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河神奇而古老,60年来,这里热情奔放、纯朴善良的草原儿女,在党的民族优惠政策的阳光雨露滋润下,用自己辛勤的汗水和智慧,迈着矫健的步伐走向一个又一个收获成熟与喜悦的季节,描绘了一幅又一幅美丽的图卷,使昔日的穷乡僻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已成为镶嵌在美丽甘南草原上极富魅力和发展潜力的高原新城,成为甘南地区的窗口和中国藏区的生动缩影。 建州60年来,夏河县委、县政府团结带领全县各族人民,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思想、求真务实、抢抓机遇、开拓创新、夏河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变化,呈现出经济加快发展,民生持续改善,社会和谐安定的可喜局面。 建州初期,夏河县经济社会十分落后,经济总量和生产力水平都低下,综合实力薄弱。60年后的今天,无论是经济总量,还是生产力水平都大幅度提高,综合经济实力大大增强。到2012年国民生产总值达到12.1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实现3.4亿元,第二产业实现3.1亿元,第三产业实现5.6亿元。60年来经济总量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12.14%:其中1953-1978年,年均增长5.9%,改革开放以来1978—2012年均增长12.14%。特别振奋人心的是从2001年以来全县GDP年均增长率高达14%,持续保持如此高的增长速度在夏河县发展历史上是从未有过的。 以上一串串的数字,印证了这座文明而古老土地上所发生的巨变。这是全县上下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和中央、省委藏区工作座谈会精神,抢抓中央支持藏区发展的重大机遇,全县上下齐心,艰苦奋斗所取得的丰硕成果。 农牧经济生机勃勃 建州以来,随着各项农村经济政策的逐步完善,产业结构调整初显成效,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粮食作物稳定增长,畜牧业以更快的速度发展。粮经饲比例由1978年的81.6:11.4:7调整到2012年的43.5:20.2:36.3,1997年,全县粮食总产量达22496.3吨,1998年达13240吨,在播种面积逐年减少的情况下,总产比1978年增加8244吨,平均每年增长2.43%;由于加大了农业投入,农作物科技含量提高,单产比1978年增加82公斤。经济作物得到迅速增长,油料总产量达3728吨,比1978年增加3072吨,平均每年增长9.57%;单产增加42公斤。到2012年单产比1978年增加87公斤。随着各项惠农政策和科技扶贫措施的落实,加之风调雨顺,该县农业生产连续获得23个丰收年。60年来我县畜牧业生产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推动了全县国民经济的蓬勃发展,可以说农村经济的迅猛发展在全县国民经济的发展中起着战略性主导地位。建州初期我县牧业总产值占农牧业总产值的67.98%,到2012年我县牧业总产值达32636万元,占到75.52%。 党的十七大以来,夏河县坚持把“三农”工作放在首位,扎实推进“农牧互补、“一特四化”战略深入实施,农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劳务输转力度加大,农牧村基础条件进一步改善,农牧民收入明显提高。积极落实各项惠农政策,大力实施了农牧村“六小工程”,使农村经济得到快速发展。积极筹措资金1600万元,整合各类资金2.64亿元,完成了26个牦牛产业带、21个藏羊繁育带建设任务。建成青稞基地3.5万亩,良种繁育田3000亩,无偿发放青稞良种11万斤,化肥45吨,农村户用沼气、藏区太阳能温暖工程顺利实施,农作物良种补贴已全部发放到位。 自2008年,该县被列入省级新农村建设试点县以来,确定拉卜楞镇麻莲滩村、桑科乡桑科村、科才乡赞布宁村、王格尔塘镇王格尔塘村、阿木去乎镇黑力宁巴村、博拉乡加地沟村、甘加乡作海村等11个新农村试点项目村,累计投入资金1.97亿元,其中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3000万元,扶贫资金676万元,信贷资金1839万元,群众自筹资金1330万元,部门整合资金1.28亿元。新农村建设项目立足于改善试点村基础设施,着力于农牧民增收、农牧业增产,在财政扶贫资金投入上重点扶持了暖棚建设、良种牛羊养殖等增收项目,并安排了部分基础设施项目。 项目建设亮点纷呈 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七大以来,夏河县把项目建设工作作为拉动全县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重要渠道来抓,通过多渠道、深层次、全方位的向外界大力宣传夏河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水利资源优势、旅游资源优势等,不断优化投资环境,进一步加大项目争取工作力度,使全县项目建设工作如火如荼的有序进行,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而注入了强大的活力。重点实现了交通、能源、市政、水电、基层政权、社会事业等项目194个。夏河县飞机场、临合高速公路和机场至县城高等级公路动工建设,新改建农牧村公路65条276.7公里,加速夏河县与全州交通立体网络、甘青川枢纽的形成。十七大以来,夏河县逐步建成了甘肃省一流的供热工程以及城区道路与排水、污水处理、天然气、供水改扩建、路灯改造等项目,群众生活质量得以大幅提高,城乡面貌焕然一新,综合服务能力显著提升。 通过实施了交通能源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建设、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及游牧民定居工程项目、生态环境建设、水利工程建设等方面的项目,使全县交通建设滞后的状况得到改观,四通八达的交通为全县经济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日臻完善;社会各项事业取得长足发展;使牧民结束了长期游牧生活,易地搬迁造福牧民;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等使全县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硕果累累;广大农牧民群众的安全饮水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为了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夏河县委、县政府紧紧依托当地资源优势,于2005年专门挂牌成立了招商局,招商引资工作取得了可喜成绩。至目前,全县共引进招商引资项目34个,引进签约资金额为264367万元,实际到位资金102723万元。这些项目及资金的引进,使该县工业建材、商服旅游、食品加工等产业不断壮大,特别是随着甘肃雪顿牦牛奶生产基地建设项目、夏河县安多生态旅游畜牧产业园项目、夏河县文化旅游商业街区开发项目、甘肃安多清真绿色食品有限公司3000吨牛羊肉生产线扩建项目等规模项目的开工和投产,将为县域经济长远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已建设成的20个项目,显示出强大的发展潜力,为该县经济发展拓展了新的空间。 省委实施“3341”项目工程以来,夏河县紧紧围绕“项目栽桩、资金整合、培养典型、推动全局”的战略部署,把项目建设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突出主攻方向,聚焦着力重点,以项目拉动投资、以项目调优结构、以项目改善民生,为推动全县经济转型跨越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发展、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生态绿色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引擎和动力。目前,录入项目共计193个,总投资额424亿元。其中新开工项目47个,总投资24亿元,2013年计划完成投资8.3亿元;续建项目29个,总投资74亿元,截至到2012年底,累计完成投资22.3亿元,2013年计划完成投资30亿元;建议意向性项目117个,总投资326亿元。 工业经济势头强劲 长期以来,工业始终是夏河县经济发展的“短腿”,制约着经济的全面发展。建州初期,该县工业总产值仅为601万元,现代工业一片空白。改革开放后,该县工业生产在调整、改革、稳定中持续高速发展。特别是“十五”以来,在“工业强县”战略的推动下,工业总产值1997年达8226万元,年平均增长14.76%,1998年合作市分设后达5689万元,比上年增长7.54%。2012年,工业增加值达30824万元,同比增长了28.9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15125万元,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49%,对全部工业的贡献率为61%,产销率达97.5%。 截至2012年底,雪顿乳业项目完成投资7200万元;安多畜牧园区完成投资5694万元;天然气加气站项目完成了征地工作;加强对在建水电站的监管,安顺、和平桥、阿一山3座水电站完成投资1026万元;全年生产黄金236千克,发电1.04亿度,生产鲜冻牛羊肉1100吨;实现工业增加值3.3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1.5亿元,同比增长9.4%;组团参加了西安、深圳等地商贸洽谈会;借助“双联”平台,开展了“百家企业夏河行”活动,年内签约各类项目37个,签约资金13.7亿元,到位资金2.6亿元;桑珠德勒商住楼、九甲商贸城、雅鸽塘商贸城、夏翔饭店等一批招商引资项目基本建成,累计完成投资7250万元。 2012年,全县旅游经济各项主要指标全面提升,共接待游客71.5万人次,同比增长50%;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2亿元,同比增长66%;新增旅游就业人数283人,同比增长23%;各项指标均比同期大幅增长。 城乡保障彰显和谐 近几年来,夏河县把全力保障城乡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作为民生实事来抓,并结合该县实际,按省、州要求对城乡低保进行了提标扩面,最低保障工作稳步推进。城市低保标准逐年提高,人均补助标准由2010年的45元提高到2012年的213元,2012年,全县共有享受城市低保对象1427户4236人,全年累计发放保障金1154.04万元;农村低保标准经过4次提标,人均补助标准由2006年的15元提高到2012年的89元,2012年,农村低保对象5456户21259人,全年发放农村低保金2392.9万元,极大的保障了该县城乡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 该县进一步规范了城乡低保工作,严格按照《甘南州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操作规程》,对全县城乡低保对象进行了清理、核查、整顿,认真执行“户主申请、村民民主评议、村委会初审、乡镇审核、县民政局审批、村乡县依次进行三榜公示”的工作程序,健全规范低保档案管理,做到了一户一档,有进有出,实现了公平、公正、公开,在各乡镇及各社区设置了举报箱,并在全县各乡镇推广城乡低保听证制度,实现了低保的阳光操作,低保准确率达到95%以上,城市低保资金按月发放,农牧村低保按季度发放。 农村五保供养体制进一步完善,供养水平逐步提高。严格按照五保标准核定五保人员,进一步提高五保人员的供养标准。供养标准由每人每年2000元提高到2400元。截至目前,全县共有农村五保供养对象354人,其中集中供养五保对象42人,入住率达16%,累计发放五保供养补助金85.33万元。 积极推进城乡医疗救助工作,医疗救助工作初现成效。该县以解决农牧民群众看病难、就医难的问题为出发点,扎实开展城乡大病医疗救助工作,进一步完善了城乡医疗救助政策,做到了城乡医疗救助与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有效衔接,规范简化了操作程序,降低了救助准入门槛,提高了救助标准,扩大了救助覆盖面,不断完善《夏河县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实施意见》。2012年,为24359人缴纳医疗参合资金121.795万元,为639名农牧村困难群众发放大病医疗救助金186.81万元,为126名城市困难群众发放大病医疗救助金82.3万元。有效缓解了该县城乡困难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救灾救济措施得力,民生保障扎实有效。近几年来,该县灾害应急能力明显增强,确保了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尤其是2012年,因受雨雪、洪灾和火灾等灾害影响,共有2662户13308人受灾,农作物受损351.8公顷,牲畜死损3077头,房屋受损57间,倒塌19间,灾害直接经济损失达4817.2万元。灾情发生后,县民政局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安慰受灾群众,稳定灾民情绪,实地查看灾情,掌握第一手资料,及时发放救灾物资。去年共发放救灾救济款486万元,发放面粉7600袋,其中对救灾资金全部实现了“一折通”发放,惠及该县各个乡镇受灾群众。 临时救助深入人心。为了进一步做好该县困难群众临时生活救助工作,提高对困难群众生活救助的补助标准,根据省、州要求,制定了《夏河县城乡困难群众临时生活救助实施办法》,2008年至2012年,共为5011人次提供临时社会救助,发放救助金192.99万元,有效保障了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 拉卜楞镇上人民街社区一位老阿妈无限深情的说:“我今年82岁了,正因为有了党的好政策,使我在晚年过得非常舒坦。今年3月份,我得了几场病,镇上和社区的干部得知后,把我领到县医院治疗,药费都给报销了,这都是托共产党的福啊!” 居住条件空前改善 住房是事关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最迫切的突出问题,尤其是困难群众的危房和住房紧缺的迫切问题,深深的牵动着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的心。为此,县委、县政府从全力改善特困群众居住条件着手,从老百姓普遍关注的每一件事情做起,进一步加大危房改造、廉租住房和游牧民定居工程建设力度,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使他们能够安心的入住、感受阳光的温暖、享受幸福的生活。 近几年来,夏河县通过大力实施游牧民定居工程、异地搬迁工程,使全县广大农牧民群众结束了千百年来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过上了崭新的生活。夏河县游牧民定居工程项目,总投资20549.78万元,2008—2012年,国家共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4817.5万元,项目自实施以来进展顺利,已建成住房1923套,使1923户9540人实现定居,建筑面积约16.8万平方米,配套建设了水、电、路及广电工程等“四通”基础设施,截至目前,已完成2008-2012年全部建设任务,已通过州县验收,并定居入住。夏河县以工代赈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从2004年实施以来,将生活在禁牧休牧区、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缺乏基本生产生活条件的桑科乡、科才乡、甘加乡、牙利吉乡、达麦乡、曲奥乡、麻当乡、博拉乡、吉仓乡、王格尔塘镇和阿木去乎镇的27个行政村、54个自然村的2156户12983人搬迁,项目总投资累计达20728万元,其中国家易地搬迁试点工程资金6613万元,整合中央及其他专项资金2340万元,县级配套1187万元,群众自筹10588万元。 该县2008年至2012年下达廉租住房建设任务2387套,建筑面积13.3万平方米,截至目前,累计完成1887套廉租住房建设任务,累计发放廉租住房租赁补贴1069户326.04万元;农牧村危旧房改造工程从2009年开始,截至目前,完成农牧村危旧房改造工程共6400户,完成投资2.448亿元,其中发放中央和省级补助资金5605万元。 社会事业欣欣向荣 民生工程扎实稳步推进。夏河县在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同时,以保障群众利益为重点,在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城乡居民安居、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教育助学、劳动就业、社会事业、扶贫开发等民生工程扎实推进。自2008年以来,在5年的时间里,共集中力量办理民生实事112件,累计投入资金5.82亿元。着重解决了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生活难、看病难、上学难、饮水难、出行难、住房难、就业难”等突出问题。在全县上下已经形成人人关注民生、社会帮扶民生、党和政府保障民生的良好氛围,为积极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而注入了强大的精神活力。 广播电视事业协调发展。十七大以来,夏河县把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作为丰富广大农牧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民生工程来抓,使该县广播电视事业全面协调发展。到2012年,全县建成乡镇综合文化站14个、农牧民书屋48个。实施“村村通”工程2500户、“户户通”工程8000户,通过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户户通”工程,有效提高了广播、电视覆盖率,广播、电视覆盖率均达到了90%。继续推进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工程,县城有线用户已有20%转换为数字电视用户,节目转播质量明显提升。全县14个乡镇、70个农牧行政村(社区)群众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的问题基本上得到解决。 教育事业得到优先发展。近年来,该县狠抓控辍保学,通过落实“双线承包”、“四级联动”的控辍保学责任制和加强入学后的管理,使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全县文盲率下降到2.98%;11所寄宿制小学教学楼及学生宿舍楼工程已建成;仅2011年,足额发放“两免一补”经费441万元,顺利通过了国家“两基”验收,全县民族教育事业得到空前发展。2012年全县各类学校46所,普通中学4所,小学校33所,幼儿园9所。全县共招收各类学生3275人,其中:普通中学1651人,其中:高中生593人,初中生1058人,小学生1624人。全县各类学校在校人数14522人,其中:普通中学生5027人,小学生8769人,幼儿园学生726人。各类学校教职工人数1114人,其中:专职教师1062人。学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其中:女童入学率100%。学生升学率100%。适龄儿童入学率比1978年提高10.5个百分点,比1988年提高了33.1个百分点,学生巩固率达97.1%,比1988年提高8.8个百分点,毕业率98.3%,比1988年提高6.7个百分点。基础教育结构趋于合理,“双语”教学体系逐步完备,办学条件空前改善,电化教育发展迅猛,教师队伍不断壮大,为全县的国民经济建设、民族团结进步和社会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 医疗卫生事业迅猛发展。医疗队伍专业化程度日趋提高,随着医疗人员专业素质的迅速提高,医疗水平也随之提高。到2012年,全县拥有各类卫生机构21所,其中医院2所,疾控中心1个,乡镇卫生院13所,拥有村卫生室23所;在卫生技术人员中副主任医师3人,占卫技人员的1.2%,主治医师级40人,占卫生技术人员的16.12%,医师级120人,占卫技人员的48.39%。医士级85人,占卫技人员的34.27%。改革开放以来,夏河县藏医药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新开设了现代理疗和藏医传统理疗相结合的治疗风湿性关节炎专科和放射科。1998年,引进了先进的制药设备,使藏药品生产工艺得到较大改进,藏医研究进展良好,18种药品注册,其中:“洁白丸”、“八味沉香散”、“九味石灰花散”被载入国家药典,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为藏医药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截至目前,农村、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分别达到97%和98%。 纵观60年,夏河人民的生活有了很大提高和改善,实现了又好又快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以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为目标,努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摆在全县人民面前的最重要的任务。夏河县立足本地资源,加大开发力度,突出农牧业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落实各项惠民政策,积极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努力增加财政收入,改善人民群众生活,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全力维护社会稳定,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