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一版) 贡保加所在的碌曲县玛艾镇花格村,有200多户牧民在这里定居,自来水、电视接收器样样俱全,院子里还建了暖圈棚,到了冬天,牛羊再也不会冻死了。贡保加的父亲旦巴老人一脸慈祥地说:“原来长期跋山涉水,生活很辛苦。定居以后,夏天不怕雨,冬天不怕冻,生活舒适多了。我平时除了接送孩子上下学,就和周围的邻居去转经桶、聊天。” 建州以来,我州通过开发、利用和保护耕地,推广科学种田,实施配方施肥、秸秆还田、带状种植、地膜覆盖等新技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科技兴农,发展“两高一优”农业,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显著改善,农产品产量增加,农业结构逐步优化,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2012年,全州耕地有效灌溉面积达20.93万亩,粮食总产量达86446吨,比1953年的24153吨增长2.58倍,比1978年的75322吨增长14.77%。粮食亩产由1953年的49公斤和1978年的86公斤提高到2012年的160公斤。全州各类牲畜存栏数达到383.81万头(只),分别比1953年和1978年净增加233.4万头(只)和138.42万头(只)。肉类总产量达到63031吨,分别比1953年和1978年增长65.35倍和7.08倍。牛奶产量达86254吨,分别比1953年和1978年增长193.70倍和6.40倍。2012年农业增加值达到21.76亿元,比1953年增长49.55倍,比1978年增长29.01倍,年均增长6.76%。 亮点三:特色优势产业显著壮大,总体效益不断提高 在位于213国道王格尔塘的夏河县安多畜牧产业园区,一条年产5000吨牦牛肉、藏羊肉精深加工生产线即将进入试生产,雪顿牦牛奶生产线项目正在推进…… 碌曲县双岔乡瑞丰饲草料种植基地,覆盖着地膜的作物沐浴着阳光茁壮地生长;临潭县长川乡长川村种植实验田里当归飘香…… 近年来,随着“农牧互补,一特四化”建设,人工种草、畜种改良、暖棚养畜、治虫灭鼠、疫病防治等多项牧业科技实用技术得到广泛推广应用,天然草场植被恢复与建设、牧区开发示范项目等多项草原建设项目的实施,使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高原特色生态畜牧业初步形成,畜牧业走上了科技兴牧的道路。 随着畜牧业的长足发展,一批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迅速兴起。畜产品加工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有效延长了畜牧业产业链,使畜牧业的经济效益和牧民收入得到了大幅提高。 60年来,在建州初期基本没有什么产业的情况下,党和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给予优惠政策和资金扶持,发展地区经济。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全州依据国家产业政策,依托资源优势,兴建了大批已具规模的产业项目,形成了以高原特色生态畜牧业、特色畜产品加工龙头产业、旅游文化产业为首,以矿产、建材、电力等为骨干的多门类、多成分的民族产业体系。 2012年,规模以上企业发电量24.08亿千瓦时,水泥产量91.56万吨,乳制品6752吨,黄金产量0.45吨。共接待游客307.7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3.12亿元。这些产业在建州初期也是空白,都是在近20多年来投资和开发的成果。与1992年和2002年比较,发电量分别增长21.96倍和7.50倍,水泥分别增长27.62倍和3.43倍,乳制品分别增长5.74倍和0.64倍,黄金产量分别增长79.39倍和1.36倍。2012年,全州实现全部工业增加值23.54亿元,比1953年的112万元增长2100.79倍,年均增长13.6%,比1978年的1896万元增长124.16倍,年均增长8.37%。 亮点四: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盛夏时节,漫步高原小城合作街头,一栋栋新颖别致的高楼映入眼帘,一条条宽阔的道路四通八达,一处处大型商场建成开业,一幢幢现代化的厂房拔地而起……这一大批建设项目的实施,极大地改善了我州城乡生产生活条件,夯实了发展基础,为解决民生问题、壮大县域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 全州项目建设遍地开花、捷报频传。到处在开发、到处在建设、到处在发展、到处在变化,这是每一个甘南人发自内心的感叹!一个个重点项目的落地生根,不仅使我州固定资产投资保持了持续稳定的增长,更促进了甘南经济在不断崛起中续写着辉煌的篇章! 建州以来,全州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43.59亿元,平均每年完成10.73亿元。2012年全州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74.5亿元,比1953年的6万元增长290832倍,比1978年的1183万元增长1474.06倍。尤其近10年来,国家加大对藏区的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平均每年投资超过6亿元,累计完成投资601.87亿元,是前50年的14.4倍。 乘风踏浪竞千帆!近年来,我州以飞奔的姿态踏上了发展的跑道,随着投资规模的扩大,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涉及甘肃省藏区五大类129个大项目投资达524.2亿元的《“十二五”支持甘肃省藏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建设项目方案》稳步实施,总投资332.5亿元的36个州庆重大项目除兰合铁路项目外35个项目全部开工建设,累计完成投资134.77亿元。兰合铁路项目建议书国家发改委批复立项,甘南机场、临夏至合作高速公路、甘南大剧院、州旅游接待培训中心等重大标志性项目进展顺利,夏河等县市城区防洪项目建成,“引洮济合”、“引洮入潭”供水工程开工建设。中石油天然气入甘南援藏项目输气管道建成。合作市等县市城区道路改造升级。八县市城区供水、集中供热、污水处理等42项市政设施完成投资14亿元,城市服务功能日趋完善。 亮点五: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民生工程成效显著 峥嵘岁月一甲子,沧桑巨变六十载。建州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州牢固树立“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的工作理念,以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推进民主、维护民权、服务社会为根本着力点和落脚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亲民、利民、为民”的深刻内涵,取得了一项又一项不平凡的业绩。 从昔日的“马背学校”、“帐篷学校”跨越到崭新的现代化学校,教育规模显著扩大,教育环境明显改善;从过去的农牧民群众看病贵、看病难,到如今的医疗“多保障”,百姓“少花钱”;从“就业难、难就业”到就业岗位的增加,就业结构的改善,保持了就业形势的稳定,书写了一份完美的“就业答卷”。 建州60年,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来,我州把关注民生、改善民生、保障民生作为全州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探索和构建全方位的社会保障体系,为千家万户撑起一片爱的绿荫。 60年来,全州教育、科技、文化和卫生事业蓬勃发展。到2012年,全州共有各级各类学校472所,在校学生140705名,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77.7%,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75.7%。教职工由1978年的4039人增加到10812人,增长167.69%。广播和电视人口覆盖率均达到100%。有各类卫生机构798个,其中医院19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746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29个,其他卫生机构4个,病床数由1978年的1178张增加到2122张,增长80.14%。卫生技术人员由1978年的1365人增加到3578人,增长162%。 “以前没参加过任何保险,现在不仅给父母办了医疗保险还办了社会养老,党的政策就是好。”给父母办理参保的临潭县古战乡村民李海强深有体会。从新农合试点推进到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覆盖,我州抓住了各项政策机遇,不断升级的城乡社会保障政策实惠,凸显着民生为先的主题。 到2012年,全州城镇各项社会保险参保总人数达到23.51万人,城镇职工医保参保率达到100%,城镇居民医保参保率达到97%,农牧民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8.6%,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6.96%以上。全州城镇新增就业人数达到4327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下降到2.8%,人口自然增长率7.71‰。 亮点六:城乡居民收入增加,人民生活蒸蒸日上 建州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尤其是“十一五”后,甘南的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尤其是退耕退牧补贴,粮食、良种、农机补贴,免除农牧业税,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等一系列惠农惠牧政策的实施,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显著提升。 “今年我贷了5万元双联惠农贷款,买了10头奶牛,扩大了养殖规模,今后生活就更有奔头了!”合作市佐盖多玛乡当江行政村当江二队的斗格高兴地说。多年来,像这样在党的强农惠农政策的扶持下,农牧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的鲜活实例不胜枚举。 2012年,全州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3970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3610元,比1953年的20元增长179.5倍,年均增加9.05%,比1978年的67元增长52.88倍,年均增加6.87%。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的增加,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有力促进了消费。2012年,全州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6.77亿元,比1953年的1032万元增长258.4倍,年均增长9.71%,比1978年的5577万元增长47倍,年均增长6.66%。 亮点七:生态环境保护稳步推进,恶化趋势显著缓解 大凡到过甘南的人都会说,甘南虽是贫瘠的,但更是绿色的、生态的。是的,在甘南的迭部,有美国人洛克眼中最壮观的植物王国,有一眼望不到边的茫茫林海,有直入云霄、气势雄宏的崇山峻岭。不止迭部,在卓尼、临潭,在甘南的任何一个地方,都能让人感受到最美的自然风光。建州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甘南州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取得巨大成就,蓝天碧水工程的实施,逐渐让甘南成为了一方可以让心灵自由呼吸的净土。 经过努力,2012年4月,甘南州被列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州。按照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要求和甘南州的主体功能定位,我州编制了《甘南州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实施规划》,确定了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消费模式等8方面建设内容,估算总投资443亿元。并编制了《甘南州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2012年度实施方案》,国家下达启动资金300万元。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项目完成投资16.3亿元。游牧民定居工程已经完成规划14524户的建设任务;2011年度草原鼠害综合治理项目、牛羊育肥小区、奶牛养殖和暖棚建设等4个规划子项目完成年度建设任务;2012年共争取到国家投资6070万元,草原鼠害综合治理项目、牛羊育肥小区和奶牛养殖等项目加快推进,新启动了沙化草原综合治理项目。草原生态保护继续加强,草场规范化承包到户3794万亩,划定基本草原3809万亩,兑付草原生态补奖资金2.6亿元,禁牧休牧草畜平衡政策逐步落实。 多少年来,“生态甘南,山青、水清、人亲”的生态环境,始终是我州实施生态工程的总体目标。近年来,我州坚持绿色发展取向,深入实施生态屏障行动,走具有甘南特色的生态文明发展之路,让甘南的天更蓝、草更绿、水更清,幸福家园、美丽甘南的梦想逐步实现。 我州不断加大森林、湿地、野生动植物保护力度。管护森林达到862万亩,封山育林9万亩,荒山造林1.6万亩,义务植树2万亩。天保工程二期、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合作市面山绿化、重要河流治理、牧区节水示范、水土保持等一系列生态保护与建设项目顺利完成年度建设任务。甘肃长江流域“两江一水”生态保护与综合治理规划通过了中咨公司评估,川西北甘南沙化草地综合治理规划已经上报国家发改委。 过去的60年,是甘南人民积极探索,与时俱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阔步前进的60年,是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幸福指数直线提升的60年。 回首过去,60岁的甘南藏族自治州正汇天时地利,洽政通人和,在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不断崛起,书写华章!展望未来,我们对州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的建设生态甘南、旅游甘南、文化甘南、多元甘南、幸福甘南充满信心。我们坚信,在州委州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州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经济社会发展一定能够不断满足各族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求,实现各族人民群众的发展愿望,到2020年和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