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马云
幸福是什么?是农牧民收入、社会保障的进一步落实,是群众居住条件、生活环境、医疗教育状况的进一步改善,是农牧民群众精神面貌、精神状态的大幅度提升;是挂在脸上的笑容,是写在内心的喜悦,更是党和政府始终不变的牵挂和为之奋斗的目标。 建州60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30多年给甘南草原各族群众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全州各族干部群众乘改革开放的春风,艰苦奋斗,锐意进取,农牧村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农牧民收入持续增长,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合作市那吾乡年逾七旬的农牧民才让一提起改革开放的变化,就有说不完的开心事。他说,1953年自治州刚成立时,州府合作曾是一片荒滩和沼泽地。到80年代初,合作市沿街只有几十幢简易楼房。60年后的今天这里幢幢商业楼馆和居民楼随处可见,成为青藏高原上一座新兴的草原城市。才让说,改革开放前,不光是城市建设,农牧民家庭的收入也普遍较低,再加上那个年代的一些食品得凭票供应,所以一般家庭很少吃肉,市场上卖肉的摊子也很少见,而且当时人们买肉也不象现在这样“爽快”,那时一些人家买肉不是论斤而是论两,并专挑五花肉买,因为肥的好割下来熬油。 芹菜、黄瓜、豆角、西红柿……才旦卓玛的自行车后座上满载着各种新鲜蔬菜。这是她下班后在合作银亿市场精心挑选出来的。近年来,市场上丰富而物美价廉的蔬菜供应,改变了她的菜谱,也丰富了她的餐桌。 才旦卓玛说:“以前只要能填饱肚子就可以了,如果能吃到品质好的酥油、牛肉,家里过年有人参果,有青椒炒肉,就已经非常满足了。”随着时代的发展,甘南人再也不用担心食物缺乏,相反,生活质量的提高让甘南人在食物的选择上越来越“挑”,越来越讲究了。 “三十年的变化,就像做梦一样……”才旦卓玛高兴地说。 “高脂肪、高热量的东西我尽量少吃,为了保持身材,我会尽量选择绿色蔬菜,并且自己做饭也会比较清淡。”牧民德吉说,“在家我也会经常告诉父母,为了健康要少吃高热量的东西,少吃肉、多吃蔬菜才健康。最近我爱上了煲汤和喝粥,它们都是属于营养价值高、热量少的食物,并且我身边也有越来越多的朋友爱上喝汤了,大家都有了健康生活、健康饮食的生活理念。” 我州各级党委和政府不断加大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提高农牧民的幸福指数,大力推广日光温室、养殖暖棚等农牧业适用新技术,使农牧民的饮食结构逐渐丰富,生活质量不断提高。2012年,全州有效灌溉面积达20.93万亩。粮食总产量达86446吨,比1953年的24153吨增长2.58倍,比1978年的75322吨增长14.77%。粮食亩产由1953年的49公斤和1978年的86公斤提高到2012年的160公斤。全州各类牲畜存栏数达到383.81万头(只),分别比1953年和1978年净增加233.4万头(只)和138.42万头(只)。肉类总产量达到63031吨,分别比1953年和1978年增长65.35倍和7.08倍。牛奶产量达86254吨,分别比1953年和1978年增长193.70倍和6.40倍。2012年农业增加值达到21.76亿元,比1953年增长49.55倍,比1978年增长29.01倍,年均增长6.76%。 餐桌日益丰富,想吃什么就有什么。这种不但吃饱还要吃好的幸福生活,就是建州60年成果的一个缩影。从农牧民菜篮子的变迁说明了一个最简单的道理:只有国家发展、富强了,稳定了,各族人民才能过上幸福的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