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2版:二版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甘南日报>> 2013年09月04日 >>02版:二版


格桑花开幸福来



甘南日报新闻 时间: 2013年09月04日 来源: 甘南日报
作者:


  (上接一版)
  申藏乡,是卓尼县的一个贫困乡。长期以来,当地群众守着几亩薄田,种青稞、养牛羊,生活十分困难。县上利用当地海拔高、光照充足、土地肥沃的有利条件,修建了384座日光蔬菜温室,每个大棚投入扶持资金2.5万元,扶持群众种植高原蔬菜。下甘藏村村民包广营抓住这一致富的机会,种了一棚哈蜜瓜。“以前父辈世世代代放牧种地,谁能想到山沟沟还能结出香甜的哈密瓜。我的瓜没打农药,是城里人说的‘有机食品’,价钱也买得好,一公斤按10块钱算,这一棚就能收入2万元,没想到大棚也能种出‘金娃’。”包广营满脸喜悦地说。
  在扎古录强岔村、麻路村,县上引导群众种植秦艽、大黄、藏柴胡等市场看好的中药材,并组织成立药材专业化生产合作社,成立卓尼县佛赐藏药材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走“公司+农户+基地”的生产经营模式,当年98户加入合作社的药农每户分红达6000元。
  拉力沟村的养牛示范户李旺杰是远近闻名致富能人。近几年,在政府农牧互补“一特四化”惠民政策和扶贫部门产业资金的扶持帮助下,组建奶牛养殖场,养殖犏雌牛50多头,年产鲜奶6万多斤,年收入达18万元左右,同时他还带动了同村和周边乡亲,一同养牛,形成规模,抱团发展致富增收。
  农区推广日光温棚,还推广种植中藏药材,牧区建立牦牛、藏羊养殖和育肥小区。卓尼县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具有地域特色的新兴产业,农牧民群众的“钱袋子”渐渐鼓了起来。
  草原最美的季节,记者来到了碌曲县尕海乡。湛蓝的天空下,红瓦白墙的尕秀村牧民定居点镶嵌在绿地毯一样的草原上,远处山坡上羊儿在悠闲地吃着草,好一幅优美的草原风景画。
  牧民格日扎西家养了100头牦牛,是村里数得上的富户。走进他家,浓郁的酥油味道和奶渣的阵阵清香扑鼻而来。装有玻璃暖廊的定居房藏式装修风格显得格外绚丽多彩:黄色的实木家具上雕刻着祥云和经轮,深红色的地板擦得一尘不染,彩电、音箱、电话、冰箱一应俱全。格日扎西自豪地说,家里的经济来源全部依靠这100头牦牛,每年卖牦牛、牛奶、酥油和奶渣的收入还不错。
  天不不测风云。2012年初春,碌曲草原遭受冰雪灾害,扎西家的牛羊冻死了好几头,幸运的是他为牛羊投了保险,根据相关的合同,保险公司给扎西家赔了3头牛,合计6000元的保险金。“以前遭了天灾死了牛羊,只有自己认倒霉。现在政府不光帮我们建起定居点,住上了太阳房,风吹着雨淋不上,而且连牛羊也能上保险,再有个病啊灾的,心里也踏实了。”格日扎西说。
  从朱百顺、杨继宏到包广营、格日扎西,娓娓道来的幸福故事讲述了农牧村的沧桑巨变,见证了农牧民群众生活因时代的变迁而日渐美好,因党的惠民政策而日益富裕。
农家牧户享甜蜜
  空气里弥漫着青草的香味。天刚蒙蒙亮,家住合作市坚木克街道的才让吉大妈已经走在了去寺院转经的路上。
  无论有什么烦心事,只要是在转经的路上,才让吉阿妈的烦心事就会慢慢理出头绪来。这条延续了希望与期冀的“转经路”才让吉走了大半生,然而年轻时落下的腰椎结核病不时困扰着大妈,更让她难过的是,病情严重时坚持了多年的转经“功课”也被迫中止了。
  才让吉卧病在床整整两年,2012年通过住院治疗,治愈了困扰多年的腰椎结核病。而更让她高兴是,住院费用通过新农合报销了大部分,才让吉真切地感受到参加新农合的好处,她感激地说。“在医院看病共花了1万多元,国家给我报销了7000多元,政府真正为我们办了一件好事。”  合作市是我州2005年先行试点新农合的县市,经过积极有效的宣传,农牧民群众对新型农牧村合作医疗政策的了解不断加深,参合积极性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农牧民群众受益于新农合。
  合作市那吾乡的杨本才让是2012年参合农牧民群众中报销住院费最高的一个。患有风湿性心脏病的杨本才让因为家庭条件不宽裕,一直拖着没有住院治疗。但参加新农合以后,他再也不用为手术费用发愁了。在亲戚朋友的帮助下,杨本才让在兰州住院进行了手术治疗,花费了三万多住院费。没想到到年底时,新农合一次性给杨本才让报销了1.4万多元的医疗费,一家人喘了一口气,杨本才让沉闷的心情也逐渐开朗起来。如今,他的身体恢复得越来越好,对生活也充满了希望,只盼着病能快些好起来,早些出去打工赚钱。
  “新型农牧村合作医疗给我们农牧民群众真正带来了好处,不仅救了我,也救了我们一家,感谢政府的惠民政策......"当收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偿金时,杨本才让措感动地流下了眼泪。
  是新农合让才让吉阿妈、杨本才让看病没有了后顾之忧。2013年我州新农合参合农牧民达52.33万人,参合率为98.8%,人均筹资标准不低于340元,截至6月底,新农合基金支出7871.94 万元,参合农牧民受益达32.36人次,缓解了农牧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现状,切实为农牧民群众健康撑起了保护伞。
  一排排整齐的红砖瓦房,一条条干净整洁的街道,一行行笔直矗立的风光互补太阳能路灯,孩子在院落里奔跑玩耍,摩托车穿梭于街道中……一派生机勃勃的新景象。日前,记者来到玛曲县阿万仓乡沃特村牧民定居点,映入眼帘的是牧民定居后的新变化。
  走进阿万仓乡沃特村才让大叔家,宽敞整洁、装修一新的藏式民居让记者眼前豁然一亮,液晶电视,电冰箱等现代化电器一应俱全,与城里人的居住条件不相上下。“以前我们没定居的时候,大家住在帐篷里非常分散,没有电,看病不方便,娃娃上学都困难,现在政府帮助我们修建了暖和舒服、宽敞明亮的新房子,让我们定居在乡政府驻地,大家集中了,电也通了,医院学校都在家门口,啥问题都解决了,生活也和城里的亲戚一样了”大叔高兴的说。
  同村的久西加家几年前还依靠政府发放的低保金过生活,现在他家不仅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房子,还在双联惠农贷款的帮助下办起了养殖专业合作社,通过育肥牛羊赚取差价,每年能有4、5万元的收入。“我是2011年搬进新居的,这院房子带装修总共花了13万元,房子主体花了7万多元,自己只拿出2.5万元,国家给补贴了5万元。多亏了国家的好政策,我们牧民也住上了宽敞舒适的大房子。”久西加说道。
  “现在党的政策越来越好,给我们修房子,免牧业税,娃娃上学不要钱,看病还能报销,穷人有低保,老人有养老保险,一年还给牧民发草原生态奖补金,草场大点的人家都拿上万元,今年还给牧民群众贴息贷款,鼓励牧民发展专业合作社,科技养畜,挣更多的钱,大家的日子越过越幸福了。”村支书冷木告诉记者。
  村子变了,和城市差不多了。曾经的破旧、低矮、凌乱,已经被崭新、宽阔、规整所取代。幢幢藏式民居集中连片,连户路、村活动中心也都投入使用。从大山和草原的深处到城镇郊区,从游牧到定居,从帐篷、简陋湿冷的土坯房,到崭新、明亮、宽敞的独院砖房;从帐篷到草原别墅,从酥油灯到电气化,从土坯房到定居点……一个个牧民新村拔地而起,一条条道路延伸远方,定居点的基础设施配套齐全,通水、通电,有广场、有超市、还有“农家书屋”。汽车、摩托、手机、电脑也走进了牧家,定居牧民的生活充满了现代气息,洋溢着幸福的味道。
  数据显示,我州游牧民定居工程2008-2011年建设项目区六县市共建设定居点176个,建成住宅14524套,建筑面积117.16万平方米,有效解决了14524户游牧民群众的定居问题。在居民住房配套设施及公共设施建设中,共建暖棚28624平方米,硬化巷道、村道141.98km,人畜饮水管道189.2km,架设农电线路462.8km,新建和改建学校47所,配套建设82所卫生院(室),新建村委会700平方米,新建敬老院3所,极大地改善了73708多游牧民群众的居住条件。
  住进宽敞舒适的房子,实现“安居”梦,这只是第一步。“安居”之后的“乐业”,更能体现住房体系日趋完善的深远影响。
  暑假临近,在合作市佐盖曼玛乡中心小学上四年级的当子草拿着期末考试成绩单高兴地往家里赶,她这学期3门课都考到85分以上。当子草家里经济条件比较困难,以前她的学习成绩不怎么理想,考试不及格是常有的事,经过学校老师耐心细致的辅导教育和生活上无微不至的关心,当子草的学习成绩提高了,家里也不用负担她在校期间的费用,国家对基础教育阶段的学费、书本费予以全部免除,此外国家还为他们免费提供营养早餐,学校也会定期给他们发放牙刷、牙膏、毛巾、香皂等生活日用品。这些物质上的帮助,让懂事的当子草萌生了立志好好学习的理想,以此来报答党和国家的恩情。
  在合作藏族中学读初三的道吉草,“在校期间她不需向学校缴纳一分钱,除了学杂费、教科书费全部免费外,还能吃到免费的营养早餐,‘免费的早餐’这句话是以前同学们开玩笑时说过的,现在真变成了现实。”在该校整洁的餐厅里,道吉草边吃早餐边对记者说。
  据了解,从2007开始省上对我州中小学农牧民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实行特惠政策,生均按1000元/年补助;2010年生均标准提高到1200元/年;2011年和2012年提高到1400元/年;2013年提高到1650元/年。惠及人数达80686名,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转起幸福的经桶
  夏日的午后,记者来到夏河县拉卜楞镇雅鸽塘村,退休10多年的闵格才让正在院里侍弄花草,庭院内鸟语花香。闵格才让每月有3000多元的退休金,他以前放过牛羊,挨过皮鞭。如今年过古稀,坐在花香浮动的庭院里安享天伦,他无限感慨:“一个是天上,一个是地下!”
  “可以经常到拉卜楞寺转经,朝佛。”老伴卓玛吉今年已70岁高龄,但依然身体硬朗,步履稳健。手持转经筒到拉卜楞寺转经是她每天的必修课。
  从1953年至今中央先后召开的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出台了一系列让农牧民倍感温暖、幸福的政策,相继免除了农业税,实现城乡义务教育,全州已整体实现了教育"两基"攻坚目标,“两免一补”政策和营养餐实现全面覆盖,高中免费教育全面推行,寄宿制学校达到146所,寄宿生比例达到71.36%,办学条件和教育质量明显提升;通过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现了州、县、乡、村四级公共卫生医疗网络全覆盖;实现农牧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这一个个优惠政策,如春风化雨般洒向甘南高原。
  来到夏河县农牧村敬老院,整洁的院落、宽敞的房间、茂盛灯盏花和月季花。一群老人在院内,或天南海北地畅聊,或在石桌前“拼杀”对弈,或守着收音机边听边自得其乐,一幅生动而温馨的画面。
  阳光正好,卓玛草老阿妈几个聚在一起暖暖地晒着太阳。说起现在的生活,老人们争相发言。
  “吃穿不用管,就像住宾馆。”拉卜楞镇来吉合村的五保户贡保汉语不太流利,但回答我们询问时,这句话说得比顺口溜还顺,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照顾我们的护理员都像自己孙女一样,陪着我们聊天,给我们洗衣服,把饭菜端到我们跟前。现在我心情舒畅,没有什么烦心事,闲了转转经,过得舒服自在,还想多活几年呢。”卓玛草阿妈争着说。
  午后和煦的阳光洒落在屋前的院落,老人们在这个舒适安逸的大“家”里,生活得满足而幸福。
  夏河县拉卜楞镇敬老院是我州扶贫开发和综合社会保障集中供养项目之一,由政府无偿划拨10亩土地,总投资623万元,建筑面积近5000平方米,目前入住老人33人。
  老人们喜欢晒太阳,敬老院专门建设了一个阳光棚,冬天坐在棚里也很暖和,棚里还设置了阅览室、棋牌室,是敬老院最热闹的地方。为照顾老人们的宗教信仰习惯,专门修建了转经房。走进老人们的房间,每个人15平方米的空间被护理人员收拾得井井有条,干净整洁。敬老院负责人说,他们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随时有人照料老人们的衣食起居。年轻的护理员扎西彭措在这里干了3年,从没睡过一个囫囵觉,晚上每隔一个小时就要查一次房。所有老人的身体状况,哪位老人几点钟该吃药,哪位老人对什么药物过敏,他一清二楚,老人也把他当成了自己亲人,有什么困难都愿意给他说,还亲切地叫他“弟弟”。
  老人无忧无虑地安享晚年,草原的孩子也在民族政策的照耀下健康快乐的成长。
  12岁的藏族男孩杨扎西的理想是当一名宇航员,因为“杨利伟叔叔实在太帅了!”为了实现梦想,合作市第二小学六年级一班的杨扎西努力克制着看电视和玩电脑游戏的欲望,因为当宇航员需要一双好眼睛。此外,他还坚持每天吃足量的蔬菜,在学校努力学习,积极参加课外活动,让自己长得更高更强壮。
  “妈妈给我的儿童节礼物是一辆自行车,我可以天天骑车上学了,中午妈妈还要带我去德克士吃汉堡。”杨扎西一边欣赏着舞台上同学们精彩的表演,一边偷偷告诉记者。
  今天是“六一”国际儿童节,"第五届校园艺术节"庆六一大型主题活动在合作市第二小学举行。
  舞台上,校园集体舞表演正在上演,当音乐响起,身着黑领结、白衬衫的小男生,绅士般伸出右手,邀请旁边穿着白色舞裙的女生同舞一曲拉丁舞,充满动感的美妙舞姿引得众多小观众们也忍不住在椅子上舞动起来。
  “看看这些孩子,多自信多幸福啊,我们小时候可没法比!”合作市第二小学教师马秀花说。她说,由于足够的营养,现在的孩子体格都发育得比较健壮,他们大多见多识广,在课余时间参加兴趣班,性格大方自信,一点也不像她们小时候性格内向而羞涩。
  9岁的男孩完代克用“Nice to meet you!”向记者打着招呼,因为从小接受藏语、汉语、英语三语教育,藏族孩子们表现出很高的语言天赋。他最喜欢滑旱冰,喜欢在校园里和同班同学踢足球、打篮球,梦想是当一名赛车手。
  建州前我州甘南藏区没有一所现代意义上的学校,上学是大家可望而不可及的事情,而现在义务教育普及水平正逐步提高,小学入学率达98%以上。这些藏族孩童不仅能接受教育,在德智体等素质教育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一座房子,可以让身安;一条逐年提高的医保线,可以让心安;一个把大部分财政投入倾注在民生上的政策,可以让社会安......放眼甘南草原,新建的一个个牧民定居点,犹如一朵朵盛开的格桑花,绽放着农牧民群众奔向幸福生活的希望;热情奔放的锅庄,历史悠久的南木特藏戏,无比清晰地传达着人们内心的喜悦,真实而动人。

 
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研发室制作
copyright@2008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