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中正
在深化双联行动中,舟曲县从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入手,积极开展送政策、送理念、送科技、送信息、送法律、送文化、送卫生、送项目、送温暖、送新风等活动,呈现出“五个转变”的显著特点。 群众思想从保守向开放转变,使增收方法更多样。 受交通条件不便、民族特色浓厚、群众教育程度低、思想守旧等因素的影响,舟曲县积极探索“走出去”、“请进来”的培训方式,按照把领导培训成发展领路人、把村干部培训成致富带头人、把群众培训成技术明白人的原则,通过远程教育、集中授课、现场教学、实习操作、交流观摩、委托培训、以会代训、典型带动、印发资料等方式,组织技术技能培训和法律法规教育,使群众的思想观念得到了很大的转变,从过去的“要我脱贫”变为现在的“我要致富”、从过去的“等补助、等救济”到现在的“用政策、找机会”,群众发展的愿望更加强烈了,发展的信心更加充足了。同时,力争让每个有发展愿望的群众至少掌握一门致富技术,进一步拓宽群众的就业渠道,增收的方法措施更加多样,达到早脱贫、快致富的目的。 干部作风从务虚向实干转变,使干群关系更亲密。 针对部分机关干部的群众意识不强,工作作风不实,工作效率不高的问题,舟曲县紧盯锻炼干部能力,密切干群关系这一目标,广泛开展以讲政策、讲思路、讲法律和送科技、送信息、送温暖为主要内容的“三讲三送”活动,要求干部每年与联系户谈心交流不少于2次,认真落实“三个一”,即找到一条致富路、提供一项好技术、一年解决一件“难心”事。使广大机关干部走进农村,结穷亲、交穷友,工作作风得到了极大的转变,主动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进一步密切了干群关系,受到了广大群众的一致好评。当走在村头巷尾时,常听到群众议论:“双联行动帮我们解决了很多实事啊,这真是一项为民工程”;“现在的干部多好啊,办事都不用去找,一个电话,人家就来主动服务了”…… 基层组织从涣散向“五好”转变,使带头模范更有力。 针对基层组织发展目标不明确、发展思路不清晰、理解政策不透彻,号召力、凝聚力、战斗力不强,模范带头作用发挥不够,支部软弱涣散的问题。舟曲县结合双联行动广泛开展基层组织能力提升活动,按照巩固先进、推动一般、整顿后进的思路,围绕“强组织、增活力、惠民生、保稳定、促发展、提指数”的原则,坚持“乡镇规范、乡村提升、学校联创、村组联建、万人共训、后进整推和党委争先进、支部争优秀、学习争标兵”的工作要求,注重基层组织战斗力的提升,要求联系单位党组织与村级党组织紧密结合,带领村级党组织成员外出学习、培训,引进先进的发展思路、观念,扶持农村党支部主要成员优先发展,在村内树立威望。把大多数村级组织建设成为支部班子好、党员队伍好、活动开展好、制度建设好、作用发挥好的党组织,把支部主要成员树立成为村民信得过、致富能带头的模范党员。 基础设施从落后向完善转变,使发展道路更畅通。 针对农村的基础设施落后,道路不畅通,发展受阻的现状,舟曲县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主要抓手,多方争取,统筹各级联系单位的资金项目,有计划,有步骤的实行基础设施改善,规划总投资达1.31亿元的帮扶项目206项,已完成规划投资的42.1%,着力解决群众的行路难、上学难、就医难、饮水难、用电难、灌溉难等实际问题,使贫困村基础设施明显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提高、村容村貌明显改观,使贫困户有致富能力、有致富环境、有生活保障。 富民产业从单一向多元转变,使致富门路更宽广。 针对产业单一,增收渠道窄的现状,舟曲县积极探索联系帮扶新方式,不让双联行动仅仅局限与送钱送物,有效做到了“五个结合”(将输血式扶贫和造血式扶贫相结合、将资金扶贫和智力扶贫相结合、将分户扶贫和整村扶贫相结合、将对接扶贫与项目扶贫相结合、将联系单位扶贫和国家政策扶贫相结合),充分利用政策,统筹协调梳理,确保各项政策不重不漏,让现有政策发挥最大效益,以让每村有一个支柱产业,每户有一条致富门路,每人有一项致富技能为原则,积极开展培育产业增收年活动,使舟曲县的经济社会逐步向特色化、区域化、模块化发展,以生猪、土鸡、蜜蜂、藏羊、犏牛为主的特色养殖业;以油橄榄、纹党、柴胡、核桃、花椒、油菜为主的特色种植业;以新疆、江苏、北京等地为主的劳务输出业;以农家乐、林家乐、藏家乐为主的服务业如雨后春笋,行业百花齐放,产业百家齐鸣的新格局已经形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