱,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给报销了一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真是农民的‘保护伞’。”
从解决温饱到吃好穿暖
  李国忠老人兄弟姐妹八人,而他又生了七个孩子,四男三女,当时是一个特别大的家庭,一家人吃没吃的,穿没穿的,生活极其贫穷,后来家里人口越添越多,吃饭、住宿都成了很大的问题,经大人商议就分成了几个家庭,说是分家其实就是把人分开了,没有一点家产可分。为了让孩子们都能够生存下来,李国忠老人还学了一门手艺裁缝活,他白天到农业社做活挣“工分”,晚上点煤油灯做裁缝,有时候活多了,不知不觉做着做着鸡就开始打鸣了,这才知道天快要亮了,于是就赶快眯上一会,又要起来开始一天的劳作。后来,生产队里规定让有手巧艺的人不要劳动,一年上缴1000元钱,这1000元在那个年代简直是天文数字,因为那时候做一套衣服手工费才几角钱,解放后,涨成了2.5元,一件衬衣1元,裤子0.8元。除去上缴的那些钱,家里所剩无几了,全家人的温饱还是解决不了,顿顿吃的是一种叫毛角根的野菜,味道苦涩,难以下咽,只有过年过节才能吃点玉米面糊糊,但玉米面糊糊清得都能照见自己的影子,家里人都面黄肌瘦的。
  70年代末,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神州大地,很多政策方针都在这一时代得以确立。计划生育政策也在这时候开始实施,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改变了很多人的传统观念,也影响了很多农村人的生活。李国忠老人说,现在每个家庭最多两个孩子,家家户户日子过得都很好,不说别的就说吃饭问题,那家不是大鱼大肉的,天天像过节一样,生活一点不比城里人差,做不一样的菜用不一样的调料,什么“炖鸡王”、“十八鲜”以前听都没听过的调料,现在每家每户做饭时都在用,村里有人要是拉上一车新鲜蔬菜,不管价格低的还是价格高的,一会儿就全都卖光了。
自来水流进百姓家
  走过了80多年人生道路的李国忠,提起吃水问题,深有感触,记忆犹新:“人畜饮水主要靠自然流淌的泉水,在我们那里的山区,好多地方吃水特别困难,在几公里路之外的地方才有水,要靠畜驮人背。记得有一次,一个山上的村子,人在山顶上住,吃水要到山下的沟里去取,有一户人家早晨到沟底去驮水,因为山路难走,驮水的毛驴脚下一打滑,就连畜带桶滚到了山沟底下,水桶摔碎了,毛驴也搭上了性命。这几十年来,变化确实太大了,一些条件具备的乡村,都通上了自来水,既干净,又方便,祖祖辈辈发愁的吃水问题解决了"。
增收渠道多农民得实惠
  李国忠老人说:“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村里没有小卖铺,买东西要到乡政府所在地的商店去买,商店里的东西品种不全,只有一些生活必需品,盐、火柴、洗衣粉等,买这些东西还要拿着供销社发的购物证,购物证一户一个。村里有几个爱喝酒的人,经常去买酒,有时买酒的人多了,直到轮到他们时酒早已买完,只好扫兴而归。那时候的酒都是散酒,1元1斤,茶叶也是一大块的那种砖茶,抽的烟多数是水烟、旱烟,最高档的纸烟是‘金城’和‘友谊’烟,一盒二角左右,饭馆里的面一碗二角钱。”
  当时务工也特别难,乡政府方圆周围只有一个林场,很多人都想到那儿当工人挣钱,可是林场招收人员名额有限,人员招够就不招了,而且工资很低,每天的工资只有两元一角五。农闲时间人们都没事可干,一部分人聚集在村头扯闲话,有的人在家喝酒、打牌,女人们只有在村子附近的山坡上挖一些中药材,既破坏了植被,又卖不了多少钱,一天挖药材的钱买不了一双袜子,生活真的是“一年等的一年富,年年穿的没裆裤”。李国忠老人说:“现在不一样了,社会好了,只要有钱想买什么就买什么,超市都开到了家门口,吸烟、喝酒都讲究的是牌子,打工挣钱的渠道也多了,不要说大老板,就我们村里的那些“三包”、“四包”的小包工头一年都要挣好几十万呢,即使不能出远门的妇女、老人在家门口也能挣到钱,硬化村道、修建小广场,一天都能挣上百元。"老人掐着手指头算着,村里现在70多户300多口人,小轿车有几辆,有几个大学生,有几个工作的,谁家的存款最多,多的人家有上百万,少的也有七、八万,没有存款的人家基本上没有。
从煤油灯亮到万家灯火
  李国忠老人回忆,上世纪70年代初,大多数地方没有电,点的都是油灯,五六十年代是清油灯,后来是煤油灯,条件好的人家弄上一个灯罩子把光聚起来,感觉亮多了。有时候,连点灯的油也很缺,为了省油,吃过晚饭,就早早睡了。那时有人说“点灯不用油、犁地不用牛,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当时听起来好象是神话,不可思议。有些人不相信说,没有油,灯怎么能亮。六七十年代,许多地方用石磨磨面,往往一次要花费几天的时间,推磨成了年头节下人们的一项主要工作,推磨出来的面还要用细细的筛子筛,这细活要女人做,男人都不会,女人们直到把面筛完时,两只胳膊都肿了。还有打碾粮食也是靠人工和牲畜的,勤劳质朴的农民从早上四、五点起床,把割好凉干的农作物摊在大场里,要么用人工来打,要么用牛碾,人口多、庄稼多的人户,直到粮食收仓,最少也要忙活半个多月,牛累人更累。如今,偏僻的山村也拉上了电,有了光明,每个村都有了电磨,脱谷机几乎家家都有,磨面、碾场方便多了。
从缴“公粮”到领补贴
  李国忠老人说,那时候生活困难,气候凉,农作物产量不高,一年辛辛苦苦种的粮食没有多少收成,还要上缴“公粮”,按照土地面积和人口的多少,先把打碾好的粮食弄干净、晒干,然后驮在牛或马背上,翻山越岭到城里面去上缴“公粮”,收粮的时间就那么几天,要是人一多,还得排队等候,今天缴不了明天继续缴,缴一次“公粮”要花费好几天的时间;到了上世纪70年代末,在乡政府所在地修建了粮站,粮站的修成给农民缴公粮提供了更多方便;到了上世纪80年代,缴“公粮”变成了交现金,这样农民就更轻松了,再也不用人背畜驮跑远路,只要有时间去缴,一会就完成了任务。进入新世纪,党中央、国务院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2004年起又连年下发了中央“一号文件”,彻底取消了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对种粮农民进行“四补贴”,对主要粮食品种实行保护价收购政策,更是给农民群众吃了“定心丸”,广大农民群众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农村经济进入了快速发展的历史时期。
教育受关注孩子享优待
  李国忠老人说,旧社会孩子们上学都是劳动,哪个孩子活干得多干得好,老师给的分数就高,说明学习好。李国忠老人因为是家里的老大,他没上多少学,19岁就担起了家里的重任,帮助父母一起养活弟弟妹妹。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开始重视教育事业,孩子们不再劳动了,都可以到学校去上学。
  李国忠老人说,我的孩子和孙子们都有幸接受教育,现在上班的上班,没上班的也至少是高中毕业的,生活得很富裕,大儿子家里有铲车、翻斗车,县城还有小洋楼;二儿子、四儿子都是小学老师,小女儿也在上班,孙子们都学有所成,一个孙女研究生毕业后,留在省城兰医二院当医生。老人笑着说:“虽然现在有条件了,有病可以直接到孙子上班的医院去看,可是我身体很好,一点小毛病都没有,耳朵也很亮,经常和孙子们通电话呢,腿脚也利索,甚至不需要她们医院的一盒药,只要孩子们都上班顺心,我也健健康康的,就心满意足了。”
领上“工资”享晚年
  “过去家里穷,我总是为一家人的吃穿发愁,上有老下有小的,现在不一样了,国家实行了养老保险政策,孩子们养老的负担减轻了许多,60岁以上的农村老人都有‘工资’了。我是2011年开始领‘工资’的,每月60元。还听说80岁以上的老人,国家每月还要发补贴。我一辈子没上过班,活老了还拿上国家的工资了,而且还会越拿越高!”李国忠老人感慨地说。
  李国忠老人说,现在发展太快了,不但吃水、看病、上学、用电有了保障,其它方面的条件也有了极大改善,出行不用发愁,牲畜基本都“退休”了,路好走了,农用工具先进了,从以前人拉畜驮到三轮车、摩托车、小汽车、大客车的运输,快捷方便,交通条件太好了,走再远的路也不用愁了;电话、手机普及了,干啥事都太方便了;吃穿要求高了,穿着讲究档次时髦,吃的讲究营养,补丁衣服早就不见了,吃不饱、吃不好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现在的人们生活得真是太幸福了。
  李国忠老人说,“现在国家政策好,群众生活水平提高了,虽然也有少数困难户,但都有低保,生活有保障。现在我每天早上五点起床散步,锻炼身体,最大的愿望就是身体健康,能多活几年,多享享福。”
  采访老人的两个多小时时间里,老人口齿伶俐,记忆清晰。采访结束时,老人起身为我送行。生活五彩缤纷,60年来的变化远不止这几个镜头,相信每位老人都能列出一大串,我真心的祝愿这位老人健康长寿,过得更幸福,在以后的日子里能享受到国家更多的优惠政策。
 
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研发室制作
copyright@2008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