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风雨兼程,60年沧桑巨变。 这60年,是我州经济快速增长的60年,发展成就有目共睹,发展变化天翻地覆。州委、州政府举全州之力,倾心、倾情、倾力改善民生,只为百姓心舒、心暖、心畅。 这60年,是我州农牧民得实惠最多的60年,数十万农牧民圆了他们的梦想:食有所需,住有所居,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这是一组令人惊羡的数字: 1953年全州国内生产总值仅有4498万元,到1978年增加到1.09亿元,2012年达到96.74亿元。总量比1953年增长214.07倍,年均增长9.36%;比1978年增长87.7倍,年均增长7.76%。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由1953年的144元上升到1978年的226元后,迅速提高到2012年的14004元,比1953年净增13860元,比1978年净增13778元。 我州农牧村贫困人口面宽、基数大,一直是各级领导深感揪心的难题。建州60年来,我州从改善民生入手,着力改变农牧民居住环境、生活水平、思想观念,农牧民生活发生了新变化。如今,倘若你正畅游在素有“中国小西藏·甘肃后花园”之称的甘南草原上,或许吸引你眼球的除了千里草原壮阔的美景之外,还有路旁一幢幢美观的现代农牧民新居,听到从藏家院里不时传来的欢歌笑语,那浓浓的幸福感定会深深感染每一个人。 房子亮起来 从游牧到定居,从草原到城镇,从潮湿阴暗、简陋寒冷的帐篷、地窝子到崭新明亮、宽敞温馨的砖房,2008年,我州游牧民定居工程的实施,使藏族牧民从逐水草而居变为定居。 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与支持下,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各级政府和农牧民群众的共同努力下,经过3年的不懈努力,我州共解决了玛曲、碌曲、夏河、临潭、卓尼县和合作市73708人14524户游牧民的定居问题,配套建设水、电、路、有线电视等基础设施,共投资13.1亿元,从根本上改变了农牧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有效解决了牧区长期存在的上学难、看病难、行路难等问题。 夏日,在千里草原寻访一个个集民族特点、文化特色、现代气息于一体的游牧民定居点,像是在欣赏一幅幅色彩绚丽动人的美丽画卷。在合作市卡加曼乡七高村,记者看到红瓦红墙的房屋与草原景色浑然一体,交相辉映。这些独特、大气的漂亮房屋与我们记忆中的黑色帐篷和搭建在半山腰的低矮简陋的草坯房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走进牧民周文成家,一套砖混结构的新房,炕上铺着藏式图案的毛毡和几床新被,全套藏式家具、电视机、洗衣机、冰箱摆放得错落有致。回想以前的日子,周文成脸上显出一丝无奈。他说:“以前住的那哪是房子呀,四间狭小的土坯房如果遇到一连几个下雨天就特别危险,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一家人的心都不宽展。家里残疾的母亲和大哥要人照顾,出去打工也不放心。家里除了日常开支,没有多余的收入来修补房屋。”在儿子周喜财的记忆里,以前母亲每天都要去一公里外的地方背水,一天要背三四次才能满足一家人的用水需求。看着母亲的腰一天天累弯下去,他最大的愿望就是自来水能通到家门口。2009年,这个愿望终于实现了。他们搬到了定居点,住上了宽敞明亮的砖瓦房,享受到了现代化的生活。 数百年来,藏族牧民在草原上过着四处漂泊的游牧生活,因而被称之为马背民族:几匹马驮着一家老小,还有帐篷、锅碗瓢盆等全部家当,遇到水草肥美的地方就多停留几天。但这种看似田园牧歌式的自由生活,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浪漫舒适。碌曲县花格村牧民贡保加说,以前的游牧生活特别辛苦,全家人一年四季随着牛羊流浪,放牧到哪里,就住到哪里。日晒雨淋、忍饥挨饿是很平常的事,而且长年在帐篷里生活,潮湿阴冷,不少牧人都落下了关节炎等疾病。即便这样费力地劳作一年,养殖的收入也不高。牛羊大多是“夏放秋肥冬冻死”,好不容易育肥上膘准备出栏销售,但突如其来的降温却会冻死许多牛羊,付出了一年的血汗就这么白费了。 如今,游牧民定居这项安居工程改变了他们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结束了“一年四季一顶帐篷”的游牧生活,过上了相对稳定、舒适的定居生活,增强了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提高了畜牧业的质量和效益。贡保加所在的花格村,有200多户牧民在这里定居,自来水、电视接收器样样俱全,院子里还建了暖圈棚,到了冬天,牛羊再也不会冻死了。贡保加的父亲旦巴老人一脸慈祥地说:“以前长期跋山涉水,生活很艰辛。定居以后,夏天不怕雨,冬天不怕冻,生活舒适多了。” 从游牧到定居,贡保加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可以说,这种变化是游牧民定居工程实施后大多数牧民家庭变化的缩影。 (下转二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