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一版) 随着报社的不断发展,在职职工越来越多,要求解决住房问题的呼声越来越高。至2006年,三分之二的职工住房问题还未得到解决,新招考的编采人员及原来分配和调入的部分编采人员都在外租房居住,加重了职工个人的经济负担。为了解决干部职工的实际困难和后顾之忧,为了保证夜晚值班人员的安全,甘南日报社集资修建职工住宅楼,第一期于2008年8月竣工投入使用,总建筑面积10908.06平方米,总投资850万元,资金全部自筹解决,第二期于2012年投入使用,建筑面积4232.96平方米,总投资580万元,建设资金全部由集资解决,项目的建成极大地改善了职工的居住条件,也对报社的改革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望着环境优雅、适宜居住的优质职工住宅楼,甘南日报社职工心潮澎湃,一个温馨的家载着真诚的关爱,乘着梦想的翅膀憧憬美好的未来—— 和谐宣传篇 一个浓墨重彩的时代,滴水折射太阳的光辉。 一个智慧激荡的时代,文字记录历史的辉煌。 回眸《甘南日报》走过的六十载风雨历程,我们看到:这是一个艰辛创业、不断发展壮大的历程,这是一个团结奋斗,不断开拓创新的历程,更是一个播种希望、收获感动的历程。 2008年,对甘南而言,是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受3月14日西藏打砸抢烧事件影响,在甘南的部分县市城区、个别乡镇,也发生了打砸抢烧事件。 面对大事、难事,《甘南日报》处变不惊,沉着应对,迅速行动,积极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发挥了强大的舆论引导作用,第一时间转载新华社、《人民日报》、《西藏日报》的评论,陆续发表了《一切分裂破坏活动注定要失败》等评论员文章。翻译转载了新华社《党和国家民族政策宣传教育提纲》等稿件。及时宣传了中央、省委、州委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各级党政部门领导和宗教界上层人士的讲话、谈话,政法机关打击打砸抢烧暴力事件的有力措施和对犯罪分子形成的强大政策威慑力,各族各界群众谴责打砸抢烧暴力事件、共同抵制违法犯罪活动的坚强决心。同时,报道了各级党政机关、非公经济人士慰问广大武警官兵的实际行动,在制止打砸抢烧活动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宣传各级党政机关致力于恢复社会稳定、恢复人民群众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所做的不懈努力。通过大张旗鼓的宣传报道,及时揭露了打砸抢烧暴力事件的真相,震慑了犯罪分子的嚣张气焰,鼓舞了广大人民群众同违法犯罪分子作斗争的决心和信心。刊发的《珍贵的礼物》、《阴霾终究遮不住太阳》等稿件,使全州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广大藏族群众进一步认清了打砸抢烧事件的本质,自觉维护祖国统一,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旗帜鲜明地与民族分裂分子做斗争,迅速恢复正常社会秩序,最大限度地维护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为了扩大宣传,在原来编印正常版面的基础上,藏文报由周三刊改为日报,每周加印4期,全体编采人员加班加点,使各项宣传工作达到了预期的目的。期间,共采写、翻译、刊登新闻稿件800多篇条、图片200多张;撰写言论、评论、专访150多篇条;转载《西藏日报》、新华社通稿、《青海藏文报》等主流媒体文章100多篇条、图片100多张;采写有深度、有份量、有影响的文章100多篇;编发简报和舆情信息40多期。 "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甘南日报社反应敏捷、行动迅速,及时成立了由主要领导负责的报道组,第一时间抽调人员、组织稿件、安排版面,开设了"来自抗震救灾一线的报道"、"抗震救灾英雄谱"、"平凡中的感动"等专栏,撰写评论员文章,并派骨干记者冒着余震危险前往重灾区汶川进行采访报道。同时,全力以赴宣传报道了全国上下抗震救灾,省州主要领导第一时间奔赴灾区一线,以及省州在开展抗震救灾工作中所采取的一系列具体措施,宣传报道了灾区群众开展生产自救、重建家园的决心和信心,各族各界关心支持地震灾区,捐款捐物的善举,在抗震救灾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让社会各界及时了解全州各族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抗震救灾的真实场景和重建家园的不屈精神。期间,《甘南日报》藏汉文版共刊发采写、转载、翻译各类消息、通讯620多篇,图片280多幅,评论员文章、言论、述评等40多篇。同时向地震灾区捐款1.16万元,全体党员、预备党员、入党积极分子为地震灾区积极交纳"特殊党费"0.81万元。 由于成绩突出,2008年9月,甘南日报社被甘肃省委宣传部、省外宣办、省广播电影电视局、省新闻出版局、省新闻工作者协会评为"甘肃省抗震救灾宣传报道先进集体",总编辑张学虎被评为"甘肃省抗震救灾宣传报道先进个人"。 2010年8月8日,一场猝不及防的泥石流灾害,让亿万同胞的目光投向舟曲,昔日美丽的"藏乡江南"顷刻满目疮痍。面对突如其来的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报社第一时间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媒体使命感, 由主要领导亲自带队,组成前线报道组深入灾区。一线记者用手中的笔、相机,及时、准确全面记录报道了全州人民众志成城抗震救灾的真实场景。 记者冒着灾区发生次生地质灾害和呼吸道疾病的危险,克服严重的工作生活不便,连续在灾区工作70多个日日夜夜,用手中的笔和镜头,真实记录了三眼峪和罗家峪沟排洪治理初步完成、堰塞湖险情消除、清淤工作基本结束,灾后重建有序开展,抗洪抢险取得阶段性胜利的历史画面。期间,采写稿件1000多篇、拍摄图片3000余张,在《新华网》、《中国甘肃网》、《甘南日报》、甘南州政府网站等新闻媒体刊发稿件500余篇、图片400多幅。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报社前方报道组在抗洪抢险救灾中付出的幸勤劳动,得到中央、省上领导的充分肯定。总编辑张学虎被授予"舟曲抢险救灾模范"荣誉称号。 为全面对外提升和展示我州整体形象,努力开创外宣工作新局面,报社领导班子多次专题研究外宣工作,紧紧围绕州委、州政府的中心工作,坚持"求变、求新、求实"的工作思路,把突破重点放在国家、省部级主流媒体上,把外宣重点集中在重大题材上;每季度对工作进展情况进行自查,实行每季度通报制度,通报稿件采用及目标完成情况,及时分析原因并提出下一步工作计划;对外宣稿件实行奖励制度,在全体编辑、记者中形成了人人有外宣任务、人人关心外宣、人人重视外宣的良好氛围。 2008年,在互联网上发表外宣稿件103篇条,在报刊杂志上发表外宣稿件59篇。2010年,累计向《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国家级刊物投送稿件87篇(条),刊发12篇(条);向《中国青年报》、《甘肃日报》等省部级以上刊物投送稿件168篇(条),刊发34篇(条);向新华网、人民网、中国新闻网等主流媒体网站投送稿件、图片298篇(副),被采用98篇(副);为《人民日报》(藏文版)提供稿件482篇(条),采用117篇(条)。 经过老一辈、新一代党报工作者60年的不懈努力,《甘南日报》已经树立起权威、公正、服务的主流媒体形象,并日益显示出巨大的政治优势和社会凝聚力。以其不可替代的舆论引导力、新闻宣传力,越来越有效地推动着甘南各项事业的发展。 砥砺奋进篇 60年的追求,书写成一串串厚重闪光的文字;60年的奋斗,凝结成一摞摞散发墨香的报纸。 《羚城周末》的出炉,使我州拥有了一份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内容鲜活的都市类报纸,结束了我州没有晚报的历史; "香巴拉在线"网站的运营,开创了甘南及周边藏区地市级新闻媒体建设新闻网站的先河,实现了纸质平面媒体和网络媒体的有效对接; 《甘南手机报》的开通,进一步丰富了农牧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实现了信息的即时传播和接收。 机遇与挑战、困难与希望、信心与憧憬伴随着甘南日报社去实现一个又一个梦想,激励着新闻人去攀登一个又一个高峰。 作为党报的补充和延伸,晚报、晨报、周末报等具有生活趣味的报纸,对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有较大的促进作用,但由于人员、财力等诸多因素的制约,使《羚城周末》这张早在设想之中的报纸迟迟未能创办。直到2006年,甘南日报社先后两次公开招考录用了一批编采人员,人力条件成熟后,领导班子在认真学习借鉴全国及省内各地区创办都市报的先进经验,并进行反复研究的基础上,2007年7月8日,酝酿已久的《甘南日报?羚城周末》正式与读者见面。 《羚城周末》就像一股清新的风,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这是一份融新闻性、思想性、民族性、知识性和文化性为一体的都市报,它贴近百姓生活,为丰富农牧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构建和谐甘南作出了有益的探索。"《羚城周末》的忠实读者李晓朋说。 《羚城周末》替代了以前的《甘南日报》(周日版),为四开8版,开设了"热点追踪"、"特别策划"、"第一现场"、"百姓冷暖"、"流金岁月"、"今日关注"、"社会万象"、"寻梦九色甘南香巴拉"等栏目,给读者带去了清新之风,一经出刊就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它以"新思潮,新时尚,新感觉"为理念,是对《甘南日报》在宣传方面的极大补充和延伸。从内容上看,《羚城周末》尽量减少各种政务性新闻,大量增加了国内外社会新闻、社区新闻、文体新闻、科技新闻和趣味性新闻,大胆冲破束缚,出奇制胜。从形式上看,大量使用图片,文章短小精悍、通俗易懂,标题力争做得亲切而机智。从版面编排上看,设计上大胆改革,调整本地新闻所占比例,提高新闻信息量,在增强新闻有用性、必读性、可读性和提升报纸视觉传播能力上下功夫,版次调度灵活机动,每遇热点焦点,便"倾版而出",新闻做得深而透,读来酣畅痛快,深受读者欢迎,截至目前,《羚城周末》已出版发行304期。 在传统媒体面对新媒体的竞争压力时,甘南日报社党委一班人敏锐地认识到,要更好地适应新形势下的报社新闻事业发展新需要,顺势而上,以发展"第五媒体"的《甘南手机报》为契机,扩大新闻宣传领域,增强宣传的时效性、快捷性,积极把握信息时代新闻媒体发展的主动权,这不是赶时髦,而是甘南新闻事业发展的需要,是报社发展的需要。 2010年6月1日,经甘南日报社与中国移动公司多次协商后,《甘南手机报》正式运营。从第一期开始,《甘南手机报》就注重打造精品栏目,内容以《甘南日报》为主要信息来源,向甘南藏区农牧民传达党的声音,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所设栏目集权威性、新闻性、实用性、互动性、趣味性于一体,更加强化了新闻的时效性,实现了信息的即时传播和接收,为维护藏区社会政治稳定,促进各民族和谐相处发挥了积极的舆论引导作用。 面对省内部分地区迅速"亮剑"新媒体及我州和周边藏区尚无一家综合新闻宣传网站,网络媒体的舆论宣传阵地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发挥的现状,甘南日报社积极应对新兴网络媒体对传统报业发展的挑战,审时度势,创新思路,将开通运营新闻网站提上了议事日程。几经挫折,2011年11月2日,"香巴拉在线"新闻网站暨《甘南日报》电子版正式开通,结束了我州没有权威性综合新闻宣传网站的历史,开创了甘南及周边藏区地市级新闻媒体建设新闻网站的先河,实现了纸质平面媒体和网络媒体的有效对接,《甘南日报》的发展进入了数字报业发展时期。 “作为一名机关干部,我每天上班的第一件事就是阅读《甘南日报》。'香巴拉在线'网站开通后,即使出差在外,也可以轻松便捷地在网上阅读到《甘南日报》电子版,了解我州最近发生的事情,很实用。"在州政府工作的王先生说。 网络媒体和数字报的发展既满足了传统读者的阅读习惯,又迎合了新时期网络读者的信息需求。从传播范围来看,网站面向全球发行,其传播的深度和广度从全州上升为世界,从这个意义上说,今后《甘南日报》的影响力,特别是作为党和国家在甘南藏区重要的舆论宣传阵地,"香巴拉在线"所肩负的舆论引导作用不可估量。 在新媒体战略中,《甘南日报》爆发出更多的亮点,超越自我,乘势起飞。甘南日报汉藏文版,羚城周末,藏文月末报,手机报,多媒体数字报,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传播理念、传播方式不断创新,《甘南日报》的品牌影响力日益增强。2011-2012年,《甘南日报》先后进入中国品牌媒体高峰论坛"中国地市党报品牌创新力十强"和"中国地市党报品牌影响力十强"。 精心育才篇 在这里,每一个不甘平庸的人有了腾飞的平台,有了翱翔的冲动,有了成长的快乐,有了作为甘南日报人的自豪感,并化作勤奋工作、忘我奉献的强大动力。 说起当初报名参加报社公开招考编采人员,已在报社记者岗位工作了7年的苏琳喜说:"2006年,我上大四,面临毕业找工作的问题,3月中旬,我看到了报社公开招考编采人员的消息,当时很兴奋,自己本来就很喜欢记者这个职业,而且所学的中文专业和编采工作也算是'门当户对',所以我很有信心的报名参加考试了,回想起来,是甘南日报社给了我施展才华的平台。" 2006年,编采实行分离后,报社领导审时度势,加快队伍建设步伐,在原有编采人员的基础上,向社会公开招考录用编采人员,公告宣传、报名与资格审查、笔试、面试、体检、实习、考核、上报录用等环节,充分体现了公开、公正、竞争、择优的原则。4月,在全省范围内进行了第一次招考,录用9人;7月,进行第二次招考,录用9人。2008年11月组织第三次招考,录用6人。新录用的编采人员为报社注入了新鲜血液,他们紧紧围绕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努力在"三贴近"上下工夫,坚持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深入基层一线,采写了大量来自基层一线的报道。采写的稿件《慈爱之光--记卡角卓玛和她的孩子们》荣获第11届全国藏文传媒协作会议参评作品一等奖;《珍贵的礼物》获2008年度甘肃好新闻一等奖;《陪读的藏族老人》获2001年度全国五省区藏文新闻一等奖;《倾听老百姓的声音:这个冬天太冷了》荣获2010年度中国地市报新闻奖通讯类一等奖......荣誉与辉煌的背后,是汗水与泪水叠加的积淀与跨越。 翼丰飞更高,一系列卓有成效的举措,促进了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近年来,报社先后有30多人次受到国家、省、州表彰奖励,100多篇新闻作品获奖,有1人取得博士学位,2人取得研究生学历,1人正在攻读硕士学位。 "2009年冬天,我和同事在单位领导的安排下,到省城兰州进行了由省新闻出版局举办的新闻从业人员资格培训。培训中,我们听取了兰州大学新闻学教授讲授的专业课程及甘肃日报资深记者通过多年的采访经历总结的采访技巧和对记者职业的认识。培训后,通过专业课程的考核,我终于拿到了国家新闻总署发放的记者证。"记者王志娴高兴地说,"有了这个国家认可的证件,以后我们出去采访就更有信心了,能更好的为广大农牧民群众服务了。" 甘南日报社始终重视持证上岗这一工作,每年都会选派采编人员参加新闻从业人员资格培训。至2011年底,报社53名采编人员全部取得《新闻从业人员培训证》。 在持证上岗的基础上,甘南日报社还始终重视加强新闻采编队伍,把优化采编队伍的学历、职务、专业结构作为报社主抓的重要工作,有针对性地加强中青年采编人员的培养,促使他们多出成果,尽快成长,新闻队伍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2008年、2009年报社先后选派苗娟娟、何军平等工作人员前往甘肃日报印务中心学习图片处理技术,为提高《甘南日报》图片印刷质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新闻采写过程中,选准典型。采写新闻都有个精选材料的问题,而对现场短新闻来说,精选典型就尤为重要。因为现场短新闻是从众多事件中精心选取一件'小事',从繁杂的场景中摄取一个'镜头'。可以说,没有这样的选择,就没有现场短新闻。这个最闪光的'亮点',或者是新闻事件的关键情节,或者是新闻人物活动的中心场面,或者是事物矛盾的集结点......在采写现场短新闻时,抓住这个'亮点',就可以采用以小见大的笔法,写深写透。"每年甘南日报社都会派出资深记者深入各县市举办通讯员培训班,用自己多年积累的经验帮助通讯员在学习中不断提高。 近年来,报社先后在玛曲、卓尼、碌曲、夏河举办通讯员培训,累计培训600余人次。通过培训,大大提高了基层通讯员的新闻报道综合素质和基层稿件质量,为报纸迈上新台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007年,来自全州七县一市的60多名驻站记者和通讯员,参加了报社在临潭冶力关举办的记者、通讯员培训班。甘南日报社资深编辑记者分别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就新闻编采知识和新闻职业道德等内容作了专题授课。 参加培训的通讯员后志良在心得体会中写道:"我很荣幸参加这次通讯员培训班,授课老师设置的课程幽默风趣,散发着智慧的光芒。关于'新闻图片的拍摄'的讲解,使我对新闻图片的拍摄方法和技巧有所了解。老师们新闻工作经验丰富,采用了不少生动和亲身经历的新闻案例进行授课,并谈到了新闻采编和写作中许多感受和心得,使我们对一些新闻通讯知识有了更深了解,触动颇深。这次培训使我受益匪浅,希望自己能把所学到的知识融入到基层工作中去,使自己不断提高。" 典藏流金岁月,承载光荣梦想。透视60年发展历程,回顾《甘南日报》走过的路,我们看到:这是一个艰辛创业、不断发展壮大的历程,是一个团结奋斗,不断开拓创新的历程,更是一个播种希望、收获感动的历程。她的每一个步伐,都是那样的坚实有力;她经受的每一个挫折和磨难,都是一次精神的洗礼,使她迎接重生,风雨长歌。 风从东方来,草原满目春。如今的《甘南日报》,基础雄厚,资源聚集,人才汇聚,传播广泛,正在不断与时俱进,创新发展,不断凝聚力量,做大做强,在甘南大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征程中,与人民同在,与时代同行,团结一心,拼搏实干,谱写着民族地区新闻事业新的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