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六十载之路,用奋斗铸就辉煌;关注六十年之变,用回忆书写历史。建州60年以来,甘南民族教育事业从低起点、低水平起步,在克服困难中奋发有为,在机遇挑战中乘势而上,在改革创新中加快发展,走出了一条适合州情的发展之路,取得了历史性成就,成功实现了由“人民教育人民办”到“人民教育政府办”的教育体制大跨越;由“上学难”到“有学上”、“上好学”的教育条件大跨越;由数量型到质量型的教育效益大跨越。 甘南民族教育发展历史回顾 从60年前的百废待兴,到如今翻天覆地的变化,甘南民族教育事业发展走过了一段颇不寻常的路程,呈现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发展态势。 甘南藏族自治州成立以前的民族教育极其落后,各类学校大多集中在城镇和交通沿线,在广大牧区及山村,学校寥寥无几。碌曲、玛曲、迭部三县当时几乎没有一所学校,牧区藏族群众还在用原始的刻木、结绳等办法记事。在仅有的学校中读书的学生大多都是地方绅士和土司官员子弟,广大农牧民子弟入学读书的机会很少。 甘南藏族自治州成立后,在党和国家一系列恢复和发展教育事业措施的实施下,1956年,甘南州碌曲、玛曲两县各成立初小1所,填补了两县在历史上没有现代学校教育的空白;其他县增设初小、完小29所。1958年,学校数量猛增,全州共有小学402所,在校学生38651人,其中藏族学生13444人。在纯牧区洮江县(今碌曲和玛曲县)3个月办起帐篷小学26所,学生达到4333人,入学率达到94.2%,教师数量也急剧增加。1961年开始,对中小学教师进行了调整和精减,到1965年,全州有小学教职工893人,普通中学教职工147人。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甘南民族教育事业重新获得了生机和活力,逐步恢复和建立适合甘南地区特点的民族教育体系。经过多年探索,总结出了符合甘南实际的五条办学路子:一是探索牧读小学与寄宿制小学相结合的办学形式。二是采取牧区职业技术教育与基础教育早期衔接的措施,加快寄宿制小学教育改革的步伐。三是逐步把学校办成当地文化、教育、科技推广中心。四是搞好藏汉“双语”教学,逐步形成民族教育体系。五是调动民族宗教界人士协办教育的积极性,依靠广大群众和社会各界办学,努力做到教育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广大藏族群众脱贫致富服务。这五条办学路子使甘南民族教育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加快了甘南民族教育的发展步伐。 甘南民族教育事业成就辉煌 60年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在党的民族政策和公共财政的倾斜扶持下,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广大教育工作者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发扬“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的甘南精神,在探索中实践,在实践中前进,在前进中创新,在创新中完善,甘南民族教育事业进入了改革和建设力度最大、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最快、教育面貌变化最大和农牧村群众享受教育实惠最多、接受教育最好的时期。 成就之一: “两基”目标全面实现 通过全州上下的多年不懈努力,1997年合作市、夏河县在甘南地区率先“普初”,1998年迭部县、1999年临潭县、舟曲县、卓尼县、2002年碌曲县实现“普初”目标,到2003年甘南州基础教育最薄弱的玛曲县普及初等义务教育。“普初”目标实现后,全州教育事业进入了一个由“普初”向“普九”战略转移的新的发展期。为了加快西部地区“两基”攻坚步伐,国家启动实施了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2004年,州委、州政府出台了《关于实施“两基”攻坚,进一步推动农牧村教育发展的决定》和《甘南州“两基”攻坚实施计划(2004—2007年)》,“两基”工作全面启动。2005年合作市和临潭县实现了“两基”目标,至2010年,迭部、舟曲、夏河、卓尼、碌曲、玛曲县相继实现“两基”目标。2011年,“两基”工作高标准通过国家验收,“两基”人口覆盖率达到了100%。全州小学在校生由2003年的77544名增加至82830名,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比2003年的68.12%提高了31.88个百分点;初中在校学生数由2003年的15288名增至36211名,初中阶段入学率达到99.87%,比2003年的26.03%提高了73.84个百分点;青壮年文盲率从2003年的13.5%下降到1.18%。2012年,全州义务教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向县域内均衡发展方向迈进,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77.69%。 成就之二: 普通高中教育成绩斐然 “两基”攻坚计划的实施,有力地推动了高中教育的快速健康发展,高中学校规模扩大,办学条件明显改善。2012年秋季学期起,全州实行了高中免费教育,极大地减轻了农牧民群众的负担,提高了入学率,促进了高中教育的快速发展。截止2012年,高中阶段在校生19477人,比2003年净增15790人;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75.68%,比2003年提高了48.85个百分点;报考普通高校考生5499名,比2003年增加了4150人,高考录取率达到86.77%,比2003年提高了近3个百分点。 成就之三: 学前教育快速发展 2003年,全州有幼儿园12所,在园幼儿3798名。2011年以来,通过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推进“探索政府主导的民族地区办园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全州共投入1.4亿元,新建、改扩建乡村幼儿园(班)102所。2012年底,全州在办和在建幼儿园达到118所(其中在办幼儿园83所),是2003年的9.8倍,在园幼儿达到8575人,学前一年毛入园率达到61.26 %。2013年起,全州启动实施了农牧村学前教育阶段幼儿营养改善计划,每生每学年补助600元。2013年,在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和省委王三运书记的关怀下,编制了《甘南藏族自治州学前教育幼儿园建设规划(2013—2015年)》,规划投资78386万元,新建幼儿园519所,其中:新建“双语”类幼儿园229所,普通类幼儿园290所。新增教职工编制4008个,每年投入教职工工资、公用经费和营养餐费等保障经费19876万元。 成就之四: 寄宿制教育实现跨越发展 根据自然环境恶劣,信息闭塞,交通不便,农牧民居住分散的实际,全州大力发展寄宿制教育。在实施“农村中小学寄校建设工程”的基础上,州、县市配套实施了“百所大灶工程”、学校温暖工程、“四项工程”(即“四新一亮”、“校园四化”、“一人一床”和“八配套”),特别是投入7.3亿元实施了“四项工程”,极大地改善了办学条件,实现了学生由“进得来,留得住”到“吃得好,留得稳,学得好”的转变。寄宿制学校由2003年的85所增加到目前的175所,占学校总数的37.08%,寄宿学生由10185名增加到98842名,占全州中小学生总数的71.36%。寄宿制教育的跨越发展,提高了适龄儿童入学率、巩固率和义务教育普及水平。 成就之五: “双语”教育效益明显 通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着力提升教师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改善办学条件、编译“双语”教辅资料、提高教学质量、加强学校精细化管理等措施办法,积极稳妥推进“双语”教育,使“双语”教育在满足农牧民群众的不同需求、调动农牧民群众送子女入学的热情和积极性、提高适龄儿童入学率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为全州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一批民族干部和适用人才。2012年全州中小学在校学生中藏族学生77204人,比2003年增加了53551人;实行“双语”教学的中小学143所,比2003年减少68所,在校生达到51363人,比2003年增加了24585人。 成就之六: 教师队伍建设成效显著 6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科教兴州”、“人才强州”等战略的实施,全州教育事业蓬勃发展,教师队伍建设成效显著。建州初期,全州共有教师270名,其中小学教师239名,中学教师31名;到2012年底,全州教职工数达11292名,其中小学6302名、中学3940名、职中149名、中专396名、幼儿园480名、特殊教育25名。有专任教师10507名(专任藏语教师2449名),小学、初中、高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达99.6%、99.08%、82.71%;高级职称教师615名,占专任教师的6.8%,中级职称教师4493名,占49.9%;城镇学校教职工5422名,占全州教职工的50.55%,农牧村学校教职工5303名,占全州教职工总数的49.44%。2003年以来,州政府先后出台了《甘南州关于进一步加强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甘南州中小学教师培训三年计划》和《甘南州中小学教师培训六年规划》等。通过实施“甘南州师资素质提升工程”、“国培计划”、“三名工程”等,集中组织开展了各类专业培训,至今培训教师2万多人次,全州所有教师都接受了一轮培训。 成就之七: 办学条件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随着国家对民族教育事业投入不断加大,全州先后实施了二期寄校建设工程、灾后重建项目、校安工程、学前教育幼儿园建设工程和薄弱学校改造计划等教育项目,2003年以来总投资达到12亿元,新建改造校舍面积达75万㎡,生均校舍建筑面积达到7.99㎡,消除危房面积47万㎡,其中消除D级危房31.5万㎡。全州各级各类学校及幼儿园校舍面积达128.8万㎡,比2003年的53.7万㎡增加了75.1万㎡。实施并完成了新一轮学校布局调整工作,全州学校数由调整前的731所减少到472所,学校环境与配套建设力度之大、水平之高创历史之最,在农牧村最好的建筑是学校,最美的环境在校园。 成就之八: 教育改革取得新进展 立足全州学校布点多、规模小、投入分散、师资不足、设备缺乏和办学效益差、教育质量低的现状,2009年4月开始以《甘南州学校布局结构调整规划(2009-2011)》为指针,以推动高中向城区集中,初中向城区和重点集镇集中,完全小学向乡镇和中心村所在地集中,努力实现教育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为目标,始终坚持集中办学、先建后撤、资源优化和寄校建设、统一规划和分步实施以及结构、规模、质量、效益相统一等原则,启动实施了建州以来力度最大、成效最显著的学校布局结构调整工作。通过布局调整,将原来的731所学校撤并为472所,初步优化了学校布局结构,整合了资金、师资、设备,使学校的年级分段、地域分布、规模、效益更趋合理高效,有力地促进了教育的自我发展和品质提升。同时,为了加快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步伐,自2011年起,州委、州政府决定整合州属四所中专,按高职学院标准筹建甘南州中等职业学校,推动职业教育向高层次、规模化发展。 成就之九: 教育公平迈出重大步伐 从2005年起,国家实施了“两免一补”政策,2006年全面实施农牧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改革,所有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享受免费教科书和公用经费,年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小学为750元(含取暖费250元),初中为950元(含取暖费250元)。从2007年开始,省上对我州寄宿生生活费补助实行特惠政策,年生均补助标准从2007年的1000元提高到2013年的1650元,居全省最高。2011年秋季学期全面启动实施了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全州87787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吃上了营养餐。建立了涵盖义务教育、高中教育和中职教育在内的贫困生资助机制,2007年起,中职生享受每人每学年1500元的国家助学金,涉农专业学生同时享受每人每学年2000元的补助;2010年普通高中资助政策实施以来,中央和省上共下达2197万元,累计资助14680名家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面实施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工作,截至目前,累计发放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8083.23万元,支持贫困家庭学生17132人次。农牧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改革的实施和贫困生资助机制的建立,从根本上减轻了群众负担,有效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全州基本实现了不让一个学生因贫困失学的目标。 成就之十: 学校党建工作切实加强 2010年,甘南州委出台了《关于加强和改进学校党建工作的意见》,在全州各级各类学校实行党组织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发挥了学校党组织在把握办学方向,抓班子、带队伍、育人才等方面的领导核心作用。州委州政府为县市配备了副县级专职督学,对所在县市教育系统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国家法律法规及办学情况进行监督检查,重点督查党组织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运行情况。着力扩大基层学校党组织覆盖面,全州乡镇中心以上学校党组织组建率达100%;中心以下学校党组织组建率达81.4%。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各县市为199所学校配备专职书记、副书记,占学校总数的69.1%,乡镇学区(中心学校)以上学校支部书记配备率达到100%;组织开展州直学校中层干部竞争上岗工作,新提任学校中层干部87名,为学校的精细化管理和科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扎实开展“三培三带”活动,切实加强发展党员工作,党员队伍不断壮大,全州教育系统教职工党员人数从2010年底的3910人增长到2012年底的5462人,教职工党员占教师总数的比例提高到45.3%。在州委关怀下,2010年5月成立甘南州教育党校,集中轮训教育系统党员干部和教师达1300余人次。切实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继开展了“三个离不开”、“爱祖国、反分裂、讲团结、保稳定”、学习教育整顿整改、“珍爱生命,立志成才、报答父母、报效祖国”、“以爱育爱”师德教风建设、“我的中国梦”等各类主题教育活动。认真贯彻执行省委、州委的决策部署,按照教育教学工作和安全稳定工作“两手抓、两不误、两促进”的总体要求,以创建平安校园为抓手,进一步健全教育系统全体干部职工积极参与、整体联动的维稳安全工作机制,实现了维稳安全工作到位、教学秩序良好、校园和谐稳定。2013年初,州委组织部出台了《甘南州中小学校党建工作规范》,明确了组织设置、职能职责、议事决策、工作制度、阵地建设、组织活动、党务公开、发展党员、党员管理、配套组织等十个方面的规范,推动了学校党组织规范化建设,提高了全州学校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 回首往昔,硕果累累;展望未来,任重道远。我们将以建州60周年为契机,立足新起点、追求新目标,在党的十八大精神引领下,坚持育人为本,遵循教育规律,以服务发展为导向,以素质教育为主题,以教师队伍建设为关键,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不断开创甘南民族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