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州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全州广大农牧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庄户人家生活富了,看病不用愁了,上学不花钱了,房屋变得更大更宽敞了,农牧民的腰包更鼓了…… 看病不用钱 政策暖人心 “如今,农牧村孕妇孕前孕后全面检查已普及,医院设备也很齐全,还是党的政策好。”已退休的王医生回忆起妇幼卫生事业的发展深有感触。 经过几十年卓有成效的建设,全州已有妇幼保健机构9所,县级以上妇幼卫生技术人员267人,村级医疗点361个,乡村医生和接生员达755人,三级妇幼保健网络基本健全。反映国民健康指标的婴幼儿死亡率,由解放初期的200‰下降至目前的17.19‰;孕产妇死亡率由15‰下降至目前的0.38‰,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72.88%,新法接生率达91.12%。 “脱贫三五年,一病回从前;得了阑尾炎,白种一年田;救护车一响,一头猪白养。”“小病拖,大病扛,重病等着见阎王。”这些民谣曾是我州广大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真实写照。如今,这种情景正悄然转变,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的全面推行,切实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让他们享受到了国家惠民政策带来的好处。 合作市是我州2005年先行试点新农合县市,佐盖曼玛乡的索南大爷当初怎么也不接受,儿子仁青只好偷偷为全家人上了医保。2009年年底,索南大爷摔伤了腿,住院花了2000多元;2010年年初索南大爷的妻子又因胆结石住院,花了7000多元,两次住院共花去医药费9000多元。就在索南大爷一筹莫展的时候,儿子拿来的新农合报销的7000多元医药费,让他喜笑颜开。此后,索南大爷逢人便说,国家不会骗人,新农合政策就是好。 截至去年年底,全州参合农牧民达51.7万人,参合率由2005年的83%提高到98.6%,新农合补偿标准不断提高,新农合筹资标准由原来的230元提高到290元,在实际筹资过程中,我州新农合人均筹资标准达到292元。2012年参合农牧民受益916167人次,参合农牧民群众补偿医疗总费用1.44亿元,新农合统筹基金使用率96%,中藏医药院内制剂实行100%报销,即时结报率达100%,医改工作的推进,为城乡居民撑开了一把医疗健康保障“大伞”。 寄宿成主体 学生免食宿 初秋时节,在美丽宽阔宁静的尕海湖畔,身着藏袍的牧民群众闲适漫步,阵阵牧歌不时传来。碌曲县尕海乡尕海中心小学就坐落于此,宽敞明亮的教室,整齐洁净的校园,清洁卫生的餐厅,现代化的多媒体电教室,成为牧区靓丽的风景。 牧区的孩子们从此告别了低矮昏暗的土屋教室,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教学楼。干净整洁的食堂和宿舍让孩子们吃得饱、睡得香,校园里不时传来琅琅的读书声,孩子们快乐地在这里成长。这一切变化让草原深处的孩子们享受着和城市孩子一样的教育。 从过去的“马背”小学,到如今窗明几净的寄宿制学校,尕海小学的教导主任其将加亲身见证了这所学校的巨大变迁。1997年,其将加毕业来到尕海中心学校工作,他说:“刚来时只有三排房子,学生宿舍是大通铺,教师宿舍两人一间,平时漏风漏雨,很冷。用水要到半里外的水库去提,冬天取暖烧的是牛粪。” “自从我们定居以来,再也不用跑几十里的山路到外村的小学上学了,也不会再受冻了”,尕海乡尕秀村的四年级学生仁青东智道出了同学们的心声。 尕海中心小学校长才项说:“以前学校设备配备非常简陋,尤其是现代教育设备几乎为零,通过“两基”攻坚,目前,学校配备配全了音乐、体育、美术等教学器材,还有标准化的实验仪器、现代教育教学设备和全省最先进的电子白板设备。 记者在新校区看到,学生的住宿条件得到了改善,还为他们统一配备了生活用具。六年级学生勒毛草上三年级时来到尕海中心学校上学,五年级学校搬迁。她说,以前取暖烧牛粪,现在冬天有暖气;以前去湖里打水,现在用自来水,可以随时打,能在新学校学习很高兴。在学校门口,记者碰到了给学生送健康档案照片的家长贡保南杰,说起新学校他笑容满面:“新学校学习环境好,干净、漂亮,而且还不要学费和食宿费。” 记者走访了全州多所学校,感受到了民族教育的新变化。全州寄宿制学校175所,寄宿学生98842名,其中义务教育阶段寄宿生83658名,占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总数的70.3%。义务教育阶段寄宿生生活补助生均达到1650元/生·年,高于省定1400元的标准,居全省最高。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公用经费6760万元,取暖费3248万元。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补助资金5125万元,惠及84019名学生。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879万元,累计资助高中生5860人,资助面达30%以上。 (下转二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