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2版:二版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甘南日报>> 2013年08月23日 >>02版:二版


幸福在高原延伸



甘南日报新闻 时间: 2013年08月23日 来源: 甘南日报
作者:


  (上接一版)
  在玛曲县尼玛镇定居点藏族牧民索南家中,我们听到最多的词汇就是“共产党,尕真切!(藏语:感谢),社会主义,沙格!(藏语:好)"。4年前,为了两个孩子上学方便,索南一家搬到了这里的定居点。“以前住在帐篷里,孩子们上学路远,交通不方便。晚上回来,也没有电写作业,两个孩子学习成绩都不太好。来到定居点以后,一家人住的4间玻璃暖廊房屋防风又保温,孩子上学也方便多了,步行十几分钟就到,学习成绩提高了一大截,我们都很高兴。现在家里水、电、路、广电都通了,生活很方便。前年,我们还买了冰箱,吃不完的肉都冻起来,再也不用吃晒得很硬的肉干了。"
  当谈及游牧民定居这一民生项目的好处时,州发改委办公室负责人说,游牧民定居是从根本上改变游牧民生活生产方式的划时代工程。从生态方面来说,定居减少了放牧人口,减轻了草场超载过牧的压力,有效保护了草原生态环境,恢复和提高了水源涵养补给能力;从畜牧业发展来看,通过定居后发展舍饲畜牧业,缩短饲养周期,加快牲畜出栏,促进了商品畜牧业的发展。同时,带动了半农半牧区发展草产业和牛羊育肥产业,实现牲畜四季平衡出栏,提高了畜牧业的市场竟争力和效益。定居还全面提高了游牧民群众享受公共服务的水平,从根本上改变了牧民居住难、行路难、用电难、吃水难、通讯难、上学难、看病难的实际问题。
腰包鼓起来
  说起上个世纪80年代的家庭收入,一些人一定还记得当时令人乍舌的“万元户”。在那个年代,不论城乡,谁家要是有个上万元,那便意味着高收入、家庭富足。碌曲县贡巴乡的牧民扎西如今在牧场上放牧着上千只羊,是一位名副其实的百万富翁。上个世纪80年代,他的头上就曾有过“万元户”的光环,抚今追昔,他感慨道:“其实,不论是实际收入,还是生活质量,那时的‘万元户’都比不过现在的普通家庭。‘万元户’也只不过是那个时代的一个象征而已。
  建州六十年来,甘南的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尤其是退耕退牧补贴,粮食、良种、农机补贴,免除农牧业税,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等一系列惠农惠牧政策的实施,提高了农牧民收入,农牧民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
  “今年我贷了5万元双联惠农贷款,买了10头奶牛,扩大了养殖规模,今后生活就更有奔头了。”合作市佐盖多玛乡当江行政村当江二队的斗格高兴地说。
  佐盖多玛是合作市唯一的纯牧业乡,自从双联惠农贷款工作启动以来,已落实双联惠农贷款农牧户285户,资金1425万元,全乡双联贷款覆盖率达44.46%。在乡党委、政府的引导扶持下,农牧民养牛的积极性高涨,积极扩大养殖规模,目前,已有48户农牧户购买引进良种公牛、犏雌牛312头。
  卡加曼乡积极动员香拉村有发展意愿、有偿还能力的27名村民每人贷款5万元,并将所贷的135万元全部用于苗木种植,新建苗木种植示范基地150亩。通过新建基地,调整了产业结构,拓宽了群众增收渠道,增加了群众收入,逐步探索出一条绿色、环保、高效的致富增收新门路。
  “双联惠农贷款解决了农牧民群众发展产业缺乏启动资金的问题,直接贴息转移将使农牧民的年人均纯收入得到增加。农牧民看到了希望,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和民生改善方面也迈出了坚实步伐,我州整体脱贫与同步奔小康有了坚实基础。”州委农办副主任尤文平说。
  我州长期存在“银行不敢贷、群众贷不上”的问题。双联惠农贷款政策通过各级政府的主动介入,将银行与农牧户进行有效对接,解决了广大农牧民最缺乏发展启动资金的问题。今年来,全州累计投放双联惠农贷款4.6亿元,惠及农户7351户,覆盖率达到全州农户的6.23%,高于全省平均水平4.7个百分点,并计划在10月底实现全州双联惠农贷款投放7亿元以上,双联惠农贷款为农牧民致富插上了翅膀。
  生活在改革中改变,不变的是农牧民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合作市多河兴盛奶牛养殖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利用那吾乡多河尔更知地村草场和水源资源条件,发展奶牛养殖业。合作社采用奶牛作价入股,家中有富余的劳动力,身体健康、放牧经验丰富者均可申请加入合作社,领取合作社发放的工资,增加经济来源;冬春季圈养补饲,优化养殖结构,不但使草原禁牧政策和草畜平衡政策得到了较好的落实,而且延长了产奶期,占领冬春季奶源市场,增加收入。
  合作市永丰藏中药材种植加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种植基地里,唐古特大黄长势喜人。合作社大力发展藏中药材人工种植试验、示范与推广工作。至2013年共带动种植农户108户520人,社员从58户增加到了108户,预计到采收期人均增收150元左右。
  欧拉乡扎西唐欧拉羊养殖专业合作社通过养殖欧拉羊这一特色增收产业,已成为玛曲县藏羊联户牧场示范点和草原补播示范点。通过“小区连大户、大户帮小户”,2012年底,社员人均收入增加200元,年人均收入达到4562元;夏河县曲奥乡小草滩德吉养殖专业合作社依靠科技增强发展后劲,在已建猪舍9座、两间办公室、两间饲料房、一间药房的基础上,新建了人工授精室,配备专业技术人员,购置价值两万多元的人工授精仪器设备。
  近年来,我州高度重视农牧业发展,出台了一系列相关强农惠农富民政策,千方百计促进农牧业持续发展、农牧民快速增收。据统计,截至6月底,全州农牧民专业合作社达2272个,其中首位产业五大产业带专业合作社1184个,特色种养业专业合作社1088个,农牧户从业人数超过2.3万人,注册资金37.34亿元,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在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适度规模经营和传统农牧业向现代农牧业转型中发挥着积极作用,入社农牧户人均纯收入明显高于非入社农牧户收入90——300元。
  在历史的长河中,60年只是短暂的一瞬间。农牧村的发展,农牧民生产、生活的巨大变化,超出人们的想象。数据最具说服力:2012年,全州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3970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3610元,比1953年的20元增长179.5倍,年均增加9.05%,比1978年的67元增长52.88倍,年均增加6.87%。
生活“炫”起来
  建州60年来,我州农牧民收入的持续增长为消费水平的提高提供了保障,农牧民的消费结构也由以往的生存型消费向发展型、享受型消费转变;同时,农牧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不断增加,生活质量日益提高。
  吃:从吃饱到吃好。建州六十年来,随着我州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人们餐桌上的“内容”正悄然发生变化。人们的饮食由原来的温饱型向营养型、新鲜型、简便型转变。
  “高脂肪、高热量的东西我尽量少吃,为了保持身材,我会尽量选择绿色蔬菜,并且自己做饭也会比较清淡。”“在家我也会经常告诉父母,为了健康要少吃高热量的东西,少吃肉、多吃蔬菜才健康。最近我爱上了煲汤和喝粥,它们都是属于营养价值高、热量少的食物,并且我身边也有越来越多的朋友爱上喝汤了,大家都有了健康生活、健康饮食的生活理念。"牧民德吉说。农民餐桌上鱼肉经常见,吃的精细,喝的爽口,补的合理,已成为现今农村居民饮食的主旋律。
  穿:从粗布衣到品牌服装。很多年前,我州的大多乡村相对贫穷、落后,农牧村的房屋只能遮风挡雨,农民的穿着仅能保暖御寒,几代人不变的灰青蓝色,补丁加补丁的衣服裤子,下一代“捡”上辈的、弟弟妹妹“捡”哥哥姐姐的衣服穿的现象随处可见。那种“做件衣裳过新年”、“一件衣服管一年”、“不是黑就是灰”的情形已成为过去。
  而今,随着收入增加,农牧民更注重衣着打扮。男女老少的穿着打扮讲质量看款式,职场男士蹬皮鞋扎领带西装革履;风衣、外套、夹克、T恤衫款式新颖,评头论足还要名牌;街头少女的衣着更是五彩缤纷绚丽多姿。市场上绦丝绵、纯毛料、水洗磨砂布琳琅满目数不胜数,服装纺织行业新名词搞得人们眼花缭乱。从“一衣多季”到“一季多衣”,我们真真切切感受着建州60年以来的巨大变化。
  住:从泥土屋到洋房。70到80年代的甘南,人们建房子首先考虑的是经济适用,在农村,木结构楼房多是人畜共屋,且没有厨房和卫生间;在牧村,牛毛毡房,逐水草而居,只能遮风避雨;乡镇的单位房,多是老苏联式红瓦砖式平房;县城的单位房,多是“火柴盒式”单元房,没有卫生间,厨房也不大,只能布置简单的案板、灶具等,厨房内只有窗户,没有排烟管道,煮饭菜时,满屋都是油烟;楼顶用的是普通的油毡和沥青,太阳一晒就发软,房屋渗漏的情况特别严重。
  安居而乐业,乐业而繁荣,繁荣则兴旺。家是老百姓安身立命之所,如今,我州老百姓的住房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近几年,城区的新楼房一栋栋拔地而起,牧区的游牧民定居点一个个建成并入住,结束了好多牧民群众长期以来居无定所的游牧生活,使他们充分享受交通、供电、供水、通讯、教育、医疗等公共资源和公共服务,提高了生活质量。
  行:从泥路到高速。建州60年来我州公路的变化反映了甘南公路交通的大变迁。从山间小道到机动车能通行的砂路,从坑坑洼洼的砂路到平整的沥青路,从乡村公路、县级公路、省道、国道到高速公路,如今的甘南人民到兰州只要3个多小时的车程。
  近几年实行的“村村通”工程和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使我州初步形成了方便、快捷、通畅、高效、安全的农村公路网和通信网络,农牧村最大的变化就是各村都修建了康庄公路,农牧民与外界联系更加方便快捷,交通通讯支出成为农民的消费热点。
  用:追求高档。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农村流行着“三转一响”(自行车、缝纫机、手表和收音机)。谁家拥有这几件物品会招来别人的羡慕。随着农牧民收入的增加,农牧民家庭设备用品的档次也不断提高。到了上世纪90年代,居民家庭用品自行车、手表、电视机、电风扇达到了一定的普及。进入新世纪,随着居住环境的改善,空调、彩电、摩托车、小轿车等进了普通农户家中。
  甘南60年来的发展历程,就宛如一只蝴蝶蜕变的过程,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奏响了一曲和谐奋进的新乐章。在州委、州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相信农牧民群众的生活会越过越甜!
 
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研发室制作
copyright@2008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