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2版:二版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甘南日报>> 2013年08月26日 >>02版:二版


香巴拉不再遥远 ——我州交通事业发展纪实 记者 徐英梅 张淑瑜 李建舟 通讯员 赵卫东



甘南日报新闻 时间: 2013年08月26日 来源: 甘南日报
作者:


香巴拉不再遥远 ——我州交通事业发展纪实 记者 徐英梅 张淑瑜 李建舟 通讯员 赵卫东
  甘南在历史上是丝绸之路河南道和唐蕃古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汉藏文化的结合部,如今又是兰州、九寨沟和成都旅游的必经之地,是离内地最近的藏区雪域高原。这里草原风光迷人,茂密森林郁郁葱葱,三江一河纵横奔腾,民俗风情浓郁独特,历史遗迹闻名于世,被誉为人间仙境“香巴拉”。
  就是这样一个美丽的地方,却因交通的极度不便,自古孤悬一隅,加上高山围困、江河阻挡,导致经济落后,社会发展缓慢。建国前甘南藏区只有一条由岷县通往拉卜楞寺的简易公路,洮河、大夏河、白龙江沿河道路通过驮道、栈道、溜索和冰桥维持交通,艰险难行,草原上的沼泽沮洳道更是崎岖不平,险象环生。人力、畜力、“马拉船”是全部的运输工具,“行路难、过河难、运输难”是当时甘南交通的真实写照。
  建国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甘南公路交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要想富,先修路”,“小路小富、大路大富”,“无路不通、不通则穷”等观念深入人心,形成全社会办交通的喜人局面,广大群众修路热情持久不衰,日益升温。甘南交通事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国道213线临夏至郎木寺二级公路、王格尔唐至桑科二级公路、合作至岷县、舟曲至迭部至郎木寺、卓尼至西寨、桑科至达久滩、尕海至玛曲至阿万仓、碌曲至则岔、江果河至迭部等国省道和主要县际公路的建设,带动了全州县、乡、村三级公路阡陌纵横、四通八达,在广袤的草原上交织成缜密的公路交通网络,成为甘南藏族地区欢腾跃动的脉博,为甘南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8月19日,一个载入甘南州发展史册的日子。上午10时15分,一架四川航空空客A319飞机划破长空,载着第一批航空客人平稳降落在美丽的甘南草原上,甘肃省少数民族地区建设的第一座民航机场——甘南夏河机场建成通航。瞬间,机场沸腾了!整个甘南州沸腾了!甘南草原的73万各族儿女终于圆了飞天梦想,令人向往的九色甘南香巴拉不再遥远。
  成就记录着发展的磨难,辉煌印证了付出的艰辛。1953年建州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州交通运输局在州委、州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省交通厅的关心指导下,以服务甘南经济建设为目标,以改善民生为根本,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坚持以人为本,重在建设,贵在养护的指导思想,兴路与发展并重,积极探索和大力开展“三个文明”建设活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加强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建设,加强民族团结,广泛宣传精神文明先进典型,提高全系统干部职工的文明素质,积极投身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之中,在无私奉献中谱写出了交通事业蒸蒸日上的新篇章,和谐、顺畅、有序、繁荣的交通环境不断增强着自治州的发展后劲。
  ——“六五”期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在这一新的历史条件下,甘南公路交通运输部门把改善公路技术状况,提高技术等级,发展县乡公路,改善运输管理体制,从宏观入手,实行行政管理等列为工作重点,大力发展公路交通事业,根据交通运输部门“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以提高为主”,省交通运输厅关于“建管养并举,以管养为主”的要求,积极改善和提高公路技术状况,切实加强对公路的全面养护,使公路真正发挥其效益。尤其“以工代赈”修建农村公路计划的实施,使甘南边缘山区、牧区以及通向外界的公路状况得到了极大改善,重点县乡公路的技术标准也有了显著提高。自1976年开始到1985年底,全州干线公路重点改造旧路共111.49公里,铺筑油路280.53公里,油路罩面48.5公里,修建桥梁30座882.74米,新建县乡公路212.5公里,改造公路211.9公里,整修公路238.52公里,修建桥梁59座909米。截止1985年底,全州公路总里程达到2875.9公里,有公路桥梁269座,总长4797米,80%的乡镇通了公路。
  公路运输在“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指导下,企业实行简政放权,加强了企业经营管理,运输市场的改革开放,出现了个体、集体、国营多家经营,相互竞争的新局面,促进了甘南公路运输业迅速发展。截止1985年底,全州共有多种机动车辆2102辆,其中客车109辆、货车1683辆,分别比1976年增长1.86倍和4.2倍。年客运量达111.17万人,货运量达11.57万吨,基本上解决了山区和牧区群众行路难、过河难的问题,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
  ——“七五”期间公路基本建设投资完成5285.58万元,较“六五”增加95.6%。新建公路144.91公里,铺筑油路11.35公里,修建桥梁57座,较“六五”增长29.5%,等级公路达到404公里。公路运输坚持公有制为主体,打破独家经营的局面,鼓励多家经营、平等竞争,出现了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新格局,公路货运量比“六五”末增长了2.8倍,客运量增长1.3倍,全州共有各种机动车辆3943辆,其中客车117辆,货车2012辆,个体运输业已拥有汽车1056辆,建立联合运输公司2个,联运队5个,从业人员426人。全州共有汽车站6个,客运线路43条,总长5500公里,客运班次79个,合作汽车站成为自治州首府通往四川、青海、兰州及境内各地的交通枢纽。从事交通运输的专业人员达4900多人。
  ——“八五”期间,国家继续采取以工代赈、以粮代赈等方式,帮助甘南发展公路事业。地养公路完成各项投资827万元,共改建路基33.59公里,整修13公里,新铺筑油路3.2公里,新建桥梁5座103.5米,新建涵洞52道420.4米。全州公路通车里程达2870.33公里。其中有二级公路76公里,三级公路318.42公里,四级公路456.28公里,等外公路1574.49公里。公路密度每平方米达到6.4公里。全州共有民用车辆6698辆,其中货车2683辆,客车1031辆,特种车辆166辆,其他机动车2818辆。
  ——“九五”期间,随着国家经济战略重点向西部转移,对边缘少数民族地区的交通基础设施投资不断增大,以工代赈项目投资增多,给甘南州公路交通事业发展带来了机遇。公路交通部门坚持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量力而行,突出重点,注重实效,协调发展,抓公路、兴运输、活流通,建好动脉路,接通开放路,开辟经济路,兼顾扶贫路,实现内活外通,基本实现“货畅其流、人便于行”的发展目标。到2000年底,甘南州公路交通设施建设累计投入资金达2.2亿元。共改建省养干线公路132.28公里。新铺油路115.61公里,改铺油路115.3公里;共改建地养县乡公路524.62公里,新建县乡公路295.74公里,整修县乡公路44公里,新建其他路线173.6公里;新改建省养干线公路桥梁24座601延迷。新改建县乡公路桥梁88座2352.96延米;其他路线桥梁20座614.44延米,人行吊桥12座874.40延米。县县通油路计划正式启动,舟曲县、玛曲县告别了无油路的历史。通过新建、改建、租借场地等形式,新设立客运站、货运服务站18处,其中规模较大的有1995年改建投入使用的夏河公用型汽车站,1999年新建合作公用型汽车站,迭部客货汽车站等。
  ——“十五”期间(2001~2005年)甘南州的8条干线公路以及对经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的部分支线和旅游线路相继列入建设计划,得以投资建设。2001年投资5.5亿元,新建徐合公路卓尼至岷县、卓尼至岷县西寨、碌曲至则岔、王格尔塘至达久滩、舟曲至迭部、江果河至迭部、尕海至玛曲共605.7公里。到2002年底,甘南州的公路建设投资规模累计达到15.2亿元,投资规模由1997年的2703.8万元增加到2002年的39160.1万元,增长了近15倍。先后有一批重点公路建设项目开工,农村公路也有了较快发展,实现农村公路油路化7公里。到“十五”末,全州共改建和新建公路190条3064.29公里,建成国道二级公路一条226.11公里;县际公路新改建共8条524.19公里;通乡油路6条237公里;通乡等级公路31条718.54公里;通村油路1条22公里;新建通行政村农二级公路142条1354.15公里。交通建设投资达19亿元。截止2005年底,全州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3373.54公里,公路密度每平方公里达到7.5公里,全州油路里程达到701.40公里。在州域内有国道1条226.11公里,省道6条745.98公里;县道30条共1586.96公里;乡道43条共807.42公里;现有公路中二级公路208.41公里;三级公路716.20公里;四级公路1246.09公里;等外路1202.84公里,已实现县县通油路,全州106个乡(镇)都通了公路。全州共有机动车12670辆,其中营运货车1139辆,客车676辆。共有客运线路150条。其中跨省线路18条,18个班次;跨区线路40条,116个班次;区内线路55条,124个班次;县乡线路37条,53个班次。营运总里程达1.8万公里,日发客运班次311个,全州已通班车的乡镇99个,通车率达91.7%。集体、私有、个体、股份合作等多种所有制运输业竞相发展,与青海四川和省内周边地区都有对开客运班车,客运车辆档次和服务质量普遍提高,公路运输基本实现了“人便于行、货畅其流”的目标。
  2003年以来,州交通运输部门加大项目资金争取力度,在深入贯彻省委发展抓项目工作思路的基础上,州交通运输局领导班子多次上省城、赴北京,抢抓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的优惠政策和继续支持基础设施建设的机遇,加快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进一步扩大交通投资规模。与此同时,注重项目前期工作。特别是国家出台加大投资、拉动内需的政策后,在无任何项目前期费用的情况下,州交通运输部门主要领导高度重视,不等、不靠、不要,多次到青海、四川协商出口公路和桥梁联建事宜,迭部至九寨沟公路、迭部至四川红星公路、玛曲至若尔盖公路、沙木多跨省黄河大桥等项目相继开工,交通运输的“瓶颈”制约得到了有效缓解,运输需求的“有效供给”得到较大改善。
  ——“十一五”的开局头两年,州交通运输部门积极组织实施“十一五”公路交通发展规划,改造和新建公路202条3567.29公里。其中建成二级公路2条289.17公里;三级公路7条524.19公里,实现了县(市)通油路、乡镇通公路目标和境内高等级公路“零”的突破;建成9个道路运输信息中心(站),两个三级和29个乡级汽车站,实施了12条通乡油路298公里,38条通乡等级公路1012.86公里和228条通村路1969.9公里。60%以上的行政村通了标准村道,90%以上的行政村通了汽车或农机便道,乡村公路等级明显提升,公路养护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通达深度不断延伸,全州基本形成以州政府合作为中心,以“三纵三横”为主骨架,以县乡公路为支干的公路网络。
  “十一五”期间,全州重点项目临夏至合作二级公路、铁尺梁隧道、省道S313线两河口至舟曲二级公路、舟曲县城至黑水沟三级公路、迭部至红星三级公路建成交付使用。新开工建设省道306线岷县至合作二级公路、省道204线尕秀至玛曲二级公路、冶峡隧道及接线工程等国省干线公路。共改建和新建农村公路569条4056.5公里。其中,通乡油路32条1026.47公里、通乡等级公路15条467.5公里、通村油路62条531.5公里、新改建建制村村道464条2148.6公里。加强了黄河、洮河渡口改造,共建成玛曲县城、木西合、卓尼达子多3处码头和临潭陈旗、总寨、术布、卓尼阳坝等5个渡口。建成2个一级公路运输信息站(中心)、3个二级客运站、6个三级客运站和64个乡级汽车站、建制村汽车停靠点258个。
截至2010 年底,全州公路通车里程达6620.98公里,比2005年增加3179.76公里,增长92.4%。公路密度14.71公里/每百平方公里,比2005年增加7.01公里,增长91.03%;每万人拥有公路里程达97.37公里,比2005年增加47.36公里,增长94.7%;油路里程达2904.59公里,比2005年增加1879.28公里,增长183%,占总里程的43.9%,占乡道以上的86.5%。
  ——2011年到2012年底,州委、州政府在全州开展交通建设大会战,甘南交通运输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和历史性巨变。完成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38.34亿元。临夏至合作高速公路,夏河飞机场,宕昌之迭部,合作至冶力关,尕秀至玛曲,夏河县城至机场二级公路等重点建设项目有序推进。全州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7378.29公里,公路密度16.4公里/每百平方公里,均比1978年增长3.1倍,高等级公路从无到有,已达487.13公里,建成公路桥梁549座,是1978年的10.5倍,营业性车辆数是1978年的18倍;公路客运量、旅客周转量、货运量和货物周转量分别是1978年的30倍、35倍、43倍和44倍。截至目前,全州95个乡镇中,100%的通了公路,95%的通了油路;664个行政村中,100%的通了公路,48%的通了硬化公路。
  在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铁路和机场建设不断推进。2010年9月7日甘南夏河机场正式开工建设,是我国民用机场布局规划以及民航西北地区、甘肃省民航发展规划的重点项目之一。项目总投资约7.1亿元,总用地约2600亩,机场飞行区等级按4C级标准建设,跑道长3200米。航站区按满足2020年旅客吞吐量14万人次、货邮吞吐量560吨的目标设计。航站楼设计面积3185平方米,站坪机位3个。可满足波音737和空客319等机型的起降,服务范围覆盖甘南州、临夏州等地区。2013年8月19日上午10时15分,随着一架四川航空空客A319飞机划破长空,载着第一批航空客人平稳降落在美丽的甘南草原上,甘肃省少数民族地区建设的第一座民航机场--甘南夏河机场建成通航,结束了甘南没有民用航空的历史,彻底改变了甘南仅靠公路单一出行的交通运输格局,是甘南州交通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跨越,也为建州60周年献上了一份厚礼。
  在路网建设逐渐完善的过程中,为确保公路安全畅通,公路养护管理部门根据甘南实际情况,每年组织开展以处治公路翻浆和提高路面平整度为主要内容的养护竞赛活动,真正把“建设是发展,养护也是发展”的方针落到了实处。同时,为了落实好各项惠农政策,帮助农牧民增收,保障农产品市场供给,还根据交通运输部和省交通厅的相关部署,开通了“绿色通道”,最大限度地减少了鲜活农牧产品在流通环节增加的费用。2012年,全州道路运输经营户达到440户,营运车辆达到5340辆。客运量和客运周转量分别达到2212万人和96272万人公里;货运量和货运周转量分别达到1396万吨和311954万吨公里,交通运输供给能力和服务水平有了明显提升。公路建设的巨大变化,推动了运输业的迅速发展,出现了国营、集体、私营多家经营的运输格局,全州现有客运线路121条,其中跨省线路17条17个班次,跨区线路38条120个班次,县内线路49条130个班次,县乡线路49条156个班次。日发客运班次423个。乡镇通客车率达到100%,行政村通客车率达到70%,“出了家门进车门,下了车门进家门”的便捷交通已经进入村村寨寨,城乡差距在农牧民的出行之间进一步缩短。
  “公路通,百业兴”。公路交通的快速发展给全州经济社会的发展注入了活力,1980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只有85元,1998年突破了1000元,年均增长14.68%。2012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610元,是1980年的42.5倍。便捷的公路交通带动了文化旅游、商品销售等一大批经济产业的发展,拉卜楞寺、郎木寺、冶力关、桑科草原、腊子口、俄界会议遗址、茨日那革命遗址和临潭县苏维埃政府遗址等藏文化旅游、红色旅游发展迅猛。同时便利的交通条件,促进和带动了牛羊肉、奶酪等特色畜产品的加工生产和其他产业的发展。四通八达的公路交通不仅带通了产业经济的发展,也给广大农牧民群众带来了实惠,“农家乐”游客爆满,不愁出栏的牛羊运不出去,牧民的钱袋子鼓了,新鲜水果、蔬菜走上了餐桌,私家车、摩托随处可见,通畅便捷的农村公路网为进一步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帮助农民群众迈向小康提供了更加坚实的条件。
  踏平坎坷乘大道,再接再励谱新篇。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公路交通在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中的地位将更加突出。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需要交通,交通事业的发展更离不开全社会和广大人民的支持。在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征程中,交通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将一如既往地秉承“改善民生,推动发展,服务群众,造福社会”的一贯宗旨,始终不渝地履行职责,大力发扬高原筑路人精神,励精图治,发奋工作,推动甘南州公路建设和交通运输事业的快速发展,用骄人的业绩向全州人民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研发室制作
copyright@2008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